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招投标活动中,合规操作是保障公平竞争和市场秩序的核心。然而,实践中却存在诸多违规行为,严重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平。本文从监督执纪角度梳理分析违规情形,明确监督重点与问责路径。
招投标四类违规情形的监督切入点
招标人虚假招标:深查权力寻租与利益交换
01
May
监督重点:
1. “未招先定”背后的领导干预:核查招标文件编制前是否存在“三重一大”决策缺失,重点追踪与中标企业存在关联的领导干部亲属、特定关系人利益链。
2. “阴阳合同”利益输送:比对招标文件与合同履行条款,严查中标后擅自变更工程量、虚增采购单价等套取资金行为。
3. “补标程序”掩盖违法事实:对先施工后招标项目,倒查施工许可、资金支付记录,锁定违规决策责任人。
投标人串通投标:穿透式核查“围标同盟”
02
May
监督手段:
1. 大数据比对:运用电子招投标系统数据,筛查投标文件IP地址、硬件信息、文档属性高度雷同线索。
2. 资金流向追踪:调取投标保证金缴纳账户流水,核查多个投标人资金是否来源同一主体。
3. 人员关联分析:建立投标企业股东、项目负责人社会关系图谱,识别隐形利益关联。
典型案例:
某市道路工程招标中,5家投标企业技术标书出现相同非常规技术参数错误,经查实为同一中介机构制作,涉案企业被列入黑名单,3名公职人员因泄露评审信息被立案审查。
评标委员会失职渎职:严查“评审腐败”
03
May
监督方向:
1. 异常评分:横向对比评标专家打分表,对特定投标人技术分畸高、商务分刻意压低的专家启动约谈。
2. 泄密线索:调取评标现场监控、通讯记录,核查专家在评审期间是否违规接触投标人。
3. 利益关联报备:要求专家申报与投标企业合作历史,对隐瞒不报者从严处理。

制度建议:
推行“一标一评”专家动态考核,建立评标行为负面清单,对多次出现倾向性评审的专家予以清退。
弄虚作假投标:斩断“挂靠”“陪标”灰色产业链
04
May
监督方式:
1. 资质审查倒查:对中标企业业绩、人员社保缴纳记录开展“回头看”,发现挂靠、伪造证件等问题从严追责。
2.“陪标费”查处:通过企业财务账目审计,锁定以“咨询费”“服务费”名义支付的围标成本。
问责要点:
对默许虚假投标的行业监管部门,以《问责条例》追究主体责任、监督责任。
政府采购“化整为零”问题的监督攻坚策略
1
三类典型化整为零行为的监督突破点
1. “时间拆分”规避招标
突破点:调取同一品目全年采购合同,对分次签订合同累计超限额的,倒查采购计划审批流程,追究故意拆分责任。
2. “品目肢解”伪装独立项目
突破点:组织第三方审计机构对拆分项目的技术关联性进行评估,认定是否构成整体工程必要组成部分。
3. “假借应急”绕开招标程序
突破点:核查“应急采购”的论证依据、审批手续,对无突发事件佐证的虚假应急采购严肃问责。
2
监督整改建议
1. 推动“智慧监管”
接入财政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设置“同一品目年度采购金额超限”自动预警,阻断拆分操作空间。
2. 强化“一案双查”
对化整为零问题既查处采购单位主体责任,同时核查财政部门是否履职不力,2023年某县卫健局拆分采购医疗设备案中,2名财政局采购办干部因审核失职被诫勉谈话。
3. 深化“制度补漏”
推动修订地方政府采购实施细则,明确“同一类别”认定标准,压缩自由裁量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