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鈴鐺杯(又稱“仰鐘杯”“金鐘杯”“磬式杯”)的寓意融合了實用功能與文化象徵。

鈴鐺杯流行於明清時期,經歷了數百年的演變,至今仍被廣泛使用。

其薄胎透光、曲線流暢的特點被視為“潮流單品”,象徵文人雅士對精緻生活的追求。

↑隋代白瓷鈴鐺杯

這個杯子為什麼好看?

杯子的難點在於標記的地方(上圖),在紫砂製作的專業名稱叫剎凹。

何為剎凹?

紫砂造型往外的弧度比較好拍。但向內的弧度就很難拍,俗稱剎凹。(內弧度專業名稱為剎凹。)

在紫砂純手工製作過程中內收是很難拍的。

而具體到這個杯子。之所以覺得好看,是因為它的比例。

紫砂-朱泥鈴鐺杯

從底足的高度和大小到杯身的弧度大小,底下到中部弧度很小然後慢慢過渡到上面開始出現內弧度。

這個高度和杯口直徑都算的恰到好處。

它顏色的漸變是因為薄。所以它完美接近黃金分割比例。

口沿略薄些,是考慮品茶時的口感。

↑未燒制前面

銘刻:

花非花  霧非霧  夜半來  天明去  來如春夢不多時  去似朝雲無覓處(唐·白居易)

朱泥鈴鐺杯以其獨特輕盈而靈動的韻味,成為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它是作者心血的結晶,更是對傳統工藝的致敬與傳承。

杯身上的每一處線條都流暢自然,細膩的雕刻,每一個字、每一筆,都凝聚著作者的智慧與汗水,它們不僅僅是文字,更體現了作者對美的追求和對藝術的熱愛。

有時候,命運的安排就是如此奇妙,它會以你意想不到的方式,把最好的禮物送到你的面前。而你需要做的,只是勇敢地接受,然後珍惜。

▪️作品為純手工製作並自己銘刻完成。

▪️厚德之物,宜久典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