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曾说:“他一生这么多幸运,是很少有的”
1997年5月,许渊冲与杨振宁久别重逢,合影于清华大学
文学翻译泰斗许渊冲先生曾在《许渊冲百岁记述》中写过一篇文章《杨振宁和我》,他们俩是同一年(1938年)考入西南联大的高材生。
许老说:在我认识的同学中,杨振宁的成功是三种因素都具备的。
第一、天才
第二、努力
第三、机遇
杨振宁四岁就识了3000多个字,许老自谦地说他四岁时才学会300个字,而现在的孩子小学毕业也只是认识3000字左右,不得不说,杨振宁确实是天才。
1926年,4岁杨振宁在厦门留影
1927年,5岁的杨振宁与父亲杨武之、母亲罗孟华于厦门留影
他五岁时能把《龙文鞭影》背得滚瓜烂熟。我专门查了一下《龙文鞭影》是什么东西。它是明清以来儿童启蒙的重要读物,也是私塾里公认的启蒙教材。
《龙文鞭影》分为上下两卷,全文8200余字,收集了我国2054个经典故事,可以说是“百科全书”式的传统蒙学教材。
1929年,7岁的杨振宁于厦门鼓浪屿日光岩留影
当时,西南联大可以说是世界一流的大学。西南联大是抗日战争时期北大、清华、南开在昆明联合组成的大学,可谓大师云集。联大常委梅贻琦校长有一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杨振宁大一物理老师是赵忠尧教授,赵在1930年第一次发现了正负电子对的湮灭现象。杨振宁大二电磁学老师是吴有训教授,吴在1923年随康普顿研究 x 射线的散射,证实了康普顿效应的解释,康普顿在1927年得到诺贝尔物理奖。
1982年,吴大猷(右)参加杨振宁六十岁生日庆祝宴会前合影
杨振宁的大二力学老师是周培源教授,学士论文的导师是吴大猷教授。杨振宁说:他从周吴二位那里学到的物理已能达到当时世界水平。
杨振宁的硕士论文导师是王竹溪教授,吴王二位“引导杨振宁走的两个方向是对称原理和统计力学。这是他一生中主要的研究方向。”
1962年,华裔大数学家陈省身(左)和杨武之(右杨振宁父亲)于日内瓦合影
杨振宁在大三时选修过陈省身教授的微分几何,赵忠尧、吴有训、周培源、吴大猷、王竹溪、陈省身这些培养大师的大师都曾教过他,怪不得杨振宁说:一生这么多幸运降临到他身上,是少有的。
1974年,西南联大好友黄昆,邓稼先,黄宛,周光召,杨振宁游览北京颐和园时合影
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天才被扼杀、被湮灭的例子屡见不鲜,在我看来,杨振宁的最大幸运是他有一个非常牛的父亲!
父亲总是说:“慢慢来,不要着急”
杨振宁的父亲出国前和妻儿在合肥四古巷故居留影,10个月大的杨振宁显出聪明劲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9岁丧母,12岁丧父,他却立志发奋念书。
1914年,杨武之毕业于安徽省立第二中学,第二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预科,1918年毕业后受聘回到母校安徽省立第二中学任教,并且担任训育主任。
杨武之在安庆做数学老师大约两年,他的人生转折点是考取了安徽省的官费留美学生。1923年,杨武之赴美留学,先在斯坦福大学读书一年,得到数学学士学位。第二年进入芝加哥大学,到1928年得到数学博士学位。
1925年,杨武之摄于芝加哥大学
这不仅是他的转折点,也成为他5个孩子的转折点。
1928年,杨武之(1896—1973)回国后在厦门大学仼教1年,1929年起在清华大学任教授,担任系主任长达14年(包括西南联大时期)。

1932年,华罗庚到清华大学,师从杨武之研习数论,杨武之对华罗庚有提携之功。
1935年,左起:妹妹杨振玉、二弟杨振平、三弟杨振汉、大哥杨振宁在清华园合影
杨武之有5个孩子,老大杨振宁1922年出生在安徽合肥,杨武之带着妻儿在清华大学任教授8年,先后生下二子杨振平、三子杨振汉、小女杨振玉,因日本入侵,1937年举家搬回老家合肥,五子杨振复在合肥出生。
杨武之早就发现杨振宁有学习天赋,他早在1934、1935年就曾经在杨振宁的相片背面写了“宁儿似有异禀”。念书对杨振宁是很不费劲儿的事,他七岁就进了小学三年级。
1957年12月10日,杨振宁从瑞典国王手中接受诺贝尔奖章
尤其是在数学上更是天赋异禀,但父亲有自己的教育理念,他不急功近利。当儿子问他高深的数学问题时,他总是说:“慢慢来,不要着急”。并请来学识渊博的历史老师教儿子《孟子》,杨振宁在中学时代可以背诵《孟子》全文。
杨武之经常告诉他的孩子们:“近代的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目,到念中学时再读都不迟,可是中国语文、中国古文一定要从小就学,从小就背诵几篇精彩的白话文、精彩的古文,背诵几首诗、词、歌、赋等,将来一生都有好处。”
当时,西南联大简陋的校舍,常常遭日本飞机轰炸
1938年2月,杨武之带着一家七口辗转来到昆明。
到了考大学时,父亲虽然给他介绍数学的精神和数学的美,却不赞成儿子念数学,他认为数学不够实用。
1938年,杨振宁报名考大学时很喜欢化学,就报了化学系。后来为准备入学考试,自修了高三物理,发现物理更合他的口味,杨振宁就进了西南联大物理系。
从1938年~1946年,西南联大在昆明短短八年时间,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奇迹般的辉煌年代,杨振宁正是这一个教育奇迹中的受益者,他在这里读完4年本科、2年研究生。
1942年五兄妹于昆明留影。左起前排:杨振汉、杨振玉、杨振平;后排:杨振复、杨振宁
1944年,杨振宁考上了庚款留美,因为要等候通知,他在西南联大附中教了一年书。在这一年教书生涯中,他有一个学生叫杜致礼(国民党将领杜聿明长女),1949年俩人在美国一个中餐馆偶遇,1950年结成了夫妻,杨振宁的第一段婚姻就如此传奇。
1947年,20岁的杜致礼
杨武之的二儿子杨振平也于1948年和邓稼先同船赴美留学,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后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物理系教授。
三儿子杨振汉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曾任上海柴油机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上海市政府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香港新华分社所属东南经济信息中心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后来,和夫人谭弗芸在香港创立公司,任杨谭有限公司董事长。
1997年5月,杨振宁四兄妹携配偶在石溪家门前留影
杨振宁(右三)与太太杜致礼(右四)、杨振平(右一)与太太史美(右二)、杨振汉(左四)与太太谭茀芸(左一)、杨振玉(左三)与丈夫范世藩(左二)
女儿杨振玉也是位学者,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曾在中国科学院生理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赴美后,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神经生物系博士,后任该系高级研究科学家。
四子杨振复去世较早。1955年上海中学生数学比赛名列前茅,1956年考取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59年因病退学回到上海,在上海复旦大学再读了一学期后辍学,以后一直在家养病,1985年去世。
1949年摄于芝加哥大学,左起:杨振宁、邓稼先、二弟杨振平
杨武之不仅是一位数学家,也是一位教育家。他除了当伯乐外,更重要的是认识每一位学生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他相信每位学生都可能小有成就。若遇到禀性异常的学生,他循循善诱,循序渐进,让学生的功课基础扎实,这才有成大器之可能。
人们常说:父亲决定孩子飞多高,母亲决定孩子走多远。这句话在杨振宁的父母这里尤为具象化。
杨振宁在一次演讲时,提起母亲,他忍不住掩面而泣
1992年,杨振宁在演讲中谈到母亲最后的生活和去世,悲从中来
杨振宁的母亲罗孟华还没出生便许配给了他的父亲杨武之,他们是“指腹为婚”。罗孟华和杨武之在1919年结婚,1922年生下了杨振宁。
1927年,母子合影
罗孟华是位旧式妇女,裹过小脚,没有受过新式教育,只读过一二年私塾,但是意志坚强,对杨振宁终生的影响很大。
父亲在美国留学5年,母子俩相依为命,他感情上和母亲十分亲近。另外,杨振宁比二弟大8岁,比小弟大15岁,作为家中的长子长兄,他比较早熟,对弟妹们关爱有加。
1945年8月,杨振宁离开昆明赴美国途中,在加尔各答,他对父母亲的艰辛非常清楚,就把母亲亲手织给他的唯一一件白毛背心从加尔各答邮寄回昆明给二弟、三弟穿。
1983年,杨振宁与母亲于香港中文大学教师宿舍合影
当时,许多留学生回国后就抛弃家中旧式妻子。罗孟华也非常担心丈夫会这样做,晚年时,她亲口告诉杨振宁:如果你父亲抛弃我们母子,我就带你也去教堂’吃教’。
杨振宁两三岁时,母亲每晚都给儿子讲“二十四孝”的故事,四岁时,母亲开始教儿子认方块字,一年多的时间,杨振宁认识了三千多个字。
1984年,杨振宁的母亲到美国,杨振宁特别带母亲看他的办公室
1929年~1937年,杨武之在清华大学任教,大学教授的夫人们多半是受过大学教育,甚至是留过学的,罗孟华一没文化,二是解放脚,她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尽管杨武之对她很尊重,这并不能缓解她的心理压力。罗孟华尽力把家管好,少去交际,不去打牌,一心一意服务好丈夫和孩子,很快,在清华园中享有贤妻良母的声誉。
他们一家人是在昆明西南联大度过八年抗战时期,当时的条件极差,杨武之的工资只有战前的几十分之一,生活十分艰苦,这对一个家庭主妇的持家能力是极大的考验。
1977年9月,杨振宁与母亲罗孟华(中)和妹妹杨振玉(左)在机场喜相逢。
1962年5月21日,杨振宁在日内瓦机场迎接父亲杨武之(中)和母亲罗孟华(右)
她日夜操劳,从无节假日,一家人的衣服全是她自己动手缝缝改改,家里安排得井井有条,抗战结束时,家中七口虽人人瘦削,都很健康,罗孟华为此立下汗马功劳。
杨振宁兄妹都很孝顺父母,兄弟姐妹从小到老和睦相处,每个人都十分珍惜手足之情,母亲的作用不可替代,她是家中稳定的基石,丈夫和孩子们的成功就是她最低调的炫耀。
2000年,杨振宁和杨振平(中)、杨振汉(右)兄弟三人重回到昆明龙院村老家的门口
罗孟华是杨家的精神支柱,杨武之(1973年去世)晚年在病榻上对儿子说:“你母亲勤俭持家,一生奉献给丈夫和子女。”她受到了丈夫、子女和所有认识她的人的尊敬。
1987年新年,杨振宁和母亲摄于香港,就是这张照片让他掩面而泣
1987年9月12日,罗孟华病世,享年91岁。
五年以后,1992年6月9日,南开大学为庆祝杨振宁70岁生日,举办了一个学术讨论会。在会上,杨振宁做了一个演讲,用了他推着母亲这张照片做幻灯片。
当他介绍到这张幻灯片时,说道:“这是母亲和我最后一次过春节……”忽然悲从中来,哽咽着说不下去,掩面而泣。
杨振宁1992年在演讲中谈到母亲最后的生活和去世,悲从中来
正应了梁晓声在《人世间》中说:“如果最亲的人去世了,最初你不会那么痛,因为你缓不过来,反而最难过的是在之后的时光里,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想起他时,看见他曾经爱吃的美食,用过的杯子,鼻子一酸,泪流满面……”
70岁的人想起妈妈,哭得还像个孩子,令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