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狮子山汉墓视频41分钟
徐州市东郊的4公里处,有一座海拔61米的山峰,由于状若雄狮,故而当地人称之为狮子山。
楚王陵的发现始于一次推土事件。时间要追溯到1984年12月,当时在狮子山附近有一座砖瓦厂——徐州砖瓦一厂,制砖的过程中需要用土,于是在开采土之后,就地形成一个几亩地那么大的坑。时任砖瓦厂厂长叶茂良,考虑将这片地开发成鱼塘。而就是在这次清塘时,楚王陵露出一丝端倪。
“每当推土时,小孩们最喜欢在后边拾着土坷垃玩。当他们踢来踢去的时候,突然发现脚下的石头有鼻子有眼,俨然就是一个个小泥人。”王恺对记者说,当时推土机清塘时被人发现了这些小人,数量较多,身高为40厘米左右,推土机赶紧停下作业,迅速将此事上报给徐州文保单位。当时,行将退休的王恺在徐州博物馆考古组工作,也就是从那时他偶然介入。
就这样,王恺被调到第三次文物普查办公室,他带领两个专家一起赶往现场进行文物勘察。最后发现了三条东西俑坑,一条南北俑坑,还有2条马俑坑。“这批兵马俑一共有四千件左右,所有的兵马俑都面朝西。”我们在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看到了这些兵马俑,密密麻麻地分布在坑中,其中一条特意未挖掘,保持了当时的原貌,一条发掘出来并摆放整齐,另外一条挖掘后未加整理。
在徐州发现的这些兵马俑个头比秦俑要小很多,退休前曾担任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馆长的王恺介绍说,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十个年头后,发现了汉代兵马俑,虽然规模不及秦俑,但考古价值同样重要。“秦始皇陵兵马俑属于中央部队,楚王陵兵马俑就属于地方武装了!”
根据俑群位置及地貌特征,王恺初步判定主墓就在狮子山上。但是狮子山只是一座海拔61米高的貌不惊人的石头山,地势平缓且山上多居民,寻找起来存在着很大难度。
王恺回忆,遇到这个难题,自己每天苦思冥想,后来终于有了个思路,“找煤找水可以用仪器,找墓就不行么?”报请领导同意后,他带人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寻找兵马俑陪葬坑的主墓,先后进行了三次。
第一次是在1986年春季,当时请求煤炭部地质普查大队帮助寻找。他们非常积极,表示他们的吃喝都是徐州人民提供的,现在徐州人民需要帮助出力,理当义不容辞。于是,他们每天特意租车,带来刚从美国购进的微伽重力仪帮助查找。经过20多天的努力,打了一百多个探点,最后在狮子山上发现了一个异常区,但后经钻探证实为风化岩,不是墓葬。
第二次寻找,规模范围更加庞大。1987年1月25日至2月10日,由中国矿业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教授宁书年出面组织,邀请了十个省市的30多位有实践经验的高层次科技专家,动用了先进仪器再次进行勘探。探测报告显示,划分范围约2000平方米的古墓“异常区”。于是,当年夏季对报告中的“古墓进口可能性最大的位置”进行挖掘性探沟验证,结果,其下为基岩,仍未看到墓道迹象。
第三次科技寻墓在1990年春,江苏省地震局的张治天等8名地质专家奉命来到徐州前来勘墓,进行了仪器探测,不久便绘出一份地质图,划分了墓葬区域,并告诉王恺,在狮子山西下侧有一个深度15米左右的洞穴。王恺背水一战,再次拿着地图申请专款钻探。然而,进行实地钻探并按照考古学方法验证后发现,这里确实有一个洞穴,不过是岩溶形成的岩洞,并没有古墓。
三次规模浩大的找墓工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耗资十万余元,却最终铩羽而归,这让王恺非常难堪。“当时在市文化局开会汇报工作,领导说,你来汇报一下凿墓的事情,动静不小,成果不大。”不过在那次会议上,王恺表态:“这墓,我一定要凿,不找出狮子山兵马俑主人,我死不瞑目!”就这样,当所有人都劝他放弃时,王恺仍坚持找下去。
开老人座谈会,“大地窖”露出天机
1990年初春的时候,王恺决定召集狮子山地区的70岁以上的老人开一个座谈会。他把老人们请到办公室来,他叫这方法为“群众路线”。老人们说了很多关于狮子山的故事,王恺在脑中逐一进行过滤,一个又一个地清除放弃,突然,他的目光盯住了一个老农一开一合的嘴。
那老人没有注意他的目光,只在那里自顾自地闭着眼说:“山上老张家的地窖可真大,很大很大的,能存上万斤红芋,有两米多深……”王恺的大脑飞快运转起来:山上的土层那么薄,怎么可能挖到两米多深?是不是挖在了墓道上?不然的话,怎么可能在山上挖出能储存上万斤红芋的大地窖?想到这里,王恺拎着“洛阳铲”来到山上,找到那个有大地窖的人家。他下了地窖,前后左右环顾一番,就兴冲冲地爬了上来,他对那户人家说:“我们征用了你家的大院。”1991年7月初,按照规定先征收地皮之后,开始了令人欣喜的最后一次探测。王恺请了采石场两位工人来挖掘。“当时钻探进行了近两个小时,打了几十个孔,有的很浅就遇到了石头,只有一个孔深下去1.2米还是褐色土质,很明显是专门用来填墓道的用土。”王恺兴奋地对记者说,知道消息后他又找来4名农民帮助挖沟,挖掘一天后,终于发现了人工凿石的痕迹,随后很快发现了墓道的东壁!
7月14日,王恺激动得快要发抖了。他的向四外扩展的“洛阳铲”终于触到了一块硬硬的石壁上。他认为这就是墓道的东壁。经过一番清理,果真发现了一道笔直的石壁,尤令他惊喜的是石壁上还有一道道密密的凿子印。毫无疑问,下面就是汉墓,在西汉时的徐州,只有楚王才有能力切开山体为自己造墓。
此前的勘探最近离墓道不足6米…
现已年近八旬的王恺,依然清晰地记得1991年7月12日下午2点30分发生的事情。“第二次物探所划出的墓道,就在实际墓道东侧不足6米的地方,历史有时候真的很靠机缘。后来有人问我,你一生中最兴奋的时刻是什么时候,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就是这天下午找到狮子山墓的时候!”
1994年11月,国家文物局批准发掘狮子山汉墓。
徐州市政府斥巨资动迁了狮子山130多户居民。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馆长袁仲一曾说:“狮子山汉墓本身就奇特,因而它是世界级的。”“原来,从山顶开天井往下开凿17米,然后凿出12间总面积850多平方米的地下陵墓,一座狮子山几乎被掏空了。试想,当时的民工只凭一铲一凿,这么大的工程至少要用20年才能完工。带天井的陵墓在国内没有见过,国际上也没听说过,所以说它具有世界意义。”发掘开始了。王恺和同志们一起先清理那个巨大的天井,他们动用现代化的铲车、吊车,三个多月清理出5000立方米的夯土和填石。
此后,33岁的副研究员邱永生,在王恺信任的目光中缓缓走进了封闭两千多年的墓道。正如他们后来判断的那样,这座陵墓在楚王下葬后百年之内被知情人盗过,楚王的玉棺已被打开,尸骨也被拉了出来。楚王的金缕玉衣由3400片玉片缀成,但金线大部分被拆下变成了纯粹玉衣。玉棺也被打坏,楚王的尸骨被踢得四分五裂,颅骨在东,下颚在西,肋骨散了一地,地上还有大量的碎玉和铜质官印。
忽然,昏暗的墓室里发出点点幽光,邱永生和他的同事们小心翼翼地向发光的地方走去。在楚王的玉棺前和嫔妃陪葬墓的旁边,他们发现了数枚夜明珠。这些珠子历经地下水两千多年的侵蚀,虽然表皮有些脱落,但直径仍达0.6厘米,而且个个颗粒饱满、色泽鲜艳。
地上有一把青铜短剑,寒光闪闪,他们拿出10本稿纸放在剑锋下轻轻一划,一摞稿纸立即分成两半。
此外,还有玉璜、玉蝉、玉杯、玉龙、玉冲牙,176000多枚铜钱,130枚印章,共2000多件国家级文物。

狮子山楚王陵不仅有规模宏大、结构奇特的墓室,其规模和出土文物都创了徐州文物之最。该墓出土二千多件套精美文物,所出土的国宝级文物,大大超出了徐州市解放60年来所征集到的国宝级文物总和,若用经济价值衡量,约为国家创造财富十数亿元人民币,而且每年还有千万元旅游的不菲收入。
楚国有12个楚王,那么,狮子山汉墓里的这一个是他们当中的哪一个?通过对出土的铜钱及印章、封泥、兵器的精心考证研究,王恺认定,墓主是西汉第三代楚王刘戊,其他研究人员也都认同这个结论。
刘戊(?-公元前154年),汉高祖刘邦四弟楚元王刘交之孙,楚夷王刘郢客(《史记》作刘郢)之子,西汉诸侯国楚国第三任王,公元前174年-公元前153年。汉景帝二年,薄太后去世。刘戊在服丧期间饮酒作乐,被人告发。汉景帝缩小其封地。刘戊遂决定与吴王刘濞反叛。其相张尚、太傅越夷吾劝谏刘戊,反对反叛,二人被杀。次年,起兵与吴赵等国西攻梁,与周亚夫交战,粮道被绝。刘戊战败,吴王逃走,刘戊自杀。汉景帝并没有过多追究这位堂兄的罪过,同意按王爷规格将其葬在尚未竣工的王陵中。
狮子山楚王陵汉墓,被列为1995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首。
视频狮子山金缕玉衣全长30分钟
因发现,考古学者王恺的名字被写进了英国剑桥的《世界知识分子名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