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水治理关乎广西水产养殖发展问题,企业、养殖户如何联动?
正文字数:2320
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广西地方标准《海水养殖尾水排放标准》于202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标准》明确了污水排放的控制指标、排放限值、监测、实施与监督等要求。因此,在今年,广西尾水话题更热,治理更迫在眉睫。
近期,水产前沿调研团队了解到部分大型园区已经完成了尾水治理工程建设,为了解具体治理情况,运行难点。笔者与广西设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韦文光进行了交流,以下为交流内容整理,以供诸君参考。
水产前沿:广西地区水产养殖尤其是对虾养殖的尾水治理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韦文光:去年,广西已经出台《海水养殖尾水排放标准》,明确了氮、磷等污染物限值及监测要求,推动尾水治理规范化。同时,针对淡水养殖的《淡水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标准》也在制定中,进一步覆盖全域水产养殖污染管控。
一般尾水治理使用的技术模式有两种,一是物理生物耦合技术,如“三池两坝”在钦州等地广泛应用,通过生态沟渠和人工湿地,实现尾水达标排放或者循环利用;二是创新技术生物过滤:物理过滤+水力过滤+物理杀菌+生物过滤,在钦州、北海、防城港大量使用,其高效脱氮、脱磷、增氧能力已在一线收获验证。
跟很多养殖重区一样,广西尾水治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技术适应性不足,处理成本与效益矛盾如初,政策执行与监管挑战,资金有限,推广体系不够完善等。
水产前沿:贵司所提供的方案是基于什么原理,处理效果和性价比如何?
韦文光:接触到水产养殖尾水治理的客户需求以来,我们走访了很多小棚园区,圆桶养殖园区,发现建设“三池两坝”的方式占地较大,很多园区建设时间已久,想腾出一块可用地比较困难。因此,我们重点发展了“机械过滤+水力过滤+物理杀菌+生物过滤”的处理模式,生物过滤式尾水处理设备就是基于这一情况而定向研发的模块化产品。
生物过滤式尾水处理设备使养殖尾水处理走向了设施化、集约化,大大提高了尾水处理效率和效果。该设备采用国际流行的生物和物理综合处理方法,不添加化学药品,不产生二次污染,利用我公司创新的综合处理技术,对现有的养殖尾水处理模式进行升级换代,已形成生物过滤式尾水处理系列产品,还可根据用户水量、要求定制。
水产前沿:目前广西养殖单位做尾水治理的积极性如何,一套设备的费用怎么衡量?
韦文光:广西养殖单位尾水治理积极性呈现“两极分化”,政策敏感型规模化养殖户和试点区域积极性较高,但小散户因成本、技术等问题仍较被动。未来需通过政策优化、技术创新及社会化服务,推动从“被动合规”向“主动治理”转变。
以200立方米/小时的设备为例,一台设备就可以处理300亩养殖尾水,市场售价45万-50万/台不等。以用一台200立方米/小时的设备,处理300亩养殖尾水(水深1米计),全部处理一造的尾水需41天为例,全套设备用电约10千瓦,每造每处理300亩养殖尾水耗电9840KWH,电费5900元,运行成本0.03元/吨。
水产前沿:小棚、高位池、圆桶三种模式对尾水治理有什么异同?
韦文光:相同点有以下几方面,首先,三种模式均采用多级生态净化技术和生物过滤技术,如沉淀池、过滤坝、生物浮床等,通过物理拦截、水力过滤、生物降解和植物吸收实现污染物去除。第二,政策驱动与标准约束,均需符合地方或行业标准,推动治理设施建设。第三,均强调尾水资源化,如小棚模式将残饵粪便转化为贝类养殖资源,高位池将沉积物发酵为有机肥,圆桶模式通过稻田或蔬菜种植消纳净化水。
我们也总结三种模式的尾水治理不同点,如下:
对比 |
小棚 |
高位池 |
圆桶 |
尾水 特点 |
COD、TN、 TP中等, 盐度低 |
COD、TN、 TP高,含盐高 |
COD、氨氮高, 悬浮物多 |
适合 工艺 ![]() |
1.生物过滤式 2.三池两坝 |
1.生物过滤式 2.三池两坝 |
1.生物过滤式 2.三池两坝 |
设施 复杂度 |
中等 |
高 |
高 |
三池两 坝占地 |
占养殖面积 10% |
占养殖面积 10%-16% |
占养殖面积 10% |
水产前沿:未来,企业还有哪些布局和发展?
韦文光:从技术上,不管是尾水治理设备还是养殖上任何环节设备,都要考虑物联网集成,通过假装传感器和远程监控模块,实现“智能化”养殖。另外,模块化的设计对养殖装备非常重要,而非设备的简单集成,一体化设备可以让组装更灵活,也可以满足不同养殖场景需求。第三,针对广西沿海养殖废水盐度波动问题,耐盐菌种研发,提升生物滤池在高盐环境下的稳定性十分重要。
华南对虾养殖调研行合集回顾
小虾农竞争力弱?不一定!养成率超80%,成本不超10元/斤如何实现|华南对虾养殖调研行⑧
秘密养虾4个月!这个创新小棚模式会否再次颠覆广西虾业?|华南对虾养殖调研行⑦
预计年产能达100万斤!养虾新模式即将面世,25头虾成本可控在12元内!|华南对虾养殖调研行⑥
逼近50元/斤!这地罗虾外销每斤高4-5元,大中小规格都有市场|华南对虾养殖调研行⑤
-
文/ 水产前沿 植银素
-
本期编辑/ 张红
本文为“水产前沿”独家稿件,版权合作,敬请联系wx@fishfirs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