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的8月,重庆南岸的黄葛树耷拉着焦卷的叶片,嘉陵江蒸腾起的水汽裹着江轮的黑烟,在半空中凝成灰蒙蒙的幔帐。正午时分,石板路晒得发白,挑夫赤脚走过的青石板上,会烙下一串转瞬即逝的水印——那是汗珠砸在滚烫石面上发出的嗤响。有着火炉之称的重庆依旧还是这样的热。

大计赖支持,内联共,外联苏,奔走不辞劳,七载辛勤如一日:

个人独憔悴,始病热,继病疟,深沉竟莫起,数声哭泣已千秋:

(毛泽东、吴玉章、林伯渠,邓颖超共挽)

“安危谁与共,风雨亿同舟”

(周恩来挽)

当这两幅挽联在热浪蒸腾下簌簌作响时,在追悼会现场的人们心里对时局发展感受不到丝毫暖意而是有着一丝丝凉。

周恩来静静的看着遗像,忍不住有些唏嘘!眼看前昔的努力就要化为泡影,而这位年仅38岁、昔日的对手,今日的朋友却已经撒手人寰。

张冲

1935年深秋的上海滩,法租界都城饭店的电梯间里,一个身着藏青长衫的男子反复调整着领口。作为国民党中央组织部总干事的张冲,此刻却要秘密接待来自延安的周恩来。当电梯门打开瞬间,四目相对的两位谈判代表,竟都从对方眼中读出了意外——他们不约而同选择了相同的藏青色长衫。而他在几年前亲手策划的“伍豪事件”却给周带来了终生的麻烦。

他知道他前段时间代表陈立夫和共产党代表潘汉年进行国共秘密谈判该收尾了,因为他见到了周恩来。

周恩来与张冲柏庐合影

在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铁幕下,张像一柄游走于黑白之间的利剑。在36年9月在与潘汉年的多次秘密谈判中就对国共双方合作持积极态度。在随后的西安事变中,当南京主战派叫嚣轰炸西安时,张冲力排众议:’若炸死委员长,诸公谁担得起这个千古罪名?’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抵达西安后,张受蒋介石指派代表国民党同周恩来谈判,“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叶剑英、张冲和周恩来

民国人物之张冲

其后又陪周恩来在杭州、庐山间数度往返。 在南京颐和路的谈判桌前,当张与周恩来在香烟缭绕中逐字推敲合作细节时,他坚持要将红军改编后’不得在驻地建立地方政府’写入条款,却在周恩来坚持下妥协为’不干涉地方行政’。这种务实的谈判风格,使得国共双方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前三天奇迹般达成协议,为国共双方合作抗日打开了新局面。

周恩来致张冲信函

周恩来致张冲信函

周恩来致张冲信函

1929年的张冲还是国民党’清党’急先锋,在杭州主持《民国日报》时以笔为刀讨伐’赤匪’。转折发生在1931年的牛兰案件,这位共产国际远东局秘书被捕后,张冲奉命炮制的’证据’牵出宋庆龄、蔡元培等重量级保释人。当他目睹国际社会对中国司法独立的质疑如潮水般涌来时,才感到手中的笔第一次有了千斤之重。

邓颖超周恩来与张冲

作为当时CC系骨干的张在哈尔滨法政大学就读之时,就以国民党哈尔滨市党部委员兼青年部部长身份从事地下秘密工作,被奉当局逮捕,“东北易帜”后又任国民党哈尔滨市党务特派员。

在CC系内部会议上,张以国民党第五届中执委、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科总干事身份被陈立夫怒斥张和共产党方面谈判是’与虎谋皮’时,这位出身浙江乐清贫寒之家的谈判代表,总能用江浙软语化解剑拔弩张:’立夫兄,你我都是要给历史交待的。’张陪同周恩来上庐山面蒋,在美庐别墅的台阶前,总特意落后半步轻声提醒:’今日委员长心情尚佳。’

杭州烟霞洞

抗战爆发后,张作为中国赴苏实业考察团副团长与团长杨杰一起赴苏考察。该团实际担负着与苏洽谈军援的重大使命。使命完成自苏回国后,又主持了安排苏联军援和苏联援华人员工作等事宜。43年3月升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副部长。

张冲墓地

历史的硝烟已然散尽,宝岛的回归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望眼欲穿。海峡两岸的中国人突然发现,这个被不同政治叙事刻意淡忘的名字,竟成了连接破碎山河的最后一道丝线。在民族大义面前,政治立场的楚河汉界,终究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微尘。

“因先生之力,两党得更接近,合作之局以成”。这句评价希望我们所有的中国人都看得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