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不失联,需要你的加星哦!
点击上方蓝字–主页右上角–设为星标
2025年5月15日,离55岁退休还有991

你好呀,我是菡冰,这是我的第303篇原创文章。

宁波这座城市,很低调。
低调到大多数人提到浙江,自然而然会想到风光旖旎、经济发达的杭州或是富商频出的温州,却很少有人会想到宁波。
但其实,这座城市绝对可称得上是宝藏,它有山有海,也有文物古迹。
它的历史可以上溯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井头山遗址又把宁波人文起源的历史往前推进到8000多年前。唐长庆元年(821年),明州州治迁到三江口并筑子城(内城),标志着宁波建城之始。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取“海定则波宁”之义改称宁波,一直沿用迄今。

宁波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因港而兴,是中国最早开埠的城市之一,唐代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

宁波市是东亚文化之都,孕育了四明学派、阳明学派、浙东学派,天一阁是国内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已有400多年历史。近代后,宁波商帮名震四方 ;又因甬籍院士数量冠绝全国,宁波有院士之乡之称。

到宁波,不仅能品尝特色美食,欣赏湖光山色,对于古建迷来说,也有很值得一看的国保。

宁波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611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7处。

下面给伙伴们重点介绍两个我比较喜欢的:
保国寺
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国寺坐落在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灵山山腰,始建于东汉,初名灵山寺,唐代会昌法难中被毁,后于唐广明元年(880年)重建,由唐僖宗李儇赐现名。
保国寺历代均有增修,寺内唐、宋、元、明、清、民国的建筑各有特色,现存格局主要是清代以后奠定。
保国寺大殿重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之一,也是江南惟一保存完整的北宋殿宇,比《营造法式》还要早90年,《营造法式》中的作法在保国寺可找到诸多实物例证,有些已成为中国现存古建筑中的孤例。

大殿为单檐歇山顶建筑,采用的是我国南方地区流行的三开间厅堂式构架,进深大于面阔,平面呈纵长方形,这在同时代的佛殿建筑中极为罕见。

令其闻名于世的还属其精湛绝伦的建造技艺:大殿用材硕大,斗拱结构复杂,用材断面高宽比为3:2,达到最高出材率和最强受力效果;大殿仅利用斗拱之间的巧妙衔接和精确的榫卯技术,不用一枚铁钉就将建筑物的各个构件牢固地结合在一起,就承托起了50多吨的屋顶。

它的另一大特点就是:虫不蛀,鸟不入,蜘蛛不结网,梁上无灰尘

要知道在江南地区多雨潮湿、台风频繁,一座木建筑不仅屹立千年不倒,而且始终保持着不腐不蛀不落灰的状态是非常神奇的。

其实这与三个因素有关:

一是木材。保国寺采用的是黄桧(guì)木,这种木头可以生长两千多年,木质坚硬质地细腻,含有的刺激性的香味可以避免鸟雀虫蚊靠近(可惜黄桧木在中国大陆已经绝种);

二是梁架。大殿在前槽天花板上巧妙地安排了三个与整体结构有机衔接的镂空藻井,错落有致、如鱼鳞般层层相贴的斗拱和天花板、藻井一起遮住了大殿的梁架,所以乍一看整个大殿是没有梁的(所以大殿也被称作“无梁殿”),也让鸟类没有了筑巢的空间;

【浙江古建】宁波–这里是河姆渡文化的发祥地,‘海上丝绸之路’的起航地,藏着不为人知的古建筑|慢行记(170)

三是建筑结构。大殿上层有许多采光口和通风口,形成了一个别致的“风道”,外面的空气进入“风道”形成回旋气流。

殿内的四段合瓜棱柱是中国最早的实例,柱身有明显的侧脚,既省材又牢固美观,为现存古代木构建筑中所少见。

阑额两肩有卷杀,额下采用了蝉肚绰幕构件,额枋上的彩绘可以看到留出了八块白色,为宋代《营造法式》记载的“七朱八白”实例,颇为罕见。

保国寺大殿营造时正值“海上丝绸之路”的全盛时期,宁波作为重要枢纽,保国寺所代表的地域建筑文化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日本、高丽等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比同时期的日本、韩国木构建筑,都带有明显的中国宋代区域建筑特色。而保国寺大殿作为该时期现存唯一的实物遗存,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阿育王寺

2006年5月,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阿育王寺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五乡镇宝幢太白山麓华顶峰下,始建于西晋武帝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已有1700多年历史。南朝元嘉二年(425年)、元嘉十二年(435年)两次增创殿宇,寺之规模由此奠定。梁普通三年(522年)赐阿育王寺额,寺名确立。

阿育王寺早在南宋元嘉元年就被列为“天下禅宗五山十刹”之第二山,是中国现存唯一以印度阿育王命名的千年古寺,因寺内珍藏佛国珍宝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及玲珑精致的舍利宝塔而闻名中外,唐代鉴真东渡时曾暂住于此。

在阿育王寺有两座高耸的宝塔,那就是“西塔”和“东塔”。

西塔为七级浮屠塔,始建于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砖木结构,仿楼阁式建筑格局,六面七层。每面都有佛龛,内塑佛像。

据说这是元代修缮保留下来的,浙江元塔不多,只有两座,另一座在普陀山,故弥足珍贵。

大雄宝殿面宽七间,重檐歇山黑瓦顶建筑,高约十四米,正脊上有风调雨顺及龙鱼戏珠彩塑,檐间有“大雄宝殿”方额,下层檐下横匾书“觉行俱圆”和殿内横匾额题“善狮子吼”都是乾隆皇帝的御笔。

殿前有两株千年古樟树,高过殿顶。

位于大雄宝殿之后的舍利殿,是最大的亮点。

它重建于清康熙年间,重檐歇山顶覆盖着金黄色的琉璃瓦,彰显着皇家气派。一重檐下,方形匾额特别引人注目,上书“妙胜之殿”,这是宋孝宗御笔亲书,字字气势非凡。

下檐悬挂的金匾上,“舍利殿”三字金光闪闪。殿内正中梁上,是“佛顶光明之塔”的匾额。

匾下,镇寺之宝–佛祖舍利宝塔静静伫立。塔为四方形铜质宝箧塔,高约0.4米,用银丝吊一颗绿豆大小的至宝于小窗孔内,一般秘不示人。而宝塔外护的石塔,为明代遗物,高4米,每边宽1.5米,也是印度式的四方单层宝箧印塔,顶部镶嵌宝珠和角隅,四面刻有释迦牟尼成道及八王分舍利的印度式图像,通身漆朱贴金。
在舍利殿的后壁,嵌有四块元代(一说唐代)石雕,风、调、雨、顺四天王,形象威武生动,尤为珍贵。
四大天王每尊高约1米,有的身穿铠甲、有的手握钺、有的脚踏祥云等,采用了高浮雕、透雕、镂雕等多种技艺,展示了宁波乃至浙江地区元代造像的高超水平。

想要详细了解宁波,可以看这篇–(《小巷人家》成年代爆剧,它的取景地99%都在宁波?!一起去看看吧。|慢行记(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