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937年,七七事变像是点燃了一把火,整个中华大地都开始翻滚起烟尘和硝烟。华北的地界才刚刚燃起战火,不过到了8月,战事的重心就像跟着流星尾巴一样,一路追到了上海。那时候的日本军队,自信到了极点,还大言不惭地放话说要“三个月内击败中国”,大概是以为自己在演古装剧,演的是那种一挥手就能让对方投降的角色。

然而,这帮子人算盘打得咔咔响,结果呢?上海的街头巷尾战斗了整整三个月,他们的快速胜利计划,就像泡沫一样“嘭”地一声破了。在这场名为淞沪会战的大戏中,咱们中国军队可是拿出了真家伙,什么70多个师、10多个独立旅、还有海空军、装甲部队和炮兵部队,兵力总数都冲到了70多万。这可不是闹着玩的,那可是把全国三分之一的兵力都压在这一场赌局上。

日本那边也没闲着,来了20多万兵力,还带着他们那些海军和飞机来撑场面。你想想,那时候日本陆军总兵力才45万人,他们几乎是拼了老命也要在上海这个赌桌上赢一把。结果呢?双方加起来的兵力都达到了百万级别,上海这块地方,可谓是战争的焦点,硝烟四起,炮火连天,那场面激烈得简直可以写进历史书里了。

02

在淞沪会战这场大混战中,不只是中央军的核心部队在场上耍大刀,地方军的各路英雄也都跃跃欲试,摩拳擦掌冲上前线。这一团糟的战局,好比是一锅大杂烩,什么味道都有,让咱们来梳理一下这帮子人的来头。

先从中央军的嫡系部队说起,这些部队都是黄埔军系出身的精锐,熬过了一场场硝烟战火的大考。包括了15个师,像是第1军的第1师、78师,还有第18军的11师、14师、67师和98师。有意思的是,第36师、87师、88师这几个师在战时被吹成军的模样,但实际上,打起仗来,那些人数和火力还真没多少风光。

再看看那些被改造得面目全非的部队。譬如51师,这帮子是以黄埔军人和补充旅为骨架的,还有那彻底洗牌后的58师,他们合起来编成了74军。别忘了从19路军转型的60师和61师,这些家伙换了皮,摇身一变成了新兵种。

当然,还有那些独立的小伙伴,比如第3师、第9师这样的师级部队,以及原第2师下的独立20旅。除了这帮步兵之外,中央军还调动了海空军以及陆军的装甲兵团、炮兵等重量级玩家,这些力量汇集在一起,保证了淞沪会战的火力全开,战斗持续到底。这场仗,真不是谁想打就能打的,也不是谁想赢就能赢的。

03

说起来,中央军旁系部队在淞沪会战中也不是吃素的,这帮家伙虽说在被看重的程度上没中央军嫡系那么高,但战斗力还是有的,毕竟装备和待遇都还算过得去。这些部队多数是在军阀时代摇摆不定地依附于南京政府,抗战爆发后,有些还被改头换面,挂上了中央军的牌子。

具体到部队,旁系中的浙军系统就派出了第6师,鄂军系统有13师、79师、167师;西北军出了32师、33师、76师;豫军来了40师、45师;皖军有44师、56师;闽军则是52师;苏军有55师、57师;黔军系统不甘落后,派了102师、103师、121师。

再说说湘军,这帮人历史上名头不小,但到了三十年代,风光不再,变成了几乎全都挂靠在中央军下的兵力。在淞沪会战中,湘军的参战阵容真不小,有第8师、15师、16师、18师、19师、23师、46师、53师、62师、63师、77师、128师、还有个预备11师。此外,湘军的暂编11旅、12旅、13旅和独立37旅也都在战场上摸爬滚打。

04

当淞沪会战一触即发,川军也没闲着,从四川整装待发,杀到了战场。其中刘湘和杨森的部队最为活跃,杨森部队改编后的20军派出了133师和134师;刘湘的部队则有21军的145师、146师,以及23军的147师、148师,别忘了还有144师。刘湘系的独立13、14旅也参与了这场硝烟弥漫的战斗。此外,还有依附中央军的川军43军的26师。

这场战役,动用了70个师,战损达到18万人,惨烈程度堪比人间炼狱

说到粤军,这伙人在抗战前已经分成两派,一派是余汉谋部改编的,有点独立性,包括62到66军及83军;另一派就更依附中央军了。淞沪会战期间,粤军派出了66军的159师、160师和一个教导旅,以及83军的154师、156师。还有隶属中央军的第4军的59师、90师。

至于东北军,西安事变后,这帮原本的东北硬汉也变成了杂牌部队,更多地依附于中央军。淞沪战役中,东北军也没落后,派出了49军的105师、109师;57军的111师、112师;67军的107师、108师,还有独立的106师。总共11个师中有7个师投入了淞沪会战,可以说,东北军的主力都在这场战事中展示了自己的英姿。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前,桂军在广西那边就养着14个团的常备军,还有一套民团制度,让不少青壮年都沾了点军事训练的边,所以一旦战争一打响,他们这扩编的速度就特别快。

桂军的大动作是组建了第7军和第48军,这两个军下面分别有170、171、172师和173、174、176师。到了1937年10月中旬,这两大军团的主力就咚咚咚地跑到了淞沪战场上,另一部分则去吴兴那边参加阻击战。等到淞沪会战后期,桂军又抽空编了个新军——31军的135师,专门去接应那些已经打得人仰马翻的桂军主力。

这些部队,从南到北,大部分都是头一回跑这么远,越过省界去打外地的仗。到了淞沪战场,这帮人展现出来的战斗精神真是顽强得很,补充了几波人马还是死死地守在前线。

05

很多外国观众原本对中国的抗战不以为然,可能觉得这不过是场定局的失败剧。但是,等到他们亲眼目睹了上海战场上的中国军人如何拼死抵抗,对这场抗战的态度,那叫一个急转直下。

说到日军,他们在这场硬仗里也是损失惨重,痛得咬牙切齿。官方数字上是死了9115人,伤了31257人,总计损失了40672人。这个数字,被历史书籍和文章翻来覆去地引用。但最近有研究人士挖出了更详细的数据,说是日军的实际战死人数可能超过了18000人。考虑到日本人发布战报时总喜欢打折扣,这个新数字显得更真实一些。如果日方真的掩盖了接近一半的损失,那他们在上海的真实伤亡得有多惨,你说可怕不可怕?

为什么日军会损失这么重?理由其实很简单。首先,尽管日军的部队训练有素,看起来威武,但多数缺乏实战经验。再加上他们最初极度轻视中国军队,结果导致一些部队在真刀真枪的战斗中损失惨重。

而那时的中国军队,到了淞沪战场的基本上都是集结的精英,即便是后来补充的兵力,也都是从各地保安团中抽调的硬汉。这些部队在战场上表现得格外英勇,抗战的决心坚如磐石。面对这样坚决的敌人,日军自然难以轻易取胜,吃了不少苦头。

06

淞沪会战,这场战斗硬是撑了整整三个月,战斗中的损失就达到了惊人的187000余人,撤退阶段又掉了10万多人,加起来总损失高达30万。从精锐到散架,许多部队的战斗力就这么一路下滑。要找原因,那真是不胜枚举。

先说战役开始,我们的高层可能是觉得自己手里的牌不错,结果却低估了日军的防御工事。日军的主力还没到呢,咱们就没能攻下关键点位。到了第二阶段,硬要求部队死守,结果就那么直接暴露在日军的海空炮火之下,损失一波又一波。像金山卫那边的防线,更是被晾在一边没人管。

到了第三阶段,战局简直就是一地鸡毛,主力部队损失惨重,连事先准备的国防工事也沦为摆设。还有,在战役中想通过表现来吸引外国插手,结果导致了一些不该进攻的时候不进攻,该撤退的时候又不撤退,使得部队伤亡惨重。

话虽如此,这三个月的顽强抵抗确实值得称赞。起初谁也没料到中国军队能坚持那么久,日本人更是措手不及。通过这场战役,其他国家也看到了中国人坚定不移的抗战意志。只要我们不低头,坚持到底,失败的肯定是日本。至少在淞沪会战中,这一点表现得非常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