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时行位极人臣,祖上又是富商,因此在苏州拥有多处大型的宅院,除刘家浜38号外,苏州景德路等多处遗迹都与申家有关。范围大概就是上面的区域。
现在最确切与申时行有关且保留原名的是申庄前,巷子北口掩埋在地里仅露出桥栏的圆觉寺桥了,它曾是休休庵中旧物,由此能模糊地勾勒出当年休休庵大略的占地面积。
申氏义庄旧址在申庄前巷北口。有说这儿是申家的祠堂,我并不认同,标注在城隍庙附近、旧时马医科申文定公祠才是申家祠堂。这里应该是申氏义庄或俗称家庙。
家庙和祠堂是有所区别的。家庙是为祖先立的庙,是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地方;祠堂是供奉祖先和祭祀地方,是宗族的象征。
在里面兜了一圈不得其入,从网上找了两张照片。五六十年代,古树数株倒死,古琴被毁,部分石笋移他园,余保存至今。住宅北部的花园遍植红、绿梅树,后为服装厂使用,原貌无存。现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
园中有曲池,池周为湖石与黄石混砌的假山驳岸,池上架有小石桥两座。园中曲径盘旋,绕廊穿桥,贯通花厅、书房、琴台、曲廊、半亭。半亭木料全部用未去皮的松树,不加油漆和雕饰,名“松茅亭”,结构。
1落3进。楼厅梁上雕花细致,挂落、格扇齐全。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砖雕门楼上刻有“八仙过海”图。现为民居。
而曾经慕家花园是以一座真正的园林存在于世的。后归绍兴太守河南人席椿。乾隆庚辰状元、清代著名学者毕沅致仕后定居苏州。席氏割其东半给毕沅,经修建命名为小灵岩山馆,俗称毕园。毕园至民国初年已日趋颓废,仅剩一个面积较大的荷花池,西南有几座完整的湖石假山,西北隅墙角有一棵巨大的紫藤如巨蟒盘曲在墙顶上。1962年,铁匠业成立的建华工具社在此填池塘,平假山,建厂房。后来成为汽车配件厂厂房。
毕园后不久归道台董国华,略加修葺。如今慕家花园有很大一部分成为了十六中的校园。
门外看到一棵挺拔的银杏不让入内,把手机交给门卫小朋友帮忙拍了张近照,150年树龄。差不多此时,园归安徽刘树仁所有,有“容闲堂”、“绿天深处”、“听雨山房”、“琴舫”等景,名为“遂园”。
慕家花园、五福弄口有处建筑看上去象个寺庙。
民国二十三年园归洞庭东山人、红叶造纸厂主叶荫三,建造仿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罗马式别墅楼,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门东向,题字“荫庐”。
外观二层,实为三层。门前廊柱为高大挺拔的罗马式圆柱。室内采光良好,4套卫生设备有4种颜色,并有冷热水汀装置。
扇面螺旋形楼梯及内装修壁龛极为精致。三层楼顶为贮藏室兼水塔。楼南为园,池荷摇曳,曲桥飞虹,假山环绕四周,山巅凉亭与池畔石舫相映成趣。
园内还装置自流井和喷水池,在中国式园林中引入西方庭园表现手法。原有的容闲堂、绿天深处、映红轩、琴舫等旧景点依稀可见,布局基本保持原貌。
1959年划归儿童医院后,屡经改建,园貌大变,现存假山、水池、石舫等部分景观。
春晖堂也申时行宅一部分,光绪时属珠宝商杨洪源所有,将其主厅命名为“春晖堂”,人称春晖堂杨宅。宅两路,坐北朝南,占地约6000平方米。西为正路,原有6进,现存大厅及楼3进。
我入内拍了几张照片。从网上资源可知厅扁作梁,饰有山雾云和抱梁云。前双、后单翻轩,檩枋之间有斗六升牌科五排。厅后3进楼均为五开间两夹厢。
大厅“春晖堂”年代较早,面阔3间加左右抱楼共24米,进深13.15米。据说厅内可置100 桌酒席,号称“百桌厅”,为“苏州两只半大厅”之一。
春晖堂在解放初成为了居民区,后成为苏州百货总公司批发部和仓库。后东西两落被拆除,其中一座花厅“拜石轩”,于1983年移迁至双塔西院内。西落大厅“春晖堂”尚存,后三进楼保留了清早期风格。1998年11月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当年的申宅,前门在景德路,后门在西百花巷。西百花巷31号现在标记为申宅。
主体建筑就是一幢二层五开间、青砖外墙的西式洋楼,为申时行的后裔所建造。在四百多年前,因为申时行十分热爱昆曲,就家养了一个戏班,为不打扰申家内眷,申家昆班中的曲师名伶,大都从后门,即现在的西百花巷31号里进出。
西百花巷18、26号是金宅的第一进,面阔三开间,圆作内四界,青瓦屋面。包衙前金宅]在巷内34号。3落5进。大厅宽敞,正梁有彩绘。东西两落建筑尚完整。被用作炊事用具厂厂房,部分为民居。近年拆除。
西百花巷4号潘宅,是清代状元潘世恩第四子潘曾玮故居。潘曾玮(1818一1885),同治年间曾任李鸿章幕僚,官至刑部郎中。《吴县志》称此宅为“养闲草堂”。清代学者何绍基、冯桂芬、俞樾均有记载。据老人回忆,潘宅当年极为豪华,门厅内有“肃静”、“回避”行牌及衔牌。庭园中有楼台亭阁之胜。门前有石狮。民国时期,潘氏中落,将宅第卖给程笏庭。50年代在此成立剧装戏具厂,原建筑逐步拆除改建。
庭园原有“桂花厅”、“海棠亭”,建筑艺术较高,70年代剧装戏具厂改建厂房时,已拆迁到对面刺绣研究所。
现存五开间堂楼两幢,楼面铺有方砖,建筑木质优良,结构亦好。
正好遇上进入封闭维修施工的虎丘断梁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