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中的柱子,总体可划分为外柱与内柱两大类别。依据在建筑结构中所处的不同部位,常见的有檐柱、金柱、中柱、山柱、角柱、童柱等。

童柱:辅助支撑构件

在规模较大的古建筑里,若落地柱的位置与数量无法满足建筑构造需求,通常会增设童柱来解决这一问题。童柱一般借助暗榫和角背,固定于下层梁的上部,主要发挥支撑与连接上下梁架的作用。

相较于檐柱这类 “大柱”,童柱尺寸较小。根据其具体尺寸和装饰风格,还能进一步细分为 “侏儒柱” 或 “蜀柱” 等。除上述常见柱子类型外,古建筑中还有都柱、排叉柱、塔心柱、望柱等。

都柱:古老形制遗风

中国古建筑小常识–古建筑柱子分类与功能解析

在秦、汉宫室建筑遗址以及崖墓中,部分厅堂平面的中央仅设置一根柱子,汉文献将其称作 “都柱”。这种建筑形制,极有可能是原始社会袋穴穴居和半穴居建筑形式的延续。

排叉柱:城门洞构建部件

当城门洞不采用发券方式建造时,会在夯土门道的两侧边缘,密集排列柱础,柱础上竖立柱子,柱子再架梁枋,以此构成城门洞的间架结构。在门洞两侧边缘所立的柱子,就被称为 “排叉柱”。


塔心柱:塔身稳定关键

在塔心室中设置的柱子,对稳定塔身结构十分有利,这类柱子被称为塔心柱。目前,我国仅河北正定天宁寺木塔还保留着这种塔心柱结构形式。

望柱:栏杆重要组件

望柱是栏杆中位于栏板与栏板之间的立柱,俗称 “柱子”。它主要由柱头和柱身两部分构成,柱身构造较为简单,多数情况下只是方形石柱,不做雕刻装饰。望柱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望柱头的样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