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案上的秋日私语
1990年代初的紫砂一厂车间里,老工人们常念叨:“做南瓜壶,要像种南瓜——段泥为肉,墨绿泥为藤。”这把120cc的小金瓜壶,正是紫砂厂集体创作时代的遗珠。壶身段泥温润如秋阳下的瓜田,流、把、钮处的墨绿泥藤蔓则似晨露未晞的瓜架。当茶汤漫过出水孔星芒,恍惚听见三十年前泥凳旁老师傅的叮咛:“双色壶,贵在泥性相生不相克。”
段泥为骨:秋收的暖意叙事
壶身选用段泥,承袭紫砂厂时期“泥料即语言”的创作哲学:
筋囊韵律:八道浅筋纹均匀分布,既模拟南瓜自然肌理,又暗合《周髀算经》“圆中寓方”的造物智慧 ;
触觉诗学:胎体保留全手工拍打形成的细密褶皱,指尖抚过如触粗麻布,与墨绿泥的光滑藤蔓形成质感对仗 。
这般设计,让段泥不再是单纯的材质,而成为田园意象的载体——正如徐秀棠所言:“紫砂厂匠人都是泥巴诗人。”
墨绿点睛:藤蔓的生长史诗
流、把、钮处的墨绿泥装饰,藏着计划经济时代的工艺密码:
泥料炼金术:
以本山绿泥为基,掺入微量氧化钴与天然云母 ,烧成后呈现雨林苔藓般的青黛色;泥料延展性经特殊处理,可塑成细若发丝的藤须而不断裂 ;
镶接绝技:

在半干段泥壶身上镶嵌墨绿泥片,接缝处用牛角明针反复刮压 ,确保百年不渗水;藤蔓转折处刻意保留竹刀修坯的丝缕痕,成为辨别全手工的胎记 。
盈握之趣:小容量的茶道剧场
120cc的微型宇宙里,藏着紫砂匠人对工夫茶的深刻理解:
养壶显影:
段泥筋线凹陷处率先凝出蜜色茶山,与墨绿泥藤蔓形成色阶渐变;长期使用后,盖沿与壶口磨合出丝绸触感,开合声如叩击老木 ;
光影游戏:
晨光下段泥泛冷灰调,暖光中转为梨黄;墨绿泥区域在侧光时显露天青釉般的幽蓝,与茶汤金晕交织成流动画卷。
双色壶里的时代琥珀
这把小金瓜壶,如同封存九十年代集体创作精神的时光胶囊——段泥壶身沉淀着紫砂厂对自然主义的坚守,墨绿藤蔓记录着计划经济时代最后的匠心浪漫。
当我们用它冲泡一泡陈年普洱,看着茶烟掠过那道墨绿泥镶接线,恍惚回到紫砂一厂的石库门车间:石膏模具开合的声响与牛角明针刮泥的沙沙声,正在双色泥料里悄然生长。
段泥温润墨绿幽,
七孔星芒印岁稠。
莫道厂器无魂魄,
且看藤蔓锁金秋。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