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我们学习了王阳明的主要思想:朋友圈焦虑、短视频成瘾?看看阳明心学吧!今天我们一起看看他的名句——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被后世称为 “四句教” 的经典表述,是王阳明心学体系的高度凝练。

它以精妙的逻辑结构,将宇宙本体人性本质道德认知实践方法融为一体,构建起独特的哲学体系,不仅深刻影响了明代以来的思想发展,更在东亚文化圈乃至世界哲学领域引发持续回响。


一、无善无恶心之体

超越二元对立的本体论

“无善无恶心之体” 直指心学的本体论根基


王阳明说的 “心之体”,不是我们平常用来感知、思考的那颗心,而是构成宇宙万物最根本的东西,它不受好与坏、美与丑、对与错这些对立概念的限制。

这种想法受到了佛教和道家思想的启发。佛教说 “万法皆空”,意为所有事物的本质都不是固定不变的,没有永恒的属性;道家讲的 “道” 也是超越了世俗评判的,“大道无名”,就是说 “道” 没办法用普通的语言和标准去定义。

王阳明把佛道的思想融入到儒家学说里,不再像以前的儒家那样,把 “善” 固定在某些条条框框里。他觉得 “心之体” 就像一面干净的镜子,还没沾上灰尘,本来就没有善恶的区别,是一种纯粹、极致的 “无” 的状态 。

不过,王阳明说的 “无善无恶”,可不是说道德不重要,而是想告诉大家:道德的真正源头,不是外在的各种规矩,而是人内心最本真的状态。只有回归到这种本真,才能真正做到符合道德。


二、有善有恶意之动

意识生发与道德抉择

当 “心之体” 与外界接触,便产生 “意之动”,这是认知与实践的起点


知行合一的智慧之源:王阳明 “四句教” 的千年回响

“意” 即意识活动,是心体对外界事物的感知与反应。一旦意念产生,善恶的分野随之出现。王阳明认为,意念本身并无善恶,但当意念与具体事物结合,就会因动机与行为的不同而产生善恶之别。

例如,同样是追求财富,若以损人利己为目的,则为恶;若用于济困扶危,则为善。这一观点揭示了道德选择的动态过程,强调人的行为并非受机械因果律支配,而是在每一个意念的抉择中,都蕴含着道德判断与自我主宰的可能。


三、知善知恶是良知

先天道德判断力的觉醒

“知善知恶是良知” 是四句教的核心


王阳明认为,良知是人心与生俱来的道德本能,是判断善恶的终极标准。它不同于经验知识,而是一种先验的、超越理性分析的直觉能力。无论圣贤还是愚夫愚妇,人人皆具良知,正如他所说 “满街都是圣人”,只因后天的私欲遮蔽,才使良知蒙尘。

良知的作用不仅在于辨别善恶,更在于对善恶的价值判断与情感认同 —— 当人意识到恶时,内心会自然产生羞愧与改过之意;见到善时,则会生起向往与践行之心。这种道德判断与情感的合一,使良知成为驱动道德实践的内在动力。


四、为善去恶是格物

知行合一的实践论

“为善去恶是格物” 将道德认知转化为实践行动


王阳明对 “格物” 的解释颠覆了朱熹 “格物穷理” 的向外求理路径,将 “格” 解为 “正”,即端正意念。“物” 并非客观事物,而是 “意之所在”,意指向事亲则事亲为物,意指向治国则治国为物。

因此,格物的本质是在具体的事事物物中,用良知去规范意念,使意念符合善的标准。这与 “知行合一” 思想一脉相承 —— 知善而不行,并非真知;去恶而不彻,亦非真去。唯有将良知落实于行动,在实践中不断磨炼,才能实现道德人格的完善。


王阳明的四句教,既承续了儒家 ‘内圣外王’ 的千年道统,又在哲学维度实现了突破性创新。它颠覆传统认知,将道德本源从外在的权威规训转向内在的心性自觉,使每个个体都获得了主宰自身道德选择的主体地位。同时,’知行合一’ 的理念更打破了理论与实践的壁垒,让抽象的哲学智慧真正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实践之中。

在价值观多元碰撞、道德标准日趋模糊的当代社会,四句教依然散发着历久弥新的思想光芒。当人们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面临价值抉择时、在层出不穷的意念波动与行为选择中,它帮助人们时刻保持对善恶的清醒认知,并以坚定的行动将善意付诸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