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臣范仲淹在《资治通鉴》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他三岁丧父,少年时划粥断齑苦读,中年推行庆历新政失败,晚年戍守边关仍心系天下。
今天我们就透过《资治通鉴》记载的六个历史瞬间,解读这位“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传奇人物留给后人的处世智慧。
01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定风波的心法
庆历五年新政失败时,昔日同僚欧阳修在《与高司谏书》中痛斥谏官不作为。
范仲淹却劝慰道:“我推行新政是为国,非为己谋。”
正如他在《岳阳楼记》中所写,真正的智者不会因外物得失而悲喜无常。
《资治通鉴·宋纪四十二》记载,范仲淹戍守西北时,军中粮草短缺,他却将最后半袋面粉分给病卒。
部下流泪劝阻,他淡然道:“士卒饥犹吾饥也。”
这种超然物外的境界,正是源于他早已把个人得失置之度外。
02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敢说话的底气
景祐三年,范仲淹因谏阻仁宗废后,被贬知睦州。
临行前他给好友梅尧臣写信:“若人人明哲保身,朝堂与市井何异?”
这句话后来成为历代言官的座右铭。
《资治通鉴》记载,西夏犯边时,朝中主和声浪高涨。
范仲淹却在延州城头搭起牛皮帐篷,白天练兵,夜晚研读兵书。
他给仁宗的奏折中写道:“战与和皆可为,唯不可不战而和。”
这份坚持让西夏最终主动求和。
03
“家贫志不移,贪读如饥渴”:寒门逆袭的密码
少年时寄居醴泉寺,每天煮一锅粥放凉划成四块,就着咸菜度日。
寺中老僧见他深夜读书,叹道:“此子眼中之光,可照古寺百年。”
《资治通鉴》虽未直接记载此事,但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详述了这段经历。
后来他创立义庄,在《资治通鉴·宋纪四十九》记载的范氏义庄条下,我们能看到他立下规矩:“凡族中子弟,月供白米三斗。”
因为他深知,改变命运的第一把钥匙,永远握在读书人自己手中。

04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担当的重量
庆历三年推行新政时,他力排众议裁撤冗官。
面对权贵威胁,他在朝会上说:“某若惜此头颅,当年就不会在太后帘前直言!”
《资治通鉴·宋纪四十五》详细记载了这场震动朝野的改革。
被贬邓州期间,他主持重修百花洲。
竣工当日,百姓送来万民伞,他却指着洲上新栽的柳树说:“待柳成荫时,诸君当思栽树之艰。”
这份无论顺逆都坚守本心的担当,才是大丈夫立世之本。
05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胸怀的格局
康定元年西北告急,五十二岁的范仲淹主动请缨。在延州,他改革军制,创立将兵法。
《资治通鉴·宋纪四十三》记载,西夏军惊呼:“今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甲兵!”
晚年隐居杭州,见百姓苦于钱塘潮患,他首创柴塘木桩法。当朝臣弹劾他越职言事时,他上书直言:“若待诏令,万户已成鱼鳖矣!”
这种超越个人得失的格局,让他的精神穿越千年仍熠熠生辉。
06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逆境的诗意
宝元二年戍边时,他在《渔家傲》中写下“浊酒一杯家万里”。
表面看是思乡之苦,细品却是燕然未勒归无计的壮怀。
《资治通鉴》虽未录其诗词,但记载了他“夜焚香读《易》,日与士卒同饮”的细节。
被贬途中经洞庭湖,见渔夫冒风浪捕鱼,他感慨道:“众人皆畏风波恶,不知风波养活人。”
这种在困境中见生机,于艰难处觅诗意的智慧,正是中国文人最动人的风骨。
千年光阴流转,范仲淹用一生践行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誓言。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强者,既能铁肩担道义,又可妙手著文章;
既能逆风执炬,又懂悲天悯人。
就像他在《严先生祠堂记》中写的:“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点个赞吧,让我们在纷扰世事中,共同守护这份跨越千年的文人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