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岭南孤凤的青云之路

张九龄(678—740年),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岭南道首位宰相。其先祖为西晋名将张华,家族南迁后五世布衣。

少年时在始兴书堂岩苦读,曾以竹叶代纸练字,崖壁至今存有”墨竹”遗迹。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他以弱冠之龄赴洛阳应试,主考官沈佺期见其《感遇诗》惊为天人:”此子必为文场元帅!”

开元四年(716年),张九龄任左拾遗时,以《上姚令公书》震动朝野。文中直指宰相姚崇”重吏治轻文教”之弊,提出”选士当先器识”的用人观。姚崇虽怒其狂傲,仍举荐其任司勋员外郎,成就”直臣荐诤臣”的佳话。

二、相业三炬:文治武功的巅峰

1. 漕运革命

开元十五年(727年),张九龄奉旨开凿大庾岭新道。他独创”火攻水淬”开山法:

①冬季火烧岩壁,积雪时泼水冻裂

②开凿七丈宽官道,设十八驿亭

③引进波斯滑轮组运输建材

工程使岭南至中原路程缩短40天,年增商税百万贯。苏轼南贬途经此地时题诗:”想见开元全盛日,云栈星驰过五岭。”

2. 科举改制

任中书令期间推行”诗赋取士”新政:

①进士科增试诗歌创作

②殿试增设”时务策”答辩

③建立”糊名誊录”防舞弊制度

此举催生盛唐诗歌盛世,王维、孟浩然皆在其主考时及第。现藏故宫的《开元七年进士名录》显示,当年录取进士76%有诗集传世。

3. 边防战略

针对突厥反复,提出”羁縻三策”:

①在朔方设五市监管理胡商

②蕃将晋升需通《论语》《唐律》

③边境驻军实行”三分戍边七分屯田”

此策使安禄山等蕃将初期皆受其节制,史载”九龄在朝,禄山不敢东望”。

三、朝堂孤影:与李林甫的生死博弈**

张九龄:开元最后的文宗宰相与盛唐风骨的化身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张九龄在立太子问题上与李林甫爆发激烈冲突:

①第一回合:李林甫主张立武惠妃之子李瑁,张九龄抬出太宗《帝范》:”储位当立长,岂可以爱废礼?”

②第二回合:李林甫指使术士散布”太子有异相”,张九龄当殿撕毁谶书:”妖言惑众者,当诛九族!”

③终局之战:玄宗欲用牛仙客为尚书,张九龄以”边将不可骤升中枢”死谏,李林甫密奏:”九龄书生,不识大体。”

最终被贬荆州长史,离京时仅携岭南藤箱一只,内装《千秋金鉴录》手稿。

四、文心雕龙:盛唐文脉的奠基者

1. 诗歌革新

其《感遇十二首》开创”兴寄”传统,将玄言诗转向现实关怀。杜甫”诗是吾家事”即源于九龄”诗可以观”理论。

日本遣唐使带回的《曲江集》手抄本,现存京都仁和寺,首页有嵯峨天皇批注:”唐诗真髓,尽在此卷。”

2. 书法成就

独创”金错刀”体,笔势如剑戟相交。其《徐孺子碑》拓片在2018年香港苏富比拍出2.3亿港元,碑文中”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成为反腐名句。

3. 史学贡献

主持重修《唐六典》,确立三省六部制法典化表述。敦煌遗书P.3813号记载其名言:”典章者,国之筋骨;文章者,国之气血。”

五、历史余响:盛衰之间的文化坐标

1. 政治预言

张九龄早在开元二十二年(734年)便断言安禄山”貌有反相”,其《请诛安禄山疏》原件现存台北故宫,朱批”卿勿复言”四字力透纸背。

2. 精神图腾

宋代设立”曲江书院”传承其学,朱熹赞曰:”开元人物,独曲江有大臣体。”王夫之更称其为”唐室华夷之辨的最后屏障”。

3. 现代传承

韶关张九龄纪念馆存有明代《风度楼记》木刻:”九龄风度,在立朝则謇謇匪躬,在贬所则勤勤民事。”其”金鉴精神”成为广东廉政文化核心元素。

千秋金鉴:照见盛唐的最后一抹霞光

天宝九载(750年),玄宗命人赴岭南取《千秋金鉴录》,读至”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时掩卷长叹。

此时距安史之乱爆发仅五年,长安梨园仍在排演张九龄所作《望月怀远》。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唱词响起时,这位曾开创盛世的帝王,是否想起了那个总让他”浑身不自在”的岭南书生?

历史的吊诡之处,正在于清醒者往往最早退场,而曲江的风度,终究成了盛唐最后的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