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衣冠留存文化血脉,北漠胡风带来异域风尚。多元一统却始终是中华大地的主旋律,玉文明的内涵因此更加丰富多彩。
奔放的纹样、多彩的宝玉石,沿着丝绸之路而来,愈发衬出玉的温润多姿。宋代,在玉器世俗化的过程中,人们推崇复古而制,此时的玉器制作因此频出新意,此外,在多民族交融的过程中,中华美玉也展现了崭新韵味。
宋一元
长9.5厘米,宽6.5厘米,高6.5厘米
1970年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嘉庆二年(1797)毕沅家族墓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
冠白玉质,顶及身中部有裂与褐色沁斑。冠体轻薄.四面以方形层叠的荷花瓣攒成,翻卷自然流畅,顶部两花瓣相接。莲花冠之制始于唐五代,与道教盛行有关。宋徽宗《听琴图》中的抚琴者即身着缁衣道袍,头戴玉发冠。此器出土于毕沅家族墓,是其收藏古玉。毕沅在《六十岁生朝自寿十首》诗中有“玉冠新琢换朝簪”之句,可能与此冠有关。(张长东)
宋
姹尾:长 10 厘米,宽 5 厘米,厚 0.7 厘米
錡:长 5.2厘米,宽 4.6 厘米,厚 0.7 厘米
扣:长 2.7 厘米,宽 3.1厘米
1956年江西省上饶市茶山寺建炎四年(1130)赵仲湮墓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全套共九件,计尾一、七、扣一。带具均呈池面,浅浮雕纹饰,人物纹用细阴线刻法。带装饰人像,人物盘腿而坐,或手捧果盘、方盒,或弹阮威,或吹排箫,或拍手击节,或饮酒谈话,着方领大袖长袍,衣智多平行的长弧线,细挺有弧度。鞋尾正面饰一高士立像,头戴莲瓣冠,身穿大袖长袍,右手执麈尾。根据背面编号,研究者认为玉带并非完整一组,但从形制来看,或为文献中记载的“排方玉带”。(汤敏丽)
南宋
长6.7 厘米,宽 4.6 厘米
1975年江西省吉水市李家山南宋墓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整体呈剑环式,外廓椭圆形,内孔海棠形。器物加工工艺精湛,光滑如绸,品莹剔透。(汤敏丽)
南宋一元
长 5.7厘米,宽 5.1厘米,厚 0.85 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北宋
长6.8厘米
1969年河北省定州市静志寺塔地宫出七

定州市博物馆藏
用四块水晶雕成,先雕出身躯、两翼和长尾,再用铜丝缀结成形。孔雀自古即为祥瑞之象征,这两件水晶孔雀缩颈昂首,长冠后迤,振翅欲飞,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百乌之王的美丽姿态。(贾吴茹)
唐南宋
长14.7 厘米,宽 6.3 厘米
12004年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建中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墓出土
陕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玉宋时,女性头上插梳的风气十分流行,梳子用材多样,有木、骨、角、玉、金、银等。贵族使用的梳子在实用基础上更强调装饰性,往往用材奢侈,装饰华美,这件玉梳正是实用性与装饰性结合的典型代表。它也是南京地区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完好、雕刻最精美的玉梳,代表了南宋时期卓越的琢玉水平,为研究我国宋代玉器制作工艺及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这件玉梳出土于一处等级较高的宋代墓葬,有一件形制相似的玉梳与之同出。(边昕)
宋
直径7厘米,通高9.5厘米
1958年北京市密云区董各庄清代皇子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
白玉质,抛光精湛,上立体雕琢一对鸳鸯,昂首,口、胸部相连。以均匀的细阴刻线琢出冠、眼、羽毛,栩栩如生,寓意姻缘和美,富贵绵长。帔坠为子母口,平剖为二,内可装盛香料。(韩冰)
南宋
长7.5 厘米,宽5厘米
2006年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清修镇南宋绍熙三年(1192)秦熺麦燕国太夫人曹氏墓出土
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白玉质,双面透雕,体扁平,两面纹饰相同,皆镂雕双凤图案。双凤翅部用网格纹及斜线表现羽毛,长长的尾羽向上扬起,并在玉帔坠顶部交会,两凤脚踏花朵,其间用缠枝花卉连接,纹饰富丽繁密。(陈欣)
宋
宽 2.2 厘米,厚 1.1厘米,高5.8厘米
天津博物馆藏
和田白玉质,单面做工,透雕童子蜷腿骑鹅。童子一手扶鹅,一手持荷绕肩颈于背,圆脸梳髻,日字眼,葱管小鼻,小嘴微张,面相恬静,阴刻线细挺有力,具有典型的宋代风格。荷叶开闭自然,生动写实。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宋时乞巧节,百姓多供奉一种玩偶,叫磨喝乐(又称“磨合罗”,梵语 mahoraga音译)即为手持莲花或荷叶的童子。莲蓬多子,持莲童子寓意多子多福。磨喝乐多为泥质,也有蜡、玉和瓷的。玉童子往往也作为扇坠使用,因此才有宋高宗遗失玉孩儿扇坠、十多年后复得的传奇故事。(邵雯)
宋
宽 3.8厘米,高 5.8厘米
宽 3.8厘米,高 5.8厘米
青白玉,圆雕一男一女两个童子站在台座上。两童子发丝细密,八字眉,直鼻小口,身穿无领对襟马甲,衣裤上用细阴刻线雕米字纹。男童头顶留桃形发一手执莲花,一手牵飘带。女童梳双环,一手执莲花,一手执球状物。童子之间有由上而下贯穿的通天孔。(闫娟)
END
想了解更多古玉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