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省级“新课程会课”评比证书

文/亮哥

证书背后的故事(11):一份省级“新课程会课”评比证书

我有一份2006年10月由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签章的“新课程会课”评比获奖证书。这份证书有些“特别””:活动主题为新课程会课评比。显然,这项评比活动虽然也有奖项,但既不同于现在的优秀课,也不同于过去的优质课。所以,过去有人(也包括我自己)一直把它也称之为“优质课”,其实并不尽然。

今天,为写这篇文章,我特意用豆包和微信搜索中AI功能进行查询,结果大致相同。在查询“新课程会课”词条中,分别给出“新课程”和“会课”解释。对于“新课程”大家都比较熟悉,毋用细说,而“会课”则有不同“讲究”了:既有“古代学校教学活动”之说,也有“文人雅士的集会活动”之意,还有“现代学校的课程研讨活动”之要等等。

对照词条上的相关解释,我们不难看出当时省教研室组织的这次会课活动,目的就是以会课的形式、用赛课的方法来推动全省初中思政课教师共同探讨思品新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材使用等问题,一起分享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以提高思品课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

比赛前磨课时自己设计的课件封页
这是我唯一一次参加的省级教学比赛,所以整个比赛过程至今还历历在目。这次会课比赛要求和传统的优秀课或优质课要求完全相同,提前公布比赛课题,让所有参赛选手提前准备和打磨。参加省赛的选手也是从县级再到市级层层选拔出来的。承蒙当时县、市教研员仲崇柱和宋恩辰的厚爱,最终我有幸代表连云港市参加了这次比赛。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次会课评比的确也算是一次全省的优秀课或优质课评比。
比赛上课时由张延宾老师帮忙设计的课件封页
为了能在这次比赛中取得好成绩,赛前市教育局韩金山副局长、市县教研室宋恩辰和仲崇柱老师都多次为我的教学设计提供建议,并现场对我上课进行打磨;学校政治组全体老同事更是对我这节课的教学与设计提出很多宝贵修改意见;直到我到淮安清江中学参加比赛前一夜,宋恩辰老师还给我进行指点等等。但由于自己水平有限,我辜负了给我帮助的所有领导和同事,最终算是“打了一次酱油”,仅获得二等奖。
比赛结束后,我对自己这节课的整体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反思:在重点讲解上,使用“自己与女儿的对话”和“带母亲上学的张思振”等身边案例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在教材处理上,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活动设计上,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等等。反思的结果就是:自我感觉“良好”,决定将这篇教学设计投寄到全国核心期刊《思想政治课教学》杂志,或许还能有个意想不到的意外收获呢。
还别说,《思想政治课教学》杂志的编辑就是这么给力:这篇文章决定刊发在2007年第2期上。至此,这节包含着自己和众多同仁智慧与汗水的“二等奖”课例,终于有了一个还算圆满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