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后主李煜在《书评》中写道:“虞世南得其(王羲之)美韵而失其俊迈,欧阳询得其力而失其温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其变化……颜真卿得其筋而失于粗鲁,柳公权得其骨而失于生犷……张旭得其法而失于狂……”
以上书家水平不可谓不高,但为什么都存在不足呢?因为他们都是“外人”。王羲之非常注重“笔法”的保密性,曾嘱咐后人“千金毋传”“不可示诸友人”。因此,想要学到地道纯正的“二王笔法”,还是得从王家以及和他们有姻亲的谢氏法帖入手。
近期,台北故宫首次公开了王羲之曾外孙谢灵运的真迹,彻底“引爆”书坛。此作填补了书史两大空白:其一是陈郡谢氏无真迹传世;其二是南朝时期无巨幅草书留存。相比于王珣的《伯远帖》,此作不论是字数之多、用笔之自然以及保存之完好,都更胜一筹。
谢灵运极富才学,有“江左第一”美誉,但长期以来世人只知道他擅长诗文,很少有人关注他的书法。史籍中虽然记载其:“诗书双绝,并为二宝”,但由于作品一直被秘藏,所以无法领略,如今《谢灵运草书册》公布,世人终于大饱眼福。

此作全卷长度超过3米,包含20篇诗文,皆为谢氏所作,总计2000余字,字径大小不一,在2至3厘米左右。谢灵运的草书主要取法于王羲之、王献之、谢安三人,兼收索靖、皇象、钟繇等人笔意,可以视为魏晋至刘宋时期草法的“集大成者”,再加上他文采风流、潇洒自然,所以其字不论法度还是意趣都是魏晋六朝的“顶峰”。
《谢灵运草书册》将章草、行草技法融合,还保留着一定的隶书笔意,这种书写方式影响了后世的智永、王宠、祝允明等人。此作以中锋立骨,起笔含蓄,少露锋芒,圆转起势,收笔时偶作章草的波磔。极少使用连绵长笔,而是通过短笔搭接传递笔势,笔断意连间显隽秀之美。转折处多圆转绞转,刚柔相济间见笔力把控,尽显温润如玉的文人气质。
结字疏宕欹侧,通过疏密对比营造节奏感,更妙在简省笔画而不失字态。谢灵运草书的字间、行距宽阔,留白充足。通过大小对比形成视觉韵律。墨色变化微妙。注重整体意境的营造,通过笔势的呼应、空白的流动形成气脉贯通。
谢灵运草书的魅力,在于将文人的“雅”与魏晋草法的“逸”完美融合,笔法上摒弃狂躁,结字上拒绝甜熟,章法上逃离拥挤,暗藏千钧之力,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飘飘若仙。后人在学习“二王”草法时,要么临摹拓本,要么以唐人为师,实际上都“学歪”了,将《谢灵运草书册》临摹通透,书艺自然大成。
而今,我们将《谢灵运草书册》进行了超高清1:1复制,见此作如见原作,并添加释文一一对应,以供大家临摹和欣赏。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