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出

编 者 按

       

“先生远去的脚步,曾走过敦煌半个世纪;先生像棵高大的胡杨树,根须深深扎进了沙漠;先生沿着壁画飘逸的线条,寻找到了远古艺术的内涵;先生一生太忙碌,与时间赛跑!无暇顾及世俗丑恶。先生的研究终于拉近了古今敦煌的距离,终于让中国敦煌学的渴望变成了现实!”

先生——段文杰。1917年8月23日生于四川绵阳。1940年考入国立艺专国画系。1946年辗转来到敦煌,在此后的近六十年里,先后任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代理考古组组长、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敦煌研究院院长等职务,先生把毕生的心血和精力都奉献给了敦煌艺术、保护、研究事业,为敦煌石窟的保护研究事业付出了一生。

时值段文杰先生百年诞辰之际,从本月20日起《当代敦煌》推出系列文章(图),以此缅怀这位把一切都奉献给了敦煌文物事业的杰出学者。




 咫尺匠心  砥砺传承

段文杰先生对敦煌壁画的临摹研究与传承

文 / 赵俊荣

段文杰先生是敦煌石窟壁画艺术临摹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先生一生致力于壁画临摹研究工作,临摹敦煌石窟壁画作品有四百多幅,他的临本,技巧纯熟,形神兼备,代表了敦煌壁画的临摹水平和典范,为保存、传播敦煌艺术作出了卓越贡献。先生在长期的临摹实践中,对壁画艺术临摹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壁画临摹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将临摹工作提高到理论的高度。同时,先生还在实践中为培养壁画临摹传承人才倾心尽力,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学习方法,为敦煌石窟壁画艺术的传承弘扬后继有人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一  段文杰先生对敦煌石窟壁画艺术临摹的理论

先生在1956年发表了《谈临摹敦煌壁画的一点体会》,这篇文章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在于,他是基于自1943年敦煌国立艺术研究所成立到文物研究所期间,对十多年的临摹工作、临摹实践的得失与经验的全面总结。在这篇文章中,先生指出了早期的临摹工作,由于缺乏前期对作品的调查研究,而至在临摹中“临阵惶惑,盲目探索”,“往往影响到临本的整体性,造成琐碎呆滞,缺乏生气,不符合原作精神”的弊端,首次就敦煌石窟壁画艺术临摹工作的意义、目的、方法、技法等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在四十年之后,先生又先后发表了《临摹是一门学问》、《敦煌文物的保护和临摹》、《在临摹中研究研究中临摹》、《谈敦煌壁画临摹中的白描画稿》等文章。对敦煌石窟壁画艺术临摹的目的、方法,艺术技巧、线描问题、色彩问题、传神问题、临摹者必须具备的技巧能力、艺术素养等都进行了更深入的论述。

段文杰先生临本 外国商人  第45窟  盛唐 

首先先生指出敦煌艺术临摹的目的有三个:

一是把“古代艺术家长期艰苦劳动所创作的精神财富,……尽快地把它介绍给全国人民,介绍给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

二是“临摹工作是美术工作者学习古典艺术遗产,继承和发扬民族艺术传统的手段和方法,……是一项严肃细致的艺术劳动。临摹过程就是进行研究的过程。通过临摹实践又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三是“作为敦煌文物研究所,临摹的目的就是复制文物,移植壁画,临本既是保护的副本又是流传的的手段,”

 段文杰先生临本 尸毗王本生 第254窟  北魏

第二,先生要求临摹者在临摹前,要对临摹对象进行全面的研究,要求临摹者做到’成竹在胸’,而不至于“临阵惶惑,盲目摸索。”

在此文中,先生首次阐释了敦煌壁画艺术临摹的三种方法:“客观临摹”、“整理临摹”、“复原临摹”。

第三,先生就壁画临摹者所具备的艺术技巧与素养、既“线描问题,色彩问题,传神问题”也作了特别的阐述和强调,认为:“线描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主要技法。”如果不研究各时代的线描特色,就不可能在临本上再现各时代艺术的特殊风格。并指出“早期的部分临本中,无论魏、隋、唐、宋、元,都给人以千篇一律的公式化印象,大部分都是没有注意到这种描法的结果。”

段文杰先生临本 说法图  第263窟  北魏

色彩问题,先生要求“我们临摹某一时代的壁画,就必须仔细研究这一时代的色彩、色种,以及颜色的质量。并指出要紧的两个问题:(1)布色的程序问题。(2)掌握涂色规律。强调笔致在临摹敷色中再现对象,增强艺术感染力的重要作用,并指出“过去部分临本不够生动活波,就是对上述问题体会不深的结果。”

传神问题。先生认为:“传神问题就是决定摹本的艺术水准的前提。过去我们在这方面注意不够,因而产生了不少’样子像,神气不像’的临本。”因此,在临摹前要对原作做精密的观察和深入的体会,并且要熟练各种各样神态的细致微妙的表现方法,还“必须经过艰苦的锻炼,才能得心应手,才能栩栩如生地再现古代艺术中人物的精神状态”。

段文杰先生临本 供养菩萨  第263窟  北魏

在前文发表近四十年后,先生又在《临摹是一门学问》一文中,进一步强调:“通过近半个世纪的临摹和研究,深感要临摹出高度真实地反映敦煌壁画原作精神的临本,绝不是一般人所谓比着葫芦画瓢的技术操作,而是一门值得深入探讨的学问,它需要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从临摹的目的决定临摹方法。

二、临摹不是简单的摹仿。

三、要临摹好敦煌壁画必须要过三关。

“第一关就是最难过的线描关”,先生一再强调,“掌握线描的时代特征是体现风格的重要环节”,指出“中国线描出自书法,描线时的运笔,就是运力,运力就是运情,……敦煌壁画的线是充满审美感情的产物。”需要临摹者下大工夫去训练,也要用心去去体会。

段文杰先生临本线描稿 帝王图 第220窟 唐代 

第二关是色彩关,先生认为这“是临摹工作最艰苦最长的过程,”我们现在面对的壁画艺术是经历了千年的历史风雨,是变色褪色之后的色调,是它的第二面貌,在上色中如何体会色彩的时代特点、使色彩富于美的生命力,掌握各时代壁画“色彩的演变规律和时代性,还要掌握古代画师赋彩程序和方法。”有许多技术上的问题,要认真分析研究。

段文杰先生临本 各国王子  第98窟  五代

“最后一关是传神,简而言之就是赋予艺术形象以生命——思想感情。”先生强调“形具而神生”,认为“无论是神灵的形象或者是世俗人物的肖像,都有五官准确,有血有肉、有灵魂的理想的形象。”并一再阐明“以形写神”、“情发于目”的传神理论,强调眼睛在传神中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先生对从事了半个世纪临摹的深刻总结,也是对每一个从事敦煌石窟艺术临摹工作者提出的具体要求。我们由此看到,一个敦煌壁画艺术的临摹者,在临摹中仅仅形象准确,这还是一个低层次的要求,要从人们外在的喜怒哀乐传达表现出心灵正觉境界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何等的境界!先生的众多临摹作品就是这样的上乘之作。

 段文杰先生临本 举哀图  莫高窟158窟  吐蕃时代 

先生谈到:“我守卫在莫高窟近半个世纪,我临摹了一辈子,但我深感临摹之不易,因为它是一门学问,……我还没有登上敦煌壁画临摹的最高峰”。

“通过临摹,使我深入了敦煌艺术殿堂,……这样我在荒寂的沙漠中坚持了近半个世纪,通过临摹对敦煌艺术的美学和历史进行探索,为我的理论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段文杰先生临本 胡人与群马  第329窟  初唐

1995年,先生对他从事了五十年敦煌壁画艺术的临摹研究工作之际,又撰写《敦煌文物的保护和临摹》一文,再次强调了:“临摹是我院的长期任务,”并说到“有人瞧不起临摹工作,但我们认为临摹是一门学问,……临摹者必须有丰富的知识、精深的修养、娴熟的技巧,否则不可能得到形神兼备、韵味具佳的临本。”

再次谈到“临摹过程,也就是研究过程,就是要通过调查、比较、分析、研究掌握临摹规律。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过五关。”

一、造型。

二、构图。

三、线描。

四、赋彩。

五、传神。

先生又提出了临摹者的最高水平“不只一点之技,更重要的是内在的审美修养。”先生由基本技巧上升到了内在修养,这是先生对敦煌石窟艺术临摹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这些认识和总结,是先生在从事敦煌石窟壁画艺术临摹的十年后开始,直至五十年的一生总结,这是先生从长期的临摹实践中得出的真知灼见,是先生在敦煌一生苦苦坚守,在艺术和学术研究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后,以一个著名学者的境界给我们留下的财富!就在此时,先生还低调的说:“我们是职业临摹者”,“我还没有登上敦煌壁画临摹的最高峰”,给我们后学留下了深思!

 无量寿经观变  榆林窟25窟  吐蕃时代 

二  段文杰先生的敦煌石窟艺术临摹作品

咫尺匠心 砥砺传承 | 段文杰先生敦煌壁画艺术临摹研究与传承

段文杰先生的临摹作品,涵盖了敦煌石窟壁画艺术的各个时代,三种临摹方法。我们从先生临摹作品中感受先生是如何体现这些理念的。

先生的客观临摹作品,虽然忠实地再现了原作艺术风貌,但并不感到画面的残破和缺少艺术性,画面不是简单的复制摹仿,而是融汇了先生高超的中国画传统技艺和深厚的艺术造诣,富有艺术情趣和艺术欣赏价值,体现了先生对原作精神的深刻认识和体悟。先生并没有为了忠实原作而去追求墙面残破肌理效果,而是在尊重原作的前提下,尽力体现原创精神和信息。给我们留下了客观临摹的典范之作。

 段文杰先生临本 大势至菩萨  第217窟  盛唐(客观临摹)

       整理临摹,是先生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那些残破模糊的艺术形象和色彩整理补画完整清晰。先生说“此法并未推广”,是因为这是研究性质的临摹,我们从先生的这些作品可以看到,它形象完整清晰,色彩雅致,“古色古香”,既不失浓郁的时代特点、又具有很高欣赏性的艺术佳作,更是可贵的历史研究资料。

 段文杰先生模本 仕女 第217窟 盛唐   

复原临摹:先生在《谈临摹敦煌壁画的一点体会》一文中谈到:“复原工作是很重要的,也是比较困难的,必须以研究工作为基础,必须有充分的科学依据。……总之,必须做到’物必有证’,决不能随意添补,凭空创造。只有这样才能比较真实地再现原作、回复失去的光彩。” 在《临摹是一门学问》一文中说到:回复原貌“我们认为未经详细调查、科学化验和论证,不敢轻率从事。故只作为研究项目。”

先生的这些复原作品,都是在大量临摹研究基础上的集大成的结晶。

段文杰先生临本《都督夫人太原王氏供养像》 盛唐  第130窟(复原临摹/1955年)

《都督夫人礼佛图》作品再现了唐画原貌,是一幅具有历史画创作性质的艺术精品,在这幅作品中,我们充分体会到了先生深厚、全面的艺术素养,画面的宏大气势、色彩的绚丽典雅、都督夫人的雍容气度和虔诚向佛的神态、侍女们的心理状态和神情变化都得到了最佳体现。正如先生所谈到的,一幅好的临摹作品,要“使色彩富于美的生命力”,要“传神”,要“赋于艺术形象以生命——思想感情”。在这幅作品中,先生对画面、色彩和线的把握,是先生艺术素养集大成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工笔绘画的巅峰之作,这样的成就,是先生始终把临摹作为学术研究,作为艺术创作来进行的硕果。此幅作品,我们可以与严重残破的原作进行比较,如果先生不投入大量的精力研读画史,研读历代图像,不摸清敦煌历代艺术的时代风貌和艺术特点,不在艺术造型上下大力气,没有“精深的内心修养和炉火纯青的表现技法”,就产生不了这“客观准确”、“形具而神生”,“赋予艺术形象以生命——思想感情,”“五官准确,有血有肉、有灵魂的理想的形象。”

莫高窟第130窟一层甬道南壁《都督夫人太原王氏供养像》现状 

 段文杰先生对敦煌壁画艺术临摹传承人才的培养

对千年敦煌石窟艺术的传承与弘扬,这是敦煌几代前辈们的深深的担当与情结,先生对后晚们的培养,对敦煌艺术传承所倾注的情感,积累养成的一套成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先生留给敦煌艺术事业传承者的宝贵财富。自己作为先生亲手为敦煌艺术临摹传承培养的后继者和践行者,深感其重要性,有必要在此加以阐述。

作为一个刚刚步入敦煌壁画艺术的临摹传承者,首先要过线描关,先生让我们练习毛笔字,学习运笔笔法,练习画圆圈,从小到大,一笔一个圆圈,一气呵成,练习各时代的线描,了解体会各个时代的线描技法特征。同时,先生又带领我们欣赏各时代典型代表洞窟,使我们在练习、欣赏、讲评几方面同时进行的过程中,无论是基本功还是对敦煌艺术的了解、认识、欣赏,都同步提高。这样循序渐进的训练,看似平常,实则是先生对于敦煌壁画艺术传承的最科学训练方法。

段文杰先生线描稿 弟子 第321窟 初唐

第二,在练习线描基本功的同时,先生又在文化修养层面展开培训。让我们读《中国美术史》、《历代名画记》佛学常识等,给我们开课学习《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从艺术史、文化、美学、佛学修养等展开训练。作为一个初学者,练习线描基本功、学习文学、历史、佛教,反复观赏洞窟艺术,这种有明确针对性的训练,使我们很快奠定了从事敦煌艺术临摹的艺术素养基础。

第三,敦煌壁画艺术的色彩大量使用天然矿物颜料,先生在对我们的色彩训练中,要求不但要很好地掌握矿物颜料的使用方法,壁画中的用色程序、规律,还要熟悉矿物颜料的制作方法。先生特别强调在临摹古代残旧壁画时,不要受现状残旧效果的影响,要使“色彩富于美的生命力”,要体现“时代精神”。有了这样的认识,这样的基础,你在临摹中就不会“惶惑、盲目”,就不会追求“琐碎呆滞,缺乏生气,不符合原作精神”的表面残破肌理效果。这对一个从事敦煌壁画艺术的临摹者,是一个终极的要求和所应有的最高境界,需要终生去实践、体悟!

敦煌研究院早期临本背面登机卡片标签

结 语

敦煌,古代延续千年的最精美的壁画艺术留在了这儿,几代前贤们的人生、心血流淌在了这儿,他们数十载的实践经验和智慧也留在了这儿,今后,我们对敦煌艺术的传承、弘扬之路如何走、如何承受这些宝贵的财富,也要看我们后晚的智慧了。“国家文物局当年的老领导张德勤局长有言,段文杰先生是’硕果累累、蜚声海外的著名敦煌学专家’。’在敦煌这座沙漠中的艺术殿堂里辛勤耕耘一生,不惜任何牺牲,成就了保护与弘扬之大业者,应当首推常书鸿和段文杰两位文化巨子。有人并称他们为敦煌艺术的’保护神’。”

今天,值此段老先生百年华诞之时,作为先生培养教导过的学生和继承先生临摹事业的后晚,在此汇集阐述先生对敦煌壁画艺术临摹研究的论述,一是借此机缘表达对先生诚挚的崇高敬意,二是对于先生在这“荒寂的沙漠中坚持了近半个世纪”的临摹事业是否还需要继续,传承人才如何培养,需要我们深深思考!

                                                     2017.7.11.于莫高窟

    赵俊荣   敦煌研究院副研究员。1955年3月出生于甘肃酒泉。19777月酒泉师范学校毕业,同年12月到敦煌文物研究所(现敦煌研究院)从事敦煌石窟壁画艺术的临摹研究工作。20153月退休,后被敦煌研究院返聘继续从事临摹工作至今。西北师大敦煌学院客座教授,北京理工大珠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以 往 期 刊 推 荐 

1 一代宗师——段文杰先生的敦煌艺术

2【文史博览】敦煌——父亲段文杰的精神家园

3【远怀近集】走在莫高窟的小道上——写在段文杰先生百年诞辰之际

4  敦煌,尘封已久的往事——段兼善《在莫高窟学画》

5   一 件 小 事——写在段文杰先生百年诞辰之际

6  穿越千年的色彩轮回——莫高窟一线的陈述,鲜为人知的故事

7  用百年修行守护莫高千年“魂”——写在段文杰先生百年诞辰之际

#artContent img{max-width:656px;}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