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因港而兴,是中国最早开埠的城市之一,唐代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
宁波市是东亚文化之都,孕育了四明学派、阳明学派、浙东学派,天一阁是国内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已有400多年历史。近代后,宁波商帮名震四方 ;又因甬籍院士数量冠绝全国,宁波有院士之乡之称。
宁波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611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7处。
大殿为单檐歇山顶建筑,采用的是我国南方地区流行的三开间厅堂式构架,进深大于面阔,平面呈纵长方形,这在同时代的佛殿建筑中极为罕见。
令其闻名于世的还属其精湛绝伦的建造技艺:大殿用材硕大,斗拱结构复杂,用材断面高宽比为3:2,达到最高出材率和最强受力效果;大殿仅利用斗拱之间的巧妙衔接和精确的榫卯技术,不用一枚铁钉就将建筑物的各个构件牢固地结合在一起,就承托起了50多吨的屋顶。
它的另一大特点就是:虫不蛀,鸟不入,蜘蛛不结网,梁上无灰尘。
要知道在江南地区多雨潮湿、台风频繁,一座木建筑不仅屹立千年不倒,而且始终保持着不腐不蛀不落灰的状态是非常神奇的。
其实这与三个因素有关:
一是木材。保国寺采用的是黄桧(guì)木,这种木头可以生长两千多年,木质坚硬质地细腻,含有的刺激性的香味可以避免鸟雀虫蚊靠近(可惜黄桧木在中国大陆已经绝种);
二是梁架。大殿在前槽天花板上巧妙地安排了三个与整体结构有机衔接的镂空藻井,错落有致、如鱼鳞般层层相贴的斗拱和天花板、藻井一起遮住了大殿的梁架,所以乍一看整个大殿是没有梁的(所以大殿也被称作“无梁殿”),也让鸟类没有了筑巢的空间;

三是建筑结构。大殿上层有许多采光口和通风口,形成了一个别致的“风道”,外面的空气进入“风道”形成回旋气流。
殿内的四段合瓜棱柱是中国最早的实例,柱身有明显的侧脚,既省材又牢固美观,为现存古代木构建筑中所少见。
阑额两肩有卷杀,额下采用了蝉肚绰幕构件,额枋上的彩绘可以看到留出了八块白色,为宋代《营造法式》记载的“七朱八白”实例,颇为罕见。
2006年5月,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阿育王寺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五乡镇宝幢太白山麓华顶峰下,始建于西晋武帝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已有1700多年历史。南朝元嘉二年(425年)、元嘉十二年(435年)两次增创殿宇,寺之规模由此奠定。梁普通三年(522年)赐阿育王寺额,寺名确立。
阿育王寺早在南宋元嘉元年就被列为“天下禅宗五山十刹”之第二山,是中国现存唯一以印度阿育王命名的千年古寺,因寺内珍藏佛国珍宝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及玲珑精致的舍利宝塔而闻名中外,唐代鉴真东渡时曾暂住于此。
在阿育王寺有两座高耸的宝塔,那就是“西塔”和“东塔”。
西塔为七级浮屠塔,始建于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砖木结构,仿楼阁式建筑格局,六面七层。每面都有佛龛,内塑佛像。
据说这是元代修缮保留下来的,浙江元塔不多,只有两座,另一座在普陀山,故弥足珍贵。
大雄宝殿面宽七间,重檐歇山黑瓦顶建筑,高约十四米,正脊上有风调雨顺及龙鱼戏珠彩塑,檐间有“大雄宝殿”方额,下层檐下横匾书“觉行俱圆”和殿内横匾额题“善狮子吼”都是乾隆皇帝的御笔。
殿前有两株千年古樟树,高过殿顶。
它重建于清康熙年间,重檐歇山顶覆盖着金黄色的琉璃瓦,彰显着皇家气派。一重檐下,方形匾额特别引人注目,上书“妙胜之殿”,这是宋孝宗御笔亲书,字字气势非凡。
下檐悬挂的金匾上,“舍利殿”三字金光闪闪。殿内正中梁上,是“佛顶光明之塔”的匾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