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的浪潮中,人形机器人正从科幻走向现实,而中国正迅速崛起为这一领域的全球领导者。
摩根士丹利发布的 “人形机器人 100 强” 名单显示,当前全球顶级的人形机器人上市公司中,56% 的企业来自中国。这是一个令人瞩目的比例,彰显了中国在这一新兴赛道上的强劲势头。
从市场规模来看,根据 Markets and Markets 于 2025 年 1 月发布的报告,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预计将以 45.5% 的复合年增长率蓬勃增长,有望从 2024 年的 20.3 亿美元,一路飙升至 2029 年的 1325. 亿美元。而高盛在 2024 年 2 月的预测更是让人充满期待,预计到 2035 年,人形机器人的潜在市场总额将达到 380 亿美元,同期机器人出货量将达到 140 万台。
中国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产业的发展,宛如一颗耀眼的新星,不仅在行业内实现了变革性突破,还为上游产业带来了无数机会。这些机会涵盖了核心硬件组件的开发与制造,如芯片、传感器、控制器、电池和通信模块,以及关键软件技术的创建与部署,包括算法、云服务,甚至像人工智能(AGI)这样的新兴技术。
芯片,堪称人形机器人的核心中枢,为其实时决策、感官处理和复杂任务执行提供了强大的计算能力支撑。这些芯片专为高效处理人工智能算法而生,像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和运动控制等关键算法,都依赖于芯片的强劲性能。
中国人工智能芯片市场正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研究,该领域在过去五年(截至 2023 年)以 79.9% 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飞速增长,当年达到 1206 亿元人民币(165 亿美元)。预计到 2024 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达到 1447 亿元人民币(199 亿美元)。对于投资者而言,这一领域无疑是充满机遇的宝藏,尤其是在先进的半导体设计、制造工艺和人工智能优化等方面。
自动驾驶与人形机器人通过具身智能紧密相连,它们都依赖于先进的感知、决策和运动规划能力。尽管自动驾驶汽车行业面临着技术障碍、资金可用性挑战以及不断变化的法规等风险,但其长期潜力依然巨大。
麦肯锡咨询公司指出,中国预计在 2030 年实现 L4 级自动驾驶出租车(在特定地理区域内完全无人驾驶的车辆)的大规模商业部署,而完全自动驾驶卡车预计在 2028 年至 2031 年之间实现可行性。虽然这一时间表较之前有所推迟,但麦肯锡表示,资金充足的先行者们仍在各个地区不断扩大部署努力,展现出行业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
对于投资者来说,投资人工智能驱动的出行初创企业,并支持智能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特别是在传感器融合、高精地图和车路通信方面的专业知识,在中国市场将有着强劲的需求。

大模型在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它能够使人形机器人具备类人回应生成、复杂环境分析以及需要推理和适应能力的任务执行能力,就像是为机器人注入了智慧的灵魂。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并将其列为关键战略目标。2024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着重强调了加快 “人工智能 +” 项目的重要性。中国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在进展人工智能相关的学术出版物数量上位居全球第一,在专利申请方面排名第二。中国与美国等全球领先者之间的人工智能能力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国内人工智能企业在架构创新和训练效率方面不断创新,致力于降低成本。
然而,中国在人工智能总投资方面仍落后于美国。根据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发布的《大型人工智能模型年度发展趋势报告》,2024 年美国投资了 641 亿美元,而中国投资了 55 亿美元。
对于在人工智能模型训练、优化和基于云的人工智能服务方面的公司来说,它们可以支持中国提升人形机器人的认知能力,从而实现更自然的语言处理、决策和适应性学习。
伺服系统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能够实现精确的运动控制、稳定性和响应能力,就像是机器人的 “动作管家”。伺服系统包括伺服电机、驱动器、控制器、传感器、执行机构等部分,这些部件协同工作,使机器人能够以高精度执行复杂的动作。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研究,中国伺服系统市场经历了快速扩张,从 2008 年的 24.5 亿元人民币(3.37 6亿美元)增长到 2021 年的 279 亿元人民币(38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20.59%。2023 年,该市场继续保持上升趋势,超过 300 亿元人民币(41 亿美元)。目前,西门子和安川等国际巨头主导了高性能伺服电机行业,而中国制造商则侧重于中低端解决方案。
传感器是仿人机器人的基础,使它们能够感知和与环境互动,就像是机器人的 “感知触角”。这些传感器包括视觉传感器、力 / 扭矩传感器、触觉传感器和惯性测量单元(IMU)。主要由传感器驱动的感知系统,约占仿人机器人总成本的 20%。其中,力传感器尤为重要,因为它们使机器人能够执行精细复杂的任务,比如精密组装、康复治疗和人机交互。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扩展,中国的智能传感器市场正在经历快速增长。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 – 2030 年全球和中国智能传感器市场调查与行业发展前景预测报告》,2023 年中国智能传感器产业的市场规模达到1 336.2 亿元人民币(184 亿美元),在截至该年的五年里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15.96%。该研究院的分析师预测,到 2025 年,市场规模将增长到 1795.5 亿元人民币(247 亿美元)。这为专门从事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高精度力传感器和人工智能驱动感知技术的投资者带来了诸多机遇。
随着 EAI(电子自动化集成)、伺服系统和感知技术的不断突破,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在制造、医疗保健、物流和服务业等多个行业变得越来越可行。再加上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由初创公司和成熟科技巨头组成的蓬勃发展的生态系统,为这一领域投资和创新创造了肥沃的土壤。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