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中央、国务院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日前,水利部亦正式印发《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为加快推进水文化建设,助力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本着传播水利知识,宣传生态文明之宗旨,【水利天下】公众号开办【上善若水】专栏,专栏集各位专家智慧,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营造与时俱进、健康向上的水文化发展新局面为己任,进行水文化传播、分享与交流。本期为第274期,分享人是张珉老师,本文经作者授权同意本平台发布,文章纯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栏目平台立场和观点,文责自负让我们一起致敬分享者并与诸位分享、交流。


前文链接:
张珉:张氏名人故事
张珉:张氏名人故事(2)

文章全文


张氏名人故事(3

张氏家族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众多杰出人物,他们或为政治家、军事家或为文学家、艺术家,各领风骚,影响深远。以下是北宋、南宋、元、明、清、民国的关于张氏25位名人的故事集锦。

1、张九成(1092年-1159年),字子韶,号横浦、横浦居士、无垢居士,其先祖系开封人,后徙居钱塘(今浙江),南宋学者、官员,官至礼部侍郎,卒赠太师,封崇国公,谥文忠。

张九成绍兴二年(1132年)进士廷对第一,授镇东军签判,绍兴三年(1133年)辞官回乡授徒讲学,绍兴五年(1135年)正月得以重新启用,被任命为太常博士、著作郎等职。绍兴八年(1138年)升任宗正少卿、礼部侍郎、刑部侍郎等职,后因反对议和被贬,绍兴二十九年(1168年)夏病逝于海宁家中,终年67岁。

张九成著有《横浦文集》《横浦心传》等。    

2、 张孝祥(1132年-1170年),年三十八岁,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汉族,历阳乌江(安徽省和县)人,生于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父张祁,任直秘阁、淮南转运判官。乾道五年(1169)年,是年夏于芜湖病死,葬南京江浦老山。

张孝祥少年时阖家迁居芜湖(今安徽省芜湖市)。绍兴二十四年(1154)廷试,高宗(赵构)亲擢为进士第一。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由于上书为岳飞辩冤,为当时权相秦桧所忌,诬陷其父张祁有反谋,并将其父下狱。次年秦桧死,授秘书省正字。历任秘书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书舍人等职。1163年,张浚出兵北伐,被任为建康留守。此外还出任过抚州,平江,静江,潭州等地的地方长官。乾道五年(1169)年,以显谟阁直学士致仕。

张孝祥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传世。《全宋词》辑录其223首词。张孝祥是南宋淳熙年间词坛黄金时代到来之前的一个枢纽型人物    

3、张养浩(1270年-1329年),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山东济南人,唐朝名相张九龄之弟弟张九皋第23代孙,元代著名散曲家,曾累官至中书省参知政事。墓地位于济南市天桥区。

张养浩幼有才名,长游京师,献书于平章不忽木,大以为奇。累辟御史台丞相掾,擢监察御史, 疏时政万余言。后弃官归隐济南云庄,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朝廷征召,他义无反顾,登车就道,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同年积劳成疾,逝世于任上。明朝朱权曾于《太和正音谱》中谓其曲:“如玉树临风”。

张养浩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其作有《三事忠告》《归田类稿》《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4、张若虚,生卒年不详,扬州(今属江苏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

张若虚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以文词俊秀,名扬京都。

张若虚的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但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其代表作《春江花月夜》被誉为“唐诗开山之作”,享有“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之名。其作品大部分已散失,《全唐诗》还收录有诗歌《代答闺梦还

5、张九思,字子有,燕宛平人。父滋,蓟州节度使。至元二年,九思入备宿卫,裕皇居东宫,一见奇之,以父廕当补外,特留不遣。江南既平,宋库藏金帛输内府,而分授东宫者多,置都总管府以主之,九思以工部尚书兼府事。

十九年春,世祖巡幸上都,皇太子从,丞相阿合马留守。妖僧高和尚、千户王著等谋杀之,夜聚数百人为仪卫,称太子,入健德门,直趋东宫,传令启关甚遽。九思适直宿宫中,命主者不得擅启关。贼知不可绐,循垣趋南门外,击杀丞相阿合马、左丞郝祯。时变起仓卒,且昏夜,众莫知所为,九思审其诈,叱宿卫士并力击贼,尽获之。贼之入也,矫太子命,征兵枢密副使张易,易不加审,遽以兵与之。易既坐诛,而刑官复论以知情,将传首四方。九思启太子曰:“张易应变不审,而授贼以兵,死复何辞!若坐以与谋,则过矣,请免传首。”皇太子言于帝,遂从之。九思讨贼时,右卫指挥使颜进在行,中流矢卒,怨家诬为贼党,将籍其孥,九思力辩之,得不坐。    

阿合马既败,和礼霍孙拜右丞相,中书庶务更新,省部用人,多所推荐。是年冬,立詹事院,以九思为丞,遂举名儒上党宋道、保定刘因、曹南夹谷之奇、东平李谦,分任东宫官属。二十二年,皇太子薨,朝议欲罢詹事院,九思抗言曰:“皇孙宗社人心所属,詹事所以辅成道德者也,奈何罢之!”众以为允。三十年,进拜中书左丞,兼詹事丞。明年,世祖崩,成宗嗣位,改詹事院为徽政,以九思为副使。十一月,进资德大夫、中书右丞。会修世祖、裕宗《实录》,命九思兼领史事。大德二年,拜荣禄大夫、中书平章政事。五年,加大司徒。六年,进阶光禄大夫,薨,年六十一。子金界奴,光禄大夫、河南省右丞。

6、元朝张士诚

张士诚(1321年8月23日-1367年10月9日),元末群雄之一,曾自立为吴王,占据江南富庶之地。他出身盐贩,因不满元朝压迫,揭竿而起,成为反抗元朝统治的重要力量。虽最终败于朱元璋,但其在江南地区的治理为百姓所称道。    

张士诚,原名张九四,兴化白驹场人(今盐城大丰区),元末义军领袖,是灭元的盖世功臣

张士诚在朱元璋方国珍和元军三方夹击之下伪降元朝,攻打江南元朝地主武装,不久再度公开反元,最后亡于朱元璋政权。他被押解至明朝都城应天府(今南京)时,自缢而死

在电视剧《乞丐皇帝与大脚皇后传奇》中,张士诚由演员张春饰演。

张珉:张氏名人故事(3)

7、明朝张宏(1577年-1652年后)    

张宏字君度,号鹤涧,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中国明代画家,以山水画闻名。他的画作笔法细腻,意境深远,深受文人雅士喜爱。张宏一生淡泊名利,专注于艺术创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清康熙七年(1668年),张宏92岁时,邹喆为其《山水图》记年。他善画山水,学习沈周的画法,略变其法,用笔苍劲松逸,墨色湿润,为吴中学者所尊崇

张宏代表作有《溪亭秋意图》《琳宫晴雪图》《杂技游戏图》等。

8、明朝张元忭(1538年-1588年)

张元忭,字子荩,号阳和,谥文恭,浙江山阴(今绍兴)人,中国明代文学家,以诗文见长。他的作品情感真挚,文笔流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张元忭为人正直,不趋炎附势,深受同僚敬重。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张元忭乡试中举,隆庆四年(1570年)到太学求学,次年中状元,授翰林修撰,超擢左春坊左谕德,兼侍读,不久任经筵讲官。万历十六年(1588年)三月二十五因病去世。曾继其父张天复而续修《山阴县志》,曾与孙鑛合修《绍兴府志》,与徐渭同修《会稽县志》。    

张元忭著述有《张阳和先生不二斋稿》16卷,万历间其子张汝霖、张汝懋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著录其《张阳和先生不二斋文选》7卷、《馆阁漫录》10卷、《翰林诸书选粹》4卷等。

9、明朝张惟元 

张惟元,男,明朝末年起事领袖崇祯元年(1628年),他在广州聚众反明,攻打罗冈、程乡和福建上杭、武平、清流,称王,改元永兴。明代官员,以清廉著称。他在任期间,勤政爱民,致力于地方治理,深受百姓爱戴。张惟元的为官之道,成为后世官员的楷模。

10、明朝张岱(1597年10月5日-? )

张岱,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晚明文学家史学家,公认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学家之一。    

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以散文和小品文闻名。他的《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等作品,描绘了明末社会的风土人情,文笔优美,情感细腻,被誉为“晚明小品文的巅峰”。

张岱青年时游历苏、浙、鲁、皖诸名胜,后来侨寓杭州,清军南下时,入山著书。明亡,他避乱剡溪山(在今绍兴嵊州)中,杜门谢客数十年。

张岱与谈迁万斯同查继佐并称“浙东四大史家”,以“小品圣手”名世。张岱崇老庄之道,喜清雅幽静。他精通小品文和诗词,最擅长散文,其散文语言清新活泼,形象生动,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等著作。

11、明朝张献忠(1606年9月18日-1647年1月2日)

张献忠,字秉吾,号敬轩,陕西定边柳树涧人。明末农民军领袖,大西唯一皇帝,自称西王,年号“大顺”。他性格刚烈,作战勇猛,虽在历史上颇有争议,但其反抗压迫的精神仍为后人所铭记。    

张献忠1630年在延安聚众起义,加入了农民以武装斗争形式反对明王朝的斗争行列,和李自成等部农民军相配合,与明军转战17年,消灭了明军的有生力量,1644年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1646年其大将刘进忠叛离,引清军直攻大营,张献忠身负重伤并牺牲于西充,时年41岁。

张献忠为推翻朱明王朝作了重要贡献,与李自成齐名,他牺牲后,“四川人民德之,为他立庙于梓潼县北七曲山的风洞楼上,几年香火不绝。直到乾隆五年(1740)十月,庙为清廷所毁。” 

12、明朝张杰绪

张杰绪,明代学者,以经学研究见长。他致力于儒家经典的阐释与传播,为明代学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张杰绪是明末广东潮州人(一说潮汕人),原为明朝边疆禁卫军统领或沿海抗清将领。清军入关后,他拒绝降清,尤其因目睹1650年清军攻陷广州并屠城的惨状(史称“广州大屠杀”),加深了对清朝的仇恨,决心率部逃亡海外。

   1662年南明永历帝朱由榔被吴三桂绞杀后,张杰绪率300至500名残兵及家眷南下,选择位于南海西南部的纳土纳群岛(古称“万生石塘屿”或“安不纳岛”)作为避难地。该群岛距曾母暗沙约400公里,曾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中转站,明朝曾在此设立驿站并免税。

在纳土纳群岛的建国与治理    

(1)建立政权  张杰绪在岛上仿照明朝制度建立政权,自称“国王”但未定国号,主要吸纳逃亡汉人。他注重与原住民合作,传授农耕技术(如水稻种植),并发展贸易、淘金业及渔业,通过南华公司与中国大陆及东南亚进行瓷器、丝绸等贸易,迅速积累财富。

(2)经济、军事与外交  

1)抵御荷兰殖民:1680年及次年,荷兰两次试图侵占群岛,张杰绪联合原住民及东南亚邻国击退侵略,声名远播。

2)资源与战略地位:纳土纳群岛盛产黄金、木材及热带作物,且位于马六甲海峡与南海交界处,贸易和军事地位重要。

3)张杰绪的海外抗清建国,体现了明遗民对故国的忠诚与文化坚守,但其政权因内部分裂和殖民扩张最终湮灭。纳土纳群岛的历史变迁,折射出华人移民的生存韧性及东南亚地缘政治的复杂性。

尽管其事迹的细节存在争议,但作为民间历史记忆的一部分,仍具有重要的文化象征意义。

13、清朝张廷玉(1672年-1755年5月19日)

张廷玉字衡臣,号砚斋(一作研斋),祖籍安徽桐城,大学士张英次子,死后谥号“文和”,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清代名臣,历任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至大学士。他以勤勉谨慎著称,深得皇帝信任。张廷玉在政治、文化等方面均有建树,是清代中期的重要政治家

张廷玉康熙五十九年(1720)官刑部侍郎世宗继位,升任礼部尚书,在南书房当值,为《明史》总裁官。雍正四年(1726)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