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的温州华盖山及东城墙外(图片来自网络)
一、黄元规治永嘉政绩考述
清嘉庆十四至十五年(1809-1810),平和籍循吏黄元规任永嘉知县。其治县以”兴文教、重贤才”为要务,政绩斐然:首倡重建华盖山双忠祠,复于公务之暇亲赴书院讲学,与邑中士绅交游甚密。清《永嘉县志》载其“善折狱,有枉必伸,人称神明”,百姓感念德政,特于漈溪立祠奉祀。《重纂福建通志》更详记其“捐廉重建双忠祠,课士衡文,民颂其德”之事迹,足见其治县既能明察秋毫,复重文教建设。
二、双忠祠重建始末
嘉庆十年(1809),黄元规履新伊始即着手重建华盖山双忠祠。此祠原祀康熙年间殉难的温处道陈丹赤、永嘉知县马琾,因飓风倾圮多年。黄氏在《溪山吟稿》题辞中自注:“双忠祠在华盖山一览亭傍,经飓罄坏,余摄邑篆时重建。“其重建过程尤值称道者有二:一则自捐俸禄以为倡,二则慧眼识才,委任乡贤陈遇春董理其事。此既见其尊贤重士之诚,亦显其知人善任之明。
三、黄元规与陈遇春之交游
陈遇春(字镜帆)乃嘉道间永嘉名士,嘉庆九年(1804)首创”文成会”资助士子科考,复参与重修中山书院、重建护国寺等义举。黄元规与之订交于双忠祠重建之际,其赠诗云:”十二奇峰迥不群,此间名胜鲜人闻”,既咏华盖胜景,复寄知己之情。诗中”嵚岖历尽独输君”之句,既赞陈氏督办工程之劳,亦见二人君子之交。陈氏所著《溪山吟稿》得黄元规题辞,文辞质朴而情致深远,堪称清代温州士绅交往之典范。
四、双忠祠诗作赏析
双忠祠在华盖山一览亭傍,经飓罄坏,余摄邑篆时重建,适与镜帆(陈遇春)交,因嘱董其事。
十二奇峰迥不群
此间名胜鲜人闻
梦回一览亭前月
心忆三塘岭上云
歌咏未能应愧我
嵚岖历尽独输君
斯行不为寻幽至
翻得勾留脱俗氛
黄元规《题双忠祠》一诗,艺术特色有三:
空间建构:以”十二奇峰”宏观起笔,收束于”一览亭月”之微观景致,形成壮阔与幽深并存的意境;
情感表达:通过”梦回”、”心忆”的时空交错,抒发对先贤的追慕与对友人的期许;
精神境界:末联”翻得勾留脱俗氛”,既写山水涤尘之效,亦暗喻重建祠堂的教化意义。
此诗不惟写景状物,更将重建工程、士人交往、地方教化熔于一炉,实为研究清代基层治理与文人互动的重要文献。
五、历史意义与文献价值
黄陈二人之交游,折射出清代中期温州士绅社会的三个特征:
其一,地方官重视通过文化建设强化治理,如黄元规以重建祠堂、振兴书院为施政要务;
其二,士绅阶层在地方事务中扮演关键角色,陈遇春既主文成会,复董理工程,体现”官绅共治”模式;
其三,诗文往来成为维系士人关系的重要纽带,《溪山吟稿》及题辞即为明证。
陈遇春另著有《梧竹山房文稿》等,并编纂《瓯括文录》等多部乡邦文献;黄汉《瓯乘补》收录其文七篇。这些著述共同构成研究清代浙南社会文化的一手资料。
结语
黄元规重建双忠祠一事,既是对地方忠烈传统的赓续,亦为嘉道时期温州文化复兴的重要标志。其与陈遇春”如兰之交”,超越寻常官绅往来,展现清代知识阶层以文会友、以德相期的精神境界。今观华盖山遗迹,诵《溪山吟稿》遗篇,犹可想见当年贤宰名士共襄盛举之风范。
《福建通志》国朝良吏—黄元规

清朝嘉庆年间“浙江平阳县正堂”牌匾
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