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博物馆|“河清元年建忠寺比丘尼造” 双佛石造像是目前考古发掘的唯一“龙树背龛” 式造像
“河清元年建忠寺比丘尼造” 双佛石造像,于北齐河清元年(公元 562 年)由比丘尼员度门徒等敬造 ,1978 年在石家庄市藁城区北贾同村建忠寺遗址出土 ,现藏于正定博物馆 。

正面双佛并坐在须弥座上,半结跏趺坐式,一手扶胸前袈裟,一手提腿部袈裟衣边,双佛两侧侍立二弟子,身穿袈裟,双手合十。菩提树外侧的莲台上侍立两胁侍菩萨,身旁菩提树干上蟠龙缠绕。

造像缘起与发愿:当时,建忠寺比丘尼员度门徒等,出于虔诚的佛教信仰,为表达对佛法的尊崇与祈愿,发心造像。从底座发愿文 “河清元年八月廿日,建忠寺比丘尼员度门徒等上为国主檀越、边方一切、七世西(息)忘(亡)、师僧父母、过去见在、缘际道俗有形之背(类)敬造白玉弥勒趺坐像一身,通光夫三尺七寸,愿使有缘之徒,生生世世值佛闻法,常住快乐。施地造建忠寺主贾乾德” 可知 ,造像目的不仅是为自身及门徒积累功德,还寄托着对国主、四方众生、七世先亡、师僧父母等的美好祈愿,希望有缘之人皆能亲近佛法、常享安乐 。施地造寺的贾乾德,应是当地笃信佛教的贵族居士 ,他的支持为建忠寺及造像活动提供了基础条件 。

造像为双弥勒并坐于须弥座上,呈半结跏趺坐式 ,后有舟形大背光,其上绘圆形项光和火焰纹 ,飘舞着过去七佛 。佛两侧侍立弟子、胁侍菩萨,并有蟠龙缠绕 ,正中由两升龙、两童子擎托小宝塔 ,围绕七佛有六体飞天 ,须弥座下有童子手托佛足 ,背面为龙树下二思维菩萨并坐 ,左右有菩萨 ,下方须弥座有彩绘及神王龛 。其属于 “龙树背龛” 式造像 ,这一形式约公元 6 世纪中期,在北齐天保末年以后流行 ,主要分布在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的河北地区,地处东魏 – 北齐都城邺城一带 。该样式融合了多种文化因素,既受佛教文化影响,也体现了当时本土的雕刻艺术特色与审美观念 ,反映出东魏北齐时期佛教造像艺术的繁荣与创新 。

大背光顶有七尊莲生化佛,正中最上有一小宝塔,由二升龙,二童子擎托。
然而,随着 577 年北齐灭亡 ,北周灭佛运动及杨坚毁城迁民政策推行 ,流行二十多年的 “龙树背龛” 式造像逐渐消失 ,这件双佛石造像成为目前考古发掘的唯一一件“龙树背龛” 式造像类型出土实物 ,更显珍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