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忠兴
现在的安顺汉相萧曹祠曾被当成安顺有名的三大寺院(崇真寺、圆通寺、东岳庙)之一的崇真寺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挂牌保护多年。2014年,贵州著名古建筑专家娄清以《张冠李戴的崇真寺》(《文博与发展》2014年贵州大学出版社)一文,对安顺崇真寺(猪儿庙)进行了正名。之后人们通过相关史料及发现推定原“崇真寺”实为“汉相萧曹祠”。于是“汉相萧曹祠”遂成为了现在这一组古建筑群名称。结合汉相萧曹祠遗存的历史信息及民国《续修安顺府志》的记载来看,似乎认定汉相萧曹祠,仍与这一组古建筑的历史的本来存在较多疑点,或许也是张冠李戴第二。
现存汉相萧曹祠情况
现认定的汉相萧曹祠位于安顺城区老大十字西南侧,即从中华南路往县府路前行100余米后折向北与中华西街垂直的中间部位(由于城市改造,原进入汉相萧曹祠的道路已难觅踪影)。石木结构两进院建筑群,坐北向南,整体布局呈“日”字形,前、中、后三座建筑在一轴线上,东西两侧建石围墙围护。山门与县府路直线距离约50余米,后院正房后山墙与中华西路的直线也在50米左右。第一进由山门与戏楼连建而成,再进为“五”(实为三)间假歇山式前带抱厦建筑,最后一院由正房及两厢组成。正房五间,厢房三间,均为悬山式建筑。正房、两厢与一进院中轴线上的带抱厦建筑形成四合院。西侧石围墙位于抱厦西山墙处的石围墙上开设门洞,后院正房西山墙上亦开设有月门进入该院。
去年为编制汉相萧曹祠的修缮设计方案及对其进行抢险保护,清除了汉相萧曹祠内的后期临时搭建及堆积杂物,使整座建筑的历史信息完全展现出来,为研究该建筑群的历史情况提供了较好的条件。
安顺府署图
汉相萧曹祠与府署的关系
要研究汉相萧曹祠的情况,就要说明清以来萧曹祠与州、县、府衙署的关系。
汉相萧曹祠,又叫衙神庙,是供奉萧何、曹参两位汉代名相的祠庙。供奉萧曹名相始于宋,至明发展到皇帝下令于衙门内建祠供奉,清代达其顶峰,清康熙《大清会典.工部》中规定县衙中建立”衙神庙”。明清以来汉相萧曹祠广泛在州、县、府衙署中出现。安顺府署亦然,为此《续修安顺府志》在描述府署的组成时就将其列入了此条目中。
我们知道,明清后衙署的基本布局分中、左、右三路,中路主要设置办公机构,即所谓的大堂、二堂、三堂等,右路(西路)为监狱、狱神庙等,左路(东路)为各种祠庙及仓库、马廄等。以封建意识形态为主要治国策略的中国古代官僚信奉的神灵很多,各地根据自己推崇的主要神灵选择性在衙署里建庙(祠)供奉,这些祠庙主要有萧曹庙(衙神庙)、土地庙、狱神庙、仓神庙、关帝庙、升官祠、马王庙等。现存清霍州州署图、大名府署图中可以清晰看到历史上衙署的基本格局。
后期增建台基与原台基明显的搭接处
从史料记载位置看汉相萧曹祠
安顺现在的萧曹祠是不是历史上的萧曹祠?民国《续修安顺府志》二官署及公所篇中的记载能给我们一些启示:“署在城内西南隅七星街下崇真寺右。东西辕门各一座,石影壁一堵,蹲石狮二,鼓亭二,桅杆二。头门三间,右为监狱,门首图犴狴,监墙下祀狱神;左为升官祠;再左偏为汉相祠。”。此描述中的“头门三间”、“左为升官祠;再左偏为汉相祠”基本确定了汉相萧曹祠的位置:一是与府署头门呈横向排列;二是在府署最左侧,为府署的左侧边界;三是靠近县府路,不会偏差太远。
《续修安顺府志》叁市街篇又说:“街北有崇真寺,又有安顺府署,民国后改为安顺县政府。光绪时于左侧建有汉相祠,民国后初设劝学所,后设教育局于其内。”第十三卷名胜古迹志崇真寺载:“寺在城内西南隅,安顺府署左侧,门临府前街。”其中的崇真寺“门临府前街”与“光绪时于左侧建有汉相祠”的记载也是确定萧曹祠位置关系的重要线索:萧曹祠也临街。
府志接着描述:“祠后仓廒九间,仓外有仓神庙三间,抱厦一间。”进一步说明汉相祠后面的建筑组成情况:一是汉相祠后有仓廒组成的一“院”;二是“仓外”二字提示我们仓神庙与之紧邻;三是仓神庙带有抱厦。按照中国传统建筑组群纵向布局的基本规律及院落功能划分明确的特点,“仓神庙”应在仓廒后建设更为合理。从而形成上述说到的府署的左路建筑。
后期作为居住功能增建装修
萧曹祠至民国时仍在使用。《续修安顺府志》在撰写府署时是完全依据亲眼所见描述,不会出现前后颠倒、左右互换的情况。

被遮挡的山花
史料记载的仓神庙建筑样式出现汉相萧曹祠中
现在的汉相萧曹祠由于整个建筑群内几乎没有遮挡,很容易看出其历史建筑状况。前面说到的“五(实为三)开间假歇山式建筑”明显为后期改造后形成的式样,该建筑的历史原貌为三开间悬山式建筑。下面几个基本的建筑常识完全反映该建筑的原貌:一是现正房中间三开间建筑基础与梢间基础明显不是一体建成,梢间基础为后期补建而成;二是梢间梁架结构与次间梁架结构没有任何搭接关系,为独立穿斗结构,同时其形成的假歇山面对原三开间建筑山面上的山花造成遮挡;三是传统五开间歇山式建筑,做法上没有在次间与梢间之间建墙的做法,因其会造成次间步架与梢间立柱上的联络障碍;四是梢间用材大小与明次间用材差距较大;五是梢间二层的护栏及栏上花窗装修已与明、次间功能不搭边。
至于该建筑前面的抱厦,也明显为后期增建,但应在民国编写《安顺续修府志》时已建成。
将此现状与《续修安顺府志》二官署及公所篇所说的“仓外有仓神庙三间,抱厦一间”对照,完全与这一栋建筑吻合。难道府署内有这样的建筑多间吗?有些不太可能。
至于现汉相萧曹祠最后一院的用途,从现状看,其西侧山墙上开设的月门应是从府署进出该院的历史通道,独立成院。其功能应与前面的建筑不同,至于具体用途现已难以考证。
走访调查
由于城市拆建,要找到了解这一区域解放初期历史情况的年长者已较困难。百转千回,还真是路转溪桥忽见。何平先生,现年76岁,西秀区文物管理所原副所长,解放初期居住于崇真寺后。据其回忆,现汉相萧曹祠后到中华西路这一区域基本为民房,其巷深几近三四道朝门形成。肖金强先生,现年75岁,公益热心人士,解放初期就住在汉相萧曹祠侧。其回忆,萧曹祠后已是民居,没有其它寺庙或高大建筑。
信息虽然有限,但价值不小,可以说明的是最起码现萧曹祠后不可能有仓廒、仓神庙等形式的建筑了。
多年前,人们凭据“汉相萧曹祠”石碑发于现汉相萧曹祠后山围墙外以及《续修安顺府志》有关的方位记载,将该建筑群推定为汉相萧曹祠,现在看来似有些草率。如同去年在清理这一区域的建筑垃圾时,发现光绪时立于府署内的红岩碑残碑,同样不可能就此认定此处为原府署红岩碑亭所处位置是一个道理。
结语
结合历史记载、现状勘察、走访调查综合分析,现在推定的汉相萧曹祠,疑为府署内的仓神庙,其含仓神庙外的抱厦及前面的山门戏楼连建建筑,抑或是府署内的其他建筑。至于仓神庙后的院落不应属于祭祀建筑。而真正的汉相萧曹祠是否在早年被拆除,值得研究。
· 作者简介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3MDA3MTg5Mg==&mid=2651701979&idx=5&sn=87e08def188820530fe6ad1b1c636fab&chksm=f12fc3e0c6584af6113651e7a0d52bb98c0d284f13676794155ba15ca82724adccd9cb8faa3e&scene=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