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多数老苏州人来说,提起申时行可能不知道是谁,但如果提到《玉蜻蜓》里的元宰,那几乎可以说众所皆知了。申时行有个墓在吴山东麓周家桥西俗称申家坡那里,占地百亩以上,规模之大,可称明代高官显宦墓葬的典型,在江南一带是罕见的。可惜不开放。

申时行位极人臣,祖上又是富商,因此在苏州拥有多处大型的宅院,除刘家浜38号外,苏州景德路等多处遗迹都与申家有关。范围大概就是上面的区域。

如果对照民国时的地图,现在景德路中街路到黄鹂坊桥这个范围叫申衙前,另外现在城隍前面有个位置标注申祠,这也与历史记载相符。周日我主要就在上面这个区域中寻访。


现在最确切与申时行有关且保留原名的是申庄前,巷子北口掩埋在地里仅露出桥栏的圆觉寺桥了,它曾是休休庵中旧物,由此能模糊地勾勒出当年休休庵大略的占地面积。

申氏义庄旧址在申庄前巷北口。有说这儿是申家的祠堂,我并不认同,标注在城隍庙附近、旧时马医科申文定公祠才是申家祠堂。这里应该是申氏义庄或俗称家庙。

家庙和祠堂是有所区别的。家庙是为祖先立的庙,是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地方;祠堂是供奉祖先和祭祀地方,是宗族的象征。

位于古吴路申庄前南巷口的博济泉。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大清政府为缓和日益加剧的政权危机,提倡立宪与自治,颁布了有关结社集会、自治范围等律令。苏州成立了江苏省地方自治筹备办事处,自治局就是当时在预备自治的名义下成立的自治性组织之一。自治局曾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在苏州城区浚治了一些公用水井,博济泉就是其中的一处双眼井。博济泉的花岗石六角井栏纵刻楷书两行:“光绪戊申年 自治局官井”,另三面分镌井名“博济泉”。
申庄前4号是顾家花园,始建于光绪贰年,原主人不详,后归马嘉桢,民国21年,上海老介纶绸店主顾培鸿以2万银元从马氏后裔购得并对其进行了大规模修缮,修缮后的顾家花园中假山驳岸、曲径盘旋,体现了苏州园林的特色。1956年私房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其子保留住宅西南部花园。

在里面兜了一圈不得其入,从网上找了两张照片。五六十年代,古树数株倒死,古琴被毁,部分石笋移他园,余保存至今。住宅北部的花园遍植红、绿梅树,后为服装厂使用,原貌无存。现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

园中有曲池,池周为湖石与黄石混砌的假山驳岸,池上架有小石桥两座。园中曲径盘旋,绕廊穿桥,贯通花厅、书房、琴台、曲廊、半亭。半亭木料全部用未去皮的松树,不加油漆和雕饰,名“松茅亭”,结构。

在申庄前与梅园弄口,有一界碑上书宝纶堂顾界,与顾家花园结合起来看,那是顾家花园的边界了。
至于梅园弄,应该也与顾家花园中遍植红、绿梅树有关了。
申庄前通古吴路,西边是古吴路64号,倒也是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
从申庄前北小莲河路出来时,有一条小巷直通古吴路,门牌号68号
两边条石中间方砖的道路
靠近小莲河路这边有一处井——天无珍宫井,为八角青石井圈,共两口。
这个井名是查金阊志查出来的,不是我杜撰的,查了一下网络一无所得,而井上的字迹也漫漶不清。
小莲河桥,连接起申庄前与施林巷,巷口原有小莲河桥,1928年拆除,巷以桥名。
网上找了张老照片,是不是除了违搭了些房子还是老样子。
从小莲河桥沿着施林巷继续北行,就转到了慕家花园。清康熙时江苏布政使慕天颜建园于此,名慕家花园,巷因此得名。慕家花园与古吴路平行,东至养育巷。“慕家花园”现在只是以一条街巷的名称遗留下来。
此时正凌霄盛天,巷内时不时能遇上几处。
果然前行了几步就又遇上了一处
门里的阿爹看我左拍右拍地警觉地盯着我。
说朱长文乐圃在此,所以巷原名乐圃坊巷。原弹石路面,现为六角道板路面,长400米,宽3.5米。巷内有民宿取名乐圃雅居。
白墙上刷的黑字,告诉来往的行人关于这条街巷的过往:一座城市记忆里的精华,只有在老街巷才能寻回。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风格和厚重的文化记忆,赋予了老街巷浓浓的古城格调和品味。
28号有处控保建筑——毛宅

1落3进。楼厅梁上雕花细致,挂落、格扇齐全。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砖雕门楼上刻有“八仙过海”图。现为民居。

这里应该是儿童医院的南边。

而曾经慕家花园是以一座真正的园林存在于世的。后归绍兴太守河南人席椿。乾隆庚辰状元、清代著名学者毕沅致仕后定居苏州。席氏割其东半给毕沅,经修建命名为小灵岩山馆,俗称毕园。毕园至民国初年已日趋颓废,仅剩一个面积较大的荷花池,西南有几座完整的湖石假山,西北隅墙角有一棵巨大的紫藤如巨蟒盘曲在墙顶上。1962年,铁匠业成立的建华工具社在此填池塘,平假山,建厂房。后来成为汽车配件厂厂房。

毕园后不久归道台董国华,略加修葺。如今慕家花园有很大一部分成为了十六中的校园。

门外看到一棵挺拔的银杏不让入内,把手机交给门卫小朋友帮忙拍了张近照,150年树龄。差不多此时,园归安徽刘树仁所有,有“容闲堂”、“绿天深处”、“听雨山房”、“琴舫”等景,名为“遂园”。

慕家花园、五福弄口有处建筑看上去象个寺庙。

五福弄到养育巷这段,行人稀少,有种幽深绵长的感觉。
从五福弄出去就是儿童医院。老实说这是我第一次踏进儿童医院的大门。女儿小时很少生病,即使有病大多去二院。在门诊楼南的庭院里,有块恩玲峰,找不到出处。

民国二十三年园归洞庭东山人、红叶造纸厂主叶荫三,建造仿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罗马式别墅楼,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门东向,题字“荫庐”。

外观二层,实为三层。门前廊柱为高大挺拔的罗马式圆柱。室内采光良好,4套卫生设备有4种颜色,并有冷热水汀装置。

扇面螺旋形楼梯及内装修壁龛极为精致。三层楼顶为贮藏室兼水塔。楼南为园,池荷摇曳,曲桥飞虹,假山环绕四周,山巅凉亭与池畔石舫相映成趣。

园内还装置自流井和喷水池,在中国式园林中引入西方庭园表现手法。原有的容闲堂、绿天深处、映红轩、琴舫等旧景点依稀可见,布局基本保持原貌。

1959年划归儿童医院后,屡经改建,园貌大变,现存假山、水池、石舫等部分景观。

从儿童医院出来,对面是一片停车场。
这个中医院的原址,其大部分原为申时行住宅。
本应开放的中医药博物馆大门紧闭。转到汤家巷,看到春晖堂被围了起来,正在整修。

春晖堂也申时行宅一部分,光绪时属珠宝商杨洪源所有,将其主厅命名为“春晖堂”,人称春晖堂杨宅。宅两路,坐北朝南,占地约6000平方米。西为正路,原有6进,现存大厅及楼3进。

我入内拍了几张照片。从网上资源可知厅扁作梁,饰有山雾云和抱梁云。前双、后单翻轩,檩枋之间有斗六升牌科五排。厅后3进楼均为五开间两夹厢。

大厅“春晖堂”年代较早,面阔3间加左右抱楼共24米,进深13.15米。据说厅内可置100 桌酒席,号称“百桌厅”,为“苏州两只半大厅”之一。

春晖堂在解放初成为了居民区,后成为苏州百货总公司批发部和仓库。后东西两落被拆除,其中一座花厅“拜石轩”,于1983年移迁至双塔西院内。西落大厅“春晖堂”尚存,后三进楼保留了清早期风格。1998年11月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当年的申宅,前门在景德路,后门在西百花巷。西百花巷31号现在标记为申宅。

主体建筑就是一幢二层五开间、青砖外墙的西式洋楼,为申时行的后裔所建造。在四百多年前,因为申时行十分热爱昆曲,就家养了一个戏班,为不打扰申家内眷,申家昆班中的曲师名伶,大都从后门,即现在的西百花巷31号里进出。

西百花巷18、26号是金宅的第一进,面阔三开间,圆作内四界,青瓦屋面。包衙前金宅]在巷内34号。3落5进。大厅宽敞,正梁有彩绘。东西两落建筑尚完整。被用作炊事用具厂厂房,部分为民居。近年拆除。

西百花巷4号潘宅,是清代状元潘世恩第四子潘曾玮故居。潘曾玮(1818一1885),同治年间曾任李鸿章幕僚,官至刑部郎中。《吴县志》称此宅为“养闲草堂”。清代学者何绍基、冯桂芬、俞樾均有记载。据老人回忆,潘宅当年极为豪华,门厅内有“肃静”、“回避”行牌及衔牌。庭园中有楼台亭阁之胜。门前有石狮。民国时期,潘氏中落,将宅第卖给程笏庭。50年代在此成立剧装戏具厂,原建筑逐步拆除改建。

庭园原有“桂花厅”、“海棠亭”,建筑艺术较高,70年代剧装戏具厂改建厂房时,已拆迁到对面刺绣研究所。

现存五开间堂楼两幢,楼面铺有方砖,建筑木质优良,结构亦好。

门前偶遇一只小猫,正在舔毛,流浪的野猫生存不易。
西百花巷
申时行有祠堂在广济路新民桥北人民里2号。同样大门紧闭。
只能从新民桥上远观一下了。
申家还有处祠堂在虎丘第三泉旁。

正好遇上进入封闭维修施工的虎丘断梁殿

第三泉是申时行喜欢的饮茶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