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 | 江门市蓬江区环市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

#社工客 #社工课 #社工 #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 #社工案例计划 #小组工作 #小组活动 #青少年社会工作 #儿童社会工作 #文化传承 #社工站


一、小组背景

粤语作为一个古汉语文化传承的语系,具有代表性,也是广府文化的标志和传承载体,它不但是语言的交流工具,更是包含了广府人的社会习俗和生产生活等方面的信息。社工在日常开展服务过程中发现,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和推广,粤语文化正在出现逐渐萎缩的情况。

为传承和弘扬广府文化,让儿童青少年了解本土文化,品妙趣粤语,打开保护与传承广府文化的通道,环市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于2024年2024年5月18日-6月15日(逢周六下午)为7-12岁的儿童开展了一场粤语文化传承小组,通过开展粤语学习、传承活动,激发学生对粤语的热爱和学习本土文化的热情,让更多学生认识粤语、会讲粤语,从而更好地传承弘扬本土文化。

全体成员大合照

二、小组理念

(一)场地理论

该认为人类的行为表现是由整体环境中的各种可意识到的因素所决定,个体无时无刻不受到周围整体环境与个人交互作用的影响。每当我们经验到一个新的环境因素,都将可能使整个生活空间重整。因此,通过开展小组为参加者营造一个粤语交流的文化环境空间,通过组员之间语言的交流互动,促使粤语文化得以继续传承。

(二)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行为既受遗传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制约,又受后天经验环境的影响。

行为的习得有两种不同的过程:一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即直接经验学习;另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过程,即间接经验的学习。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起始环节,在注意过程中,示范者行动本身的特征、观察者本人的认知特征以及观察者和示范者之间的关系等诸多因素影响着学习的效果。

社工在小组过程中,频繁使用粤语进行沟通交流,促使组员进行模仿学习,并通过观看视频、互动游戏的方式使组员习得对粤语的认识,激发组员对粤语的兴趣。

社会工作精选好书,快快拿下↓↓↓ 

三、小组目标


(一) 总目标


通过开展粤语学习、传承活动,激发学生对粤语的热爱和学习本土文化的热情,让更多学生认识粤语、会讲粤语,从而更好地传承弘扬本土文化。


(二) 具体目标


1. 80%及以上的参与者每节课都学会3句粤语生活用语。


2. 80%及以上的参与者能够激发对粤语的学习兴趣,在每节小组过程中都能大胆地用粤语进行对话。



四、小组活动设计


节次

活动目标

活动内容

所需物资

第一节

1、组员的相互认识,打破组员间的陌生感和紧张情绪;

2、共同制定小组契约

3、80%的组员能够学会自己姓名的粤语发音

1、参加者签到并领取名牌并涂颜色;2、讲师团&课程介绍:首先,主讲老师自我介绍,其余八位团队成员自我介绍。我们的课堂采用分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粤语文化的浓厚兴趣。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设立学生奖赏机制,表现突出者奖励一枚小红花,张贴于红花榜,直到最后一堂课结束,累积小红花排名前三的学生奖励小礼物一份。反之,若是在课堂中,学生违反课堂纪律,表现不好者,将会扣除小红花;3、学生自我介绍:以游戏的方式开展同学们的自我介绍,让大家相互认识。(具体玩法:提前准备好卡片,写上水果,玩具,动植物,一些形容人物特征的卡片。例如,橙子、葡萄、苹果、善良的、可爱的、爱学习的、公仔、猴子、小猫、小狗、熊猫、向日葵、仙人掌、玫瑰、郁金香、康乃馨…….比如,xxx抽到了小狗卡片,将自己与小狗联系起来介绍自己的名字。举个例子:“我叫xxx,我最喜欢的动物是小狗,因为它非常可爱。”);4、破冰游戏:鸡蛋小鸡凤凰:大家的起始级别为“鸡蛋”,每人随意寻找对象,通过猜拳方式与另一个鸡蛋PK,胜利者可升级为“小鸡”,输家仍然为“鸡蛋”;第一轮结束,“鸡蛋”和“鸡蛋”PK,“小鸡”和“小鸡”PK,赢家升级为“雄鹰”,输家降级沦为“鸡蛋”,第三轮,同上理论,“雄鹰”寻找其他“雄鹰”PK,赢升级为“凤凰”,输沦为“小鸡”,直到游戏无法进行(无人和自己配对进行比赛),游戏结束。目的是增强组员之间的互动,打破陌生和紧张感;5、选组长:将组员分为三组,选出各组组长;6、课间休息,插播粤语童谣;7、讨论及制定小组契约,社工宣布小组正式成立;8、粤语动画:小猪佩奇是以家庭为射影,折射出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所见所感所闻,鼓励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与家人,朋友,老师用粤语交流;9、学习自己姓名的粤语发音:各组长/工作人员教导组员各自姓名的粤语发音,要求组员下一次见面用粤语说出对方的名字;10、课堂总结与布置课后作业:总结本堂课所教学的内容,并对表现好的学生提出表扬。并且对学生粤语文化知识的了解有个基本的反馈,老师做到课后思考与总结。

问题1:这堂课你认识到了哪些新朋友/老师?把名字念出来。

问题2:刚刚播放的童谣叫什么?

问题3:对这节课的感受?

课后作业:每人找一首粤语儿歌,于下节课唱至少3句

签到表、名牌纸画笔、小红花道具、鸡蛋小鸡凤凰游戏道具、动画视频

第二节

80%的组员能够学会一首粤语童谣《何家公鸡何家猜》

1、参加者签到,分组就座;2、回顾上节小组内容;3、组长分别用粤语介绍组员的名字,组员可进行提醒;4、播放普通话版的《何家公鸡何家猜》儿歌音频;5、邀请组员分享对歌曲的感想;6、播放粤语版的《何家公鸡何家猜》儿歌音频;7、邀请组员分享对歌曲的感想;8、课间休息;9、①首先播放第一遍粤语版的《何家公鸡何家猜》儿歌视频,引导组员在听音乐的同时,初步了解关于小动物们的粤语发音;②播第二遍,提问组员歌曲里都出现了哪些小动物?③播放第三遍,根据视频中的画面形式来引导组员寻找正确答案;10、引导组员根据小动物的行为特点跟着音乐进行模仿。每个小朋友扮演一个小动物,带着小动物的头饰跟着音乐进行自主的角色扮演。在音乐里听到这个小动物名字的时候站起来模仿这只小动物的叫声和形态。(个人)(公鸡、小鸡×2、母鸡、熊先生、猴子哥哥、松鼠妹妹、牛叔叔、黄狼爸爸、羊妈妈);11、总结本节小组学到的内容;课后任务:每人找一个英语直译的粤语词汇,下节小组进行分享。

签到表、笔、PPT课件、小动物的头饰(公鸡、小鸡×2、母鸡、熊先生、猴子哥哥、松鼠妹妹、牛叔叔、黄狼爸爸、羊妈妈)

第三节

80%的组员能够学会3个与英语相关的粤语翻译词汇

1、参加者签到,分组就座;2、导师自我介绍并回顾上节小组内容,解释什么是英译粤语;3、组长分别用粤语介绍组员的名字,强化记忆,组员可进行提醒;4、粤英对对碰-准备两张背景板,一张贴上粤语词汇,例如“巴士”、“士多”,另一个背景板贴上与粤语词汇对应的图片并附上英文单词,例如公交车的图片下方写上“bus”;参加者分三组进行,一名组员代表首先在箱子里抽取10个粤语词汇贴在纸上,其他组员分别在一堆图片中选取正确的图片放到对应的粤语词汇上,限时内匹配正确最多的一组可获贴纸奖励;5、播放粤英直译的教学视频《细数粤语里的那些“粤英直译”的词》上下集;6、课间休息,播放粤语儿歌《齐齐望过去》;7、再玩一次粤英对对碰,分三组进行,用时最短匹配成功最高的获贴纸奖励;8、总结本节小组学到的内容;课后任务:每人回家分别用普通话和粤语朗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下节小组进行分享。

签到表、笔、PPT课件、40个粤语词汇卡片、50个图片&英文单词图片、2个背景板、贴纸、

第四节

80%的组员能够学会用粤语朗读粤语古诗《游子吟》

1、参加者签到,分组就座;2、讲师团队介绍并回顾上节小组内容;老师讲述本节的闯关积分规则,积分最高的小组优先获得挑选奖品的机会;3、粤语名字强化组长分别用粤语介绍组员的名字,组员可进行提醒;4、粤语发音闯关播放《游子吟》古诗发音示范音频,导师逐句教学,组员跟随学习;组员举手抢答,粤语发音标准者积分;5、游戏-身临其境:组员抽签抽取需演绎的诗句,并代入角色扮演诗中人物,导师通过简单提示,引领组员表达出自己对诗中人物心情及言语的表演;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导师对组员的表现进行打分;6、游戏-猜猜我是谁:将分割成块状的《游子吟》分给不同小组,各小组需要在短时间内将拼图内容复原,并用粤语朗诵;7、游戏-一起评一评:围绕“母亲”一词让组员用粤语词汇来描述;抢答正确得积分;8、统计若干小组积分;积分靠前小组优先选择奖品;总结本节内容,提醒组员下一节是成果展,回家后回顾这四节课学的内容。

签到表、笔、PPT课件、《游子吟》音频、针线、衣服道具、《游子吟》拼图道具、积分登记本

第五节

小组回顾和收获总结;使80%的组员能够对粤语文化产生兴趣

1、参加者签到,分组就座;2、导师团队开场介绍本节流程;3、播放前四节的回顾视频;4、播放《何家公鸡何家猜》视频;5、回顾展示粤英直译词汇;6、播放《游子吟》古诗视频;7、三个小组派代表抽签,分别表演童谣、朗读粤英直译词汇,粤读古诗;8、课间休息,播放童谣视频;9、抽取到童谣的组员上台合唱《何家公鸡何家猜》;10、抽取到朗读粤英直译词汇的组员上台齐声朗读课件的粤语词汇;11、抽取到粤读古诗的组员上台齐声朗读《游子吟》;12、导师赠予每位组员一句祝福语贺卡(纸),组员也可将自备的礼物赠予其他组员或导师。

签到表、笔、PPT课件、抽签纸、箱子祝福语贺卡或便签纸


粤语“童”传承,粤讲粤盏鬼!儿童粤语文化传承小组 | 社工案例计划


五、小组活动过程

(一)小组前期

组员之间彼此不够亲近。社工在本节小组中主要扮演鼓励者的角色,鼓励组员主动上台介绍自己,通过热身游戏让组员相互熟悉。面对组员的抗拒心理,及时给予回应,鼓励组员表达自己。同时发现和培养小组领袖,选小组长。在成员渐渐熟悉后,都各自找到了自己在小组中的位置,但部分小组长的领袖地位尚未巩固,社工需多加引导赋权小组长的领袖权力。

第一节-社工介绍小组概况

在本次小组中,社工发现有部分高年级的组员难以融入到小组氛围,全程情绪较低落,很少与他人接触。此时社工需要照顾到边缘组员的情绪变化,帮助组员融入,及时给予正向回应。

在第二节小组中,导师的教学热情比较高涨,并准备了可爱的教学道具,全体组员的参与度很高,在学习粤语儿歌过程中表现兴奋。

第二节-学习粤语儿歌《何家公鸡何家猜》

(二)小组中期

组员互相熟悉程度提高了,有个别组员发生了小冲突,义工导师及时介入,最后发生冲突的两名组员互相道歉而平息。大部分组员在粤英词汇学习的转圈圈环节表现兴奋,积极参与,组员之间也无需磨合,组员之间相处融洽。

 第三节-粤英词汇对对碰

第四节-古诗《游子吟》拼字

(三)小组后期

全体组员都比较兴奋,对前四节所学的内容都能够顺利演绎,学习效果较好,特别是颁奖环节,大部分组员都比较有成就感,在结束道别环节,组员主动找导师合照留念。

组员积极参与互动 

第五节-颁奖仪式

六、评估方法

(一)结果评估

80%及以上的参与者从小组中激发对粤语的学习兴趣,让组员能在活动中大胆地使用粤语进行对话。达到以下要求则目标二达成。

结果评估的方法及内容包括:

提问与分享:通过问答式互动游戏进行提问组员,组员都能够用粤语进行对话回复。

(二)过程评估

小组开展过程中,社工实时观察和记录有利于活动评估的各项指标并对此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价,以作为判断小组开展是否成功的依据。达到以下两点要求则目标一达成。

过程评估的方法及主要内容包括:

1.签到表:小组开展过程中小组成员的出勤率,小组计划在5月18日-6月15日逢周六9:30-11:30开展,要求每节小组有60%的组员能够全勤,佐证材料为签到表。

2.观察法及成功展示:利用每节小组的过程记录表记录每节的组员表现、社工表现、每节活动的目标达成情况、组员的转变以及社工的自我评价等。要求每节组员表现良好的占比70%;每节的目标达成率为80%。佐证材料为小组照片、小组过程记录表。

七、预计困难及解决方案


预计困难

解决方案

组员对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无法真正投入,导致小组活动无法顺利开展。

准备一些小礼品或贴纸作为组员优异表现的激励或增加组员所喜爱的热身游戏以活跃小组气氛,调动组员积极参加活动的热情。

组员不够重视小组活动的开展,例如缺勤、迟到或早退,导致所设计的小组活动内容因人数不足而无法正常开展

在活动开始前一天通过电话或微信群提醒家长活动的时间。在活动开始时,社工与组员共同制定小组规范并形成互相监督,增强组员对于小组参与的责任感。

由于组员之间的个性存在一定差异,部分小组成员不愿意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就容易被其他小组成员边缘化,影响小组效果的实现。

社工在活动过程中注意观察组员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情况,主动邀请在小组中处于边缘位置的组员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鼓励组员积极融入到小组的活动中。

组员跟不上进度

教材尽量精简及吸引,关注组员,并鼓励组员发问

小组后期,组员的离别情绪

协助组员回顾他们在小组中取得的成果,给予正面鼓励。



八、小组目标达成情况

1.根据每一节的小组过程记录表、小组照片,每一节的小组目标都已达成,因此具体目标一达成。

2.根据小组签到表,有2名组员在开始前表示退出,即共25名组员,全勤的组员共9名,全勤率为36%,第一节的出勤率为92%,第二节的出勤率为96%,第三节的出勤率为56%,第四节的出勤率为72%,第五节的出勤率为72%,由于第三节遇到恶劣天气而改期,导致出勤率较低,小组整体出勤率达标。

3.在每一节小组中,都有问答环节,即使粤语不流利和一开始不懂粤语组员都能够主动用粤语回到导师的提问,因此具体目标二达成。

九、服务反思

(一)做得好的地方

本次小组社工主动链接院校资源,充分发挥了社工作为资源连接者的作用,小学教育类专业的导师对于教导组员有更专业的方法,并且充满青春活力,弥补了社工在教学动力上的不足。社工在小组正式开始前,为突击队成员开展了团队凝聚力培训,加深了社工与该队员的合作默契度和让该团队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二)需要改进的地方

本次小组的教学导师粤语水平有限,部分发音不够标准,小部分组员非本省户籍,不具备粤语基础和粤语家庭环境,较难达到语言传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