□李瑞奎(好古堂)

展开两张泛黄而仍然散发着淡淡油墨香的老报纸,字里行间都跃动着许许多多鲜活的历史印记。这是一张1956年8月16日的《四川日报》,头版刊登了一条报道:“一座规模巨大的化学肥料制造工厂——四川化工厂在成都附近某地开始建设。在平坦而广阔的田野里,一条通向厂区的高级公路已现雏形,上千的工人和农民正在备料、敷设路面;另一条铁路专用线的施工人员已进入現场。为修建这座工厂而架设的长达三十多公里的高压输电线工程,8月1日起已开始了电杆的防腐和并杆组合工作。

建筑现场,一支测量队伍已经完成了厂区施工测量工作;钻探人员正驾驭着几部钻机在攫取施工所需的地质资料和水文资料。劳动的吆喝声、机器的震鸣声,使这寂静的田野呈现了繁忙景象。这座工厂是我国继吉林肥料厂之后,第一个采用自己设计动工兴建的化工厂。它所生产的肥料是所有化学肥料中肥效最高的一种,建成后它的年产量可以供给四川地区全部水田作一季施肥之用。

图1,1956年8月16日《四川日报》四川化工厂在成都附近兴建

这座工厂的建筑工程极为复杂,单是厂房土木建筑的施工图纸就有一万多张,承建这个工厂的设计、施工单位也达十三个之多。这个工厂的设计水平很高,它采用了最现代化的水煤气制造方法来取得必需的原料气体;它的工艺过程极为先进,所有操作部分几乎全部为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车间的工人只需进行仪表操作,便可以控制整个生产。它所使用的原料是四川地区藏量丰富的煤所制成的焦炭。主要为这座工厂服务的一座现代化的高通、高压的热电站也开始了场地的测量工作。”

这一篇新闻报道仅500余字,把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规模巨大的化工厂、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机械化和自动化、建厂的作用与目标写得淋漓尽致,使人身临其境,给人一种震撼与鼓舞,充分彰显了记者捕捉时代脉动的专业素养,字里行间既见笔力,更见格局,又体现了时代特征。

另一张1957年12月8日的《四川青年报》刊登了正在建设中的四川肥料厂:“公私合营四川肥料厂,正在川西平原的金堂县紧张建设。这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化学肥料厂。这个工厂是我国自己设计的,从原料到制成产品,全是机械化和自动化的。工厂第一期工程将在1959年完工。那时,每年大约可以生产二十七万吨硫酸铔肥料,如果全部施用在四川的水稻田里,就可以增产粮食十九亿斤。”

图2,1957年12月8日《四川青年报》正在建设中的四川肥料厂

通过这两张老报纸,来扩展川化厂的始建与落成。实际上公私合营永利、久大化学工业公司四川化工厂的筹建工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就开始了。1950年,重工业部化学工业局在全国第一次化工会议上,确定了大力发展化学肥料的方针,安排在吉林、兰州、太原、四川建设四座氮肥厂,其中四川的一套初步定为“四川硫酸铔(铵)厂”,后又一度称为“四川氮肥厂”,委托永利公司进行设计,其余三套后来均从苏联成套引进。当时,西南工业部轻工业委员会(后改为西南化工局)就组织力量,将四川氮肥厂同后来拟建的四川橡胶厂和一座热电厂结合在一起,统一选择厂址,分别编报计划任务书。

图3,设在城厢镇余家湾十号的四川肥料厂筹备处信封

1950年末,永利化学工业公司提议,将四川氮肥厂的厂址安排在四川五通桥老龙坝的永利川厂,以利用原有工业基础加速工程建设。永利川厂兴建于1938年,当时永利化学工业公司所属的宁厂和沽厂相继沦陷。爱国资本家范旭东先生坚决不同日伪合作,致力振兴民族工业。在四川五通桥老龙坝建起了川厂,抗战期间以罗布朗法生产纯碱,日产水平3.7吨。抗战胜利后,永利宁厂和沽厂相继复工投产,永利川厂由于地区偏僻,技术落后,市场狭窄,无力继续正常经营而陷入半瘫痪状态。

图4,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学工业部四川化工厂职工证

1952年6月23日,永利化学工业公司由私营转变为公私合营企业,永利川厂尚有职工917人。这时,筹建中的四川氮肥厂,具备了与永利川厂联合的条件。1953年5月1日,中央化工局决定成立“四川新厂筹备处”,同年11月14日,四川新厂筹备处奉令同永利川厂正式合并,加上西南化工局部分人员,成立了“公私合营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四川化工厂建厂筹备处”,原永利川厂改成“留守处”,到1954年9月只剩下37人了。1955年1月1日,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同1952年7月公私合营的久大盐业公司正式合并,由侯德榜博士出任公私合营永利、久大化学工业公司总经理。

图5,金堂工业区实寄封盖金堂工业区邮戳

1955年5月12日,建厂筹备处相应改名为“公私合营永利、久大化学工业公司四川化工厂”,直属中央化工局领导。1956年8月1日,化学工业部决定将厂名改为“公私合营永利、久大化学工业公司四川肥料厂”,这时,厂址已最后确定在四川金堂(即今成都市青白江区)了。1959年2月4日,四川省决定将厂名改为“国营四川化工厂”,结束了公私合营的时代。在长达六年之久的公私合营期间,整个工厂从筹建伊始,一直由国家直接领导,由国家全部投资,从某种意义上说,“公私合营”带有一定的象征性质。应当指出,永利公司对于四川化工厂的作用,主要不是在于物质和资金,而是在于人才(包括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蓄积和培养。

图6,1959年3月11日《人民日报》刊登四川肥料厂更名启示:根据四川省化学工业厅1959年2月4日(59)化字0006号通知,经上级批准同意将原“公私合营永利久大化学工业公司四川肥料厂”更名为“国营四川化工厂”

从解放初期开始筹备选厂址,厂址变更频繁,是四川化工厂筹备过程中一个突出的难题。到1956年2月为止,先后踏勘了成渝铁路沿线和沱江流域一带的十几个专县,选点达一百多处,历时五年之久,厂址正式变更五次。第一次:五通桥老龙坝,这里是永利川厂旧址,有利条件是有初步的工业基础,有一定的公用工程和生活设施,有近千名职工。不足之处是没有铁路,交通不便,距离煤焦原料产地太远;雷击频繁,生产不安全。第二次是巴县西彭乡,根据厂址多次勘察结果,经永利公司同意,于1953年7月由中央化工局确定的。西彭乡位于重庆市西南约五十公里,其优点是地势平坦,有约3平方公里的开阔地带,可供三个厂的建设和扩建;交通方便,靠近长江和成渝铁路;原料动力供应方便,靠近中梁山煤炭基地,可从重庆取得焦炭和电力。唯一不足之处是该地区为新开发区,一切设施需从头搞起。

图7,1958年10月印四川肥料厂食堂菜票

四川肥料厂史料记忆

第三是成都市东郊,这是根据中央化工局和四川省的意见,国务院在1954年11月下达计划任务书时规定的。有利条件是以大城市为依托,可以节省投资,并有利于促使成都向重工业城市发展。不利条件是化工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不容忽视;按当时规划,成都市东郊为第二汽车制造厂所在地,必须迁让。(后来该厂未建在此地)第四次还是巴县西彭乡,这是国家计委和国家建委共同确定,并以(55)建发酉字58号电报通知迁回西彭,时间在1955年10月。随后,按照1956年1月的长江水利总体规划初步方案,西彭乡的水位预计应上升100米,根本不可能在这里建厂了。(后来该规划未实施)第五次是四川金堂县,1956年2月11日,国家计委和国家建委联合发出(56)建重丑字27号电报,最后确定了厂址,即现在的成都市青白江区。

图8,四川化工厂布标工作证、试车证(60年代左右)

青白江区位于川西平原东部,在成都市东北33公里,地跨新都、金堂、广汉三县,海拔475~480米。厂区距宝成铁路六公里,西临川陕公路,北接唐巴公路,交通比较方便;地势平坦,自然坡度2%~3%;地质为第四纪冲积层;地下水位较高,静止水位变化 1.5~2.0米;生产水源引自灌县,经马棚堰入厂,流量3.5~8.0立方米每秒;地震烈度6度,不需特殊防震措施;供电原考虑配套建设热电厂,后改由成都电网供应;气候温和,不需特殊防冻措施,年平均气温16,27℃,绝对最低为-6,1℃,绝对最高为36.1°℃;主导风向北风,年平均风速1.6米/秒;年平均降雨量 1,032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9.59%。

▲图9,1958年10月29日挂号信收据盖四川金堂四川肥料厂邮戳

青白江作为厂址的不足之处是地处川西平原,占用良田过多;没有老的基地可作依托,投资相对较大;煤焦产地集中在川东,运距偏远:地下水位高,施工降水困难,基础工程较复杂等。为了尽早确定厂址,参加筹建工作的勘察、设计、管理人员,纵横跋涉,往来奔波,步行上千里,不辞辛劳,认真收集数据资料,一接到搬迁指令,更是闻风而动,奔赴新区,兢兢业业、开拓前进。特别是一些化工专家,包括张洪源教授,谢为杰、张勤汉高级工程师等,为我国第一座国产化中氮厂的奠基,作出自己的贡献。但是,由于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还缺乏自行设计建设这样规模工厂的经验,国家的总体规划也还不完善,因而走了不少弯路,延误了建设时机。

图10,1959年中共四川化工厂先进工作者奖状

1956年9月,在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时的化工设计院院长以八大代表的身份在会上对川化选厂址问题提出了批评。她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确定兴建四座氮肥厂,从苏联引进的三座进展很快,吉林肥料厂即将化工试车,而四川光是厂址就选了五年,应认真检查。之后,国务院副总理薄一波按中央指示直接过问,明确指示厂址就定在青白江,不准再变。至此,厂址选择工作才告结束。

图11,四川肥料厂21(代表工段区或内部编码)312号423号证章

金堂工业区虽历史不长,然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早期岁月里,能在四川被称为“工业区”的,实属不多见。青白江区境域,原为四川省金堂和新都二县辖地。建区前,曾设置四川省金堂工业区。1956年,列为国家“一五”计划156项重大工程之一的四川肥料厂确定在金堂县建设,厂址选在紧邻的新都县华严乡境。中共四川省委为了适应工业建设需要,决定设置四川省金堂工业区建设委员会。金堂工业区建设委员会于1956年6月筹建,10月18日正式成立。1956年9月1日,四川肥料厂破土动工,拉开了金堂工业区的建设序幕。

图12,1958年10四川肥料厂印制《化学肥料工艺学》

金堂工业区建设委员会本着建设工业城市的目标,按照一级地方行政管理机构进行组建并运转,在城市规划、土地征拨、公路修建、劳动力调配、建材供应、组织运输力量、编制工资和材料价目表、建设商业供应和服务网点、修建学校、维护社会治安和保卫工业建设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支援了四川肥料厂的建设,行使了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能。

图13,四川化工厂建厂初期曾经设在城厢镇余家湾的川化子弟中学附设小学校牌。

1957年,中共四川省委和四川省人民委员会贯彻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指示,纠正1956年经济建设中的急躁冒进现象,实行“保证重点,适当收缩”的方针,缩小基本建设规模,当年基本建设总额比上年降低18%。金堂工业区拟建的7个项目中,只保留了四川肥料厂一个在建项目。7月10日,四川省人民委员会发出撤销金堂工业区建设委员会的通知。12月,金堂工业区建设委员会正式宣布撤销。金堂工业区建委撤销后,四川肥料厂的建设改由中共成都市委领导,而很多属于地方行政管理的工作仍主要由金堂县负责。

城厢镇作为金堂县的老县城,又是城厢区区公所驻地,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建厂初期为四川化工厂建设作出重要贡献。该厂前身四川肥料厂筹备处最初选址于城厢镇余家湾十号院,为解决职工子女教育问题,企业先后在余家湾创办川化厂子弟中学及其附设小学。镇内诸多历史建筑如祠堂、会馆及传统院落群,当时均作为川化厂的行政办公区与职工生活区。

图14,1957年工会会员证

这些近七十年的旧报纸、证章与故纸文献,为我们开启了一扇深入了解四川肥料厂诞生背景的历史之窗;让我们共同追溯四川肥料厂从蹒跚起步到巍然壮大的辉煌历程。这些烙印着时光痕迹的物品,如实记录了企业从诞生到成长的历史过程。自初始的艰苦创业,它不断壮大,历经四川化工厂、四川化工总厂的转型升级,直至1994年成功整合,成立了四川川化集团公司。到了1995年,公司进一步深化改革,更名为川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国内化工行业的佼佼者。在这段波澜壮阔、充满挑战的发展旅程中,川化人百折不挠的坚韧品格得到了充分展现。

              2025年4月30日于城厢

注: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下载、截屏图片。

本文参考资料《青白江区志》《四川化工厂志》

欢迎关注订阅《青白江记忆》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