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管综合征(Tarsal Tunnel Syndrome,TTS),又称跗管综合征或胫后神经卡压综合征,是胫神经或其分支在踝管内受压引起的神经病变,表现为足底疼痛、麻木及运动障碍。本文结合最新研究及临床指南,全面解析其病因、症状、诊断及治疗策略。
一、解剖基础与发病机制
踝管位于内踝后下方,是一个由屈肌支持带覆盖的骨纤维通道,内部包含胫神经、胫后动静脉及多条肌腱。胫神经在此处分为足底内、外侧神经,支配足底感觉和肌肉功能。
当踝管因外伤、占位性病变或结构异常导致空间狭窄时,神经受压引发症状。例如,创伤后瘢痕增生、腱鞘囊肿或跟骨外翻等均可增加管内压力,直接压迫神经。
二、病因与高危人群
1.机械压迫:占位性病变(如腱鞘囊肿、脂肪瘤)、骨赘、踝部骨折或扭伤后的瘢痕增生。
2.慢性劳损:长时间站立、跑步或踝部反复活动(常见于运动员)。
3.全身性疾病:糖尿病(引发神经水肿)、类风湿性关节炎、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4.解剖异常:扁平外翻足、跟骨内/外翻畸形。
高危人群:中年女性、运动员、肥胖者、糖尿病患者及有踝部外伤史者。
三、典型症状与体征
1.疼痛与感觉异常:足底或足跟灼痛、刺痛或麻木,夜间加重,可能放射至小腿(Valleix现象)。
2.活动相关加重:行走、跑步或长时间站立后症状加剧,休息可缓解。
体征:
内踝后方压痛;
Tinel征阳性(叩击踝管诱发症状);
晚期可见足部肌力减弱、肌肉萎缩,甚至爪形趾或高弓足畸形。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体格检查:包括Tinel征、背屈-外翻试验(诱发疼痛)及触诊踝管占位性病变。
影像学检查:
X线/CT:排除骨赘、骨折或跗骨联合;

MRI/超声:评估软组织病变(如囊肿、神经水肿)。
电生理检查: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和肌电图可明确神经损伤,敏感性达90%。
需鉴别疾病:腰椎间盘突出、周围神经病变、跖筋膜炎及糖尿病足。
五、治疗策略
1.保守治疗(适用于早期或轻度病例):
制动与支具:使用矫形鞋垫或踝关节支具减轻压力;
药物: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神经营养药物(维生素B12);
物理治疗:超声、电刺激、神经滑动训练;
局部注射:皮质类固醇封闭缓解炎症。
2.手术治疗(保守无效或神经损伤进展):
术式:切开屈肌支持带,松解胫神经,切除压迫物(如囊肿);
预后:多数患者术后6周症状改善,但满意度较腕管综合征低,需谨慎选择适应症。
六、康复与预防
康复锻炼:
1.小腿后侧拉伸(如斜板站立);
2.足底筋膜球滚压放松;
3.弹力带训练增强足部肌力。
4.生活方式调整:控制体重、避免久站、选择支撑性鞋具。
高危人群防护:运动前充分热身,踝部保暖,定期检查足部健康。
七、并发症与预后
若未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慢性疼痛、永久性感觉异常,甚至因足内在肌萎缩导致爪形趾或高弓足。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约70%-80%患者通过保守治疗缓解症状,手术成功率约60%-80%,复发率5%-10%。
踝管综合征虽易被忽视,但其对生活质量影响显著。若出现足底麻木、夜间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结合影像学与电生理检查明确诊断。通过阶梯化治疗(保守→手术)和科学康复,多数患者可恢复足部功能,重返正常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