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东汉末日
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上北芒。
公元189年5月13日,33岁的一代昏庸天子汉灵帝刘宏,在南宫嘉德殿驾崩。
不同于以往的天子,这次皇帝和皇后终于有儿子,而且有两个:刘辩、刘协。
由于灵帝连续死去了几个儿子,何皇后生下儿子刘辩后,就送到道人史子眇家去抚养,故被称为“史侯”。
王美人生下儿子刘协,由董太后亲自抚养,被称为“董侯”。
群臣请求灵帝立太子。
灵帝认为刘辩为人轻佻,缺乏威仪,想立刘协,但犹豫未决。
可能是没想到自己会如此短命吧,没在生前大权在握时立太子,为后来的天下大乱,埋下伏笔。
汉灵帝虽然昏庸,但确是东汉最后一位实权在握的天子。
只可惜,东汉帝国积重难返、病入膏肓。
这位极具文学天赋的少年天子刘宏,是不甘于成为末世之君。
他采取了诸多措施挽救王朝,推行一系列政治改革,整顿吏治,新辟取士途径。
但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而其重用宦官、远离贤臣、卖官鬻爵等行为,加速了东汉的灭亡。
黄巾军平定后,汉灵帝以为大局已定,继续他的醉生梦死生涯,昏招频频,彻底断送东汉帝国命运。
一是大修西园。
修西园要银子啊,当时因为国内外连年打仗,造就入不敷出。
于是那些宦官们就想到主意:聚敛天下钱,名曰“修宫钱”。
中常侍张让、赵忠劝说灵帝,对全国的耕地加收田税,每亩十钱,用以修建宫殿,铸造铜人。
乐安郡太守陆康上书劝诫,差点被处死。
灵帝又下诏让各州、郡向朝廷进献木材及纹理美观的石料,分批送往京城洛阳,用以建造宫殿。
宦官们在验收时,百般挑剔,对认为不合格的,强迫州、郡官贱卖,价格仅为原价的十分之一,再倒手卖给朝廷,以挣中间差价。
各州、郡不能完成定额,于是重新购买木材。
宦官们仍是百般挑剔,不肯立即接收,致使运来的木材都堆积在一起朽坏了,宫殿则连年未能修成。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各地的刺史、太守于是私自增加百姓赋税,从中贪污,人民怨叹哀鸣。
灵帝又命令西园的皇家卫士,分别到各州、郡去督办。
这些人拿着“尚方宝剑”,恐吓惊拢州郡官府,收受大量贿赂。
二是卖官鬻爵。
当时卖官鬻爵已成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刺史、二千石官员以及茂才、孝廉在升迁和赴任时,都要交纳“助军”和“修宫”钱。
段颖、张温等人,虽然立有军功或是很有声望,但也都是先进献钱物,然后才能登上三公之位。
崔烈通过灵帝的乳母,进献五百万钱,因此当上司徒。
到崔烈正式任命那天,灵帝亲自出席,百官都来参加。
事后,灵帝对左右的亲信说:“真后悔没有稍吝惜一些,否则可以要到一千万。”
乳母程夫人在旁边接着说:“崔烈是冀州的名士,怎么肯用钱来买官!多亏了我,他才肯出这么多,您反而不满意吗!”
大郡的太守,通常要交二三千万钱,其余的依官职等级不同而有差别。
凡是新委任的官员,都要先去西园议定应交纳的钱数,然后方能赴任。
有些清廉之士,请求辞职不去的,也都被逼迫上任、交钱。
当时,河内人司马直,刚刚被任命为钜鹿太守,因他平素有清谦之称,故将他应交的数额减少三百万。
司马直接到诏书后,怅然长叹,说:“身为百姓的父母官,却要剥削百姓去迎合当前这种弊政,我于心不忍。”
遂借口有病而辞职,但是未获批准。
在赴任途中,他走到孟津,上书极为详细直率地陈述了当时的各种弊政,然后服毒自杀。
皇帝大兴土木,那些宦官就有过之而无不及,纷纷效仿。
皇甫嵩征讨张角时,途经邺城,看到中常侍赵忠建造的住宅超过法定的规格,就上奏朝廷建议将赵忠的宅第予以没收。
三是重用宦官。
汉灵帝常说:“张常侍是我公,赵常侍是我母。”
黄巾起义时,张让等人却与张角勾结往来。
后来中常侍封谞、徐奉与黄巾勾结的事败露被杀。
汉灵帝因此发怒责问张让等人说:“你们常说党人图谋不轨,下令禁锢,有的还被杀掉,现在党人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你们反与张角私通,这可杀不可杀?”
张让等都叩头说:“这是前中常侍王甫、侯览干的。”
汉灵帝就没有追究了。
更搞笑的是,朝廷以“讨伐张角之功”,封张让等十二人为列侯。
中常侍张让曾私下向皇甫嵩索取五千万钱贿赂,被皇甫嵩久战不胜,没有战功,浪费了大批军用物资。
于是,灵帝便将皇甫嵩召回洛阳,收回他左车骑将军的印信绶带,并把他的封邑削减六千户。
谏议大夫刘陶、前司徒陈耽为人忠正,宦官怨之,诬陷死狱中。
宦官专政,为所欲为,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四是废史立牧
太常江夏人刘焉看到汉朝王室多难,地方黄巾军余党狼烟四起,于是建议恢复州牧。
朝廷就采纳刘焉建议,选用列卿、尚书为州牧,各自以本来的官秩出任。
任命太常刘焉为益州牧、太仆黄琬为豫州牧、宗正刘虞为幽州牧。
各州长官权力的增重由此开始,在地方上凌驾于刺史、太守之上,独揽大权,不受朝廷控制,最终形成割据势力。
“废史立牧”事件,打开东汉一百多年的地方割据的“封印”。
五是王芬废帝
当时,已故太傅陈蕃的儿子陈逸、术士襄楷、冀州刺史王芬打算废掉汉灵帝。
他们谎称黑山地区黄巾军起义,召集上万的部队。
计划利用灵帝想到北方来巡视他在河间的旧居的时机,用武力来劫持灵帝,杀死那些常侍、黄门,然后废黜灵帝,另立合肥侯为皇帝。
后来汉灵帝因为气候异变就没有到北方,命令王芬解散已集结的士兵。王芬自杀。
六是西园八校尉
灵帝自黄巾军起事以后,开始留心军事。
为了掌握军队,开始设置西园八校尉。
任命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
虎贲中郎将袁绍为中军校尉,
屯骑校尉鲍鸿为下军校尉,
议郎曹操为典军校尉,
赵融为助军左校尉,
冯芳为助军右校尉,
谏议大夫夏牟为左校尉,
淳于琼为右校尉,

都由蹇硕统一指挥。
没想到后来袁绍和曹操会成为两大枭雄。
蹇硕身体壮健,又通晓军事,很受灵帝信任,连大将军何进也要听从他的指挥。
西园八校尉成军后,加之术士预测京城洛阳有兵灾,汉灵帝举行阅兵仪式。
灵帝亲自出来阅兵,站在大华盖之下,大将军何进站大小伞盖之下。
灵帝亲自披戴甲胄,骑上有护甲的战马,自称“无上将军”,绕军阵巡视三圈后返回,将武器授予何进。
灵帝问讨虏校尉盖勋说:“我这样检阅大军,你觉得怎样?”
盖勋回答:“我听说从前圣明的君王显示恩德,不炫耀武力。如今,贼寇都在远地,陛下却在京城阅兵,不足以显示消灭敌人的决心,只表现为黩武罢了。”
灵帝说:“你的看法很对,可惜我见到你太晚,群臣当初没有讲过这样的话。”
盖勋对袁绍说:“皇帝很聪明,只是被他左右的人蒙蔽住了。”
他与袁绍密谋一起诛杀宦官。
蹇硕感到恐惧,将他调离京城,派到长安去担任京兆尹。
七是祸在萧墙
外戚和宦官的矛盾已不可调和,双方战争一触即发。
蹇硕忌恨大将军何进,与诸常侍共同劝说灵帝派遗何进西征韩遂,灵帝同意了。
何进暗中获悉他们的阴谋后,上奏请求派袁绍到徐州和兖州去调集军队,要等到袁绍回来再进行西征,以便拖延行期。
灵帝病重,弥留之际,将心目中的继承人皇子刘协,托付给他特别信任的宦官、上军校尉蹇硕。
灵帝驾崩后,蹇硕当时在皇宫中,想先杀何进,再立皇子刘协为帝,于是请何进入后宫。
何进刚从外朝进入后宫,蹇硕的司马潘隐,是何进的旧识,向何进迎面走去,并用眼神暗示何进。
何进大惊,先退出,从便道回到军营,然后谎称自己生病了,不能入宫。
蹇硕的计划因此失败,而皇子辩也得以顺利继承帝位。
刘辩尊母亲何皇后为皇太后。
何太后临朝称制,成为东汉帝国最后一任临朝称制的太后。
原本汉灵帝中意的刘协,因为董太后家族势力太小,母亲只是一个美人,被封为渤海王。
封后将军袁隗为太傅,与大将军何进,同录尚书事。
何进既已掌握朝政大权,怨恨蹇硕想谋害自己,暗中计划将他杀死。
袁绍通过何进的亲信门客张津,劝说何进将所有的宦官一网打尽。
何进因袁氏历代都有人作高官,袁绍与堂弟虎贲中郎将袁术又为天下豪杰所拥戴,因此相信并任用他们。
又广泛征聘有智谋的人士何颙、荀攸及河南人郑泰等二十人,任命何为北军中侯,荀攸为黄门侍郎,郑泰为尚书,把他们都作为自己的心腹。
蹇硕心里疑虑不安,写信给中常侍越忠、宋典等人说:“大将军何进兄弟控制朝政,独断专行,如今与天下的党人策划要诛杀先帝左右的亲信,消灭我们。只是因为我统率禁军,所以暂且迟疑。现在应该一起动手,关闭宫门,赶快将何进逮捕处死。”
中常侍郭胜与何进是同郡之人,何太后及何进能有贵宠的地位,他帮了很大的忙,因此他亲近信赖何氏。
郭胜与赵忠等人商议后,拒绝蹇硕的提议,而把蹇硕的信送给何进看。
何进令黄门令逮捕蹇硕,将他处死,于是把禁军全部置于自己指挥之下。
何进掌握大权,刘辩登基,汉灵帝母亲董太后很生气。
于是让她的侄子票骑将军董重与何进互争权力,宦官们依靠董重做为党援。
董太后每次想要干预国家政事,何太后都加以阻止。董太后感到愤恨,骂道:“你现在气焰嚣张,是依仗你的哥哥何进!我如命令票骑将军董重砍下何进的人头,只是举手之劳!”
何太后听到后,告诉给何进。
此时,东汉第一人何进,与三公共同上奏:“董太后派前中常侍夏恽等与州、郡官府相互勾结,搜刮财物,都存在她所住永乐宫。按照过去的贯例,藩国的王后不能留住在京城,请把她迁回本国。”
何太后批准了这一奏章。
何进举兵包围了票骑将军府,董重自杀。
董太后又忧又怕,突然死去。从此以后,何进一家失去民心。
八是宫廷政变
何进学乖了,警惕会发生蹇硕那样的阴谋,自称有病,不入宫去陪丧,也不送灵帝的棺椁到墓地。
在袁绍兄弟的劝诫下,他向太后建议,请求全部撤换中常侍及以下的宦官,委派三署郎官代替他们的职务。
何太后的母亲舞阳君和弟弟何苗多次接受宦官们的贿赂,知道何进要消灭宦官,屡次向何太后进言阻止。何太后就没有答应。
袁绍又为何进出谋划策,劝他多召各地的猛将和英雄豪杰,让他们都率军向京城洛阳进发,以此来威胁何太后。
何进不顾大才子陈琳、典军校尉曹操、大儒宗卢植劝阻,同意了这一计划。
各地军阀大兵压境,何太后大为恐惧,把中常侍、小黄门等宦官都罢免回家,只留下一些何进所亲信的人守在宫中。
诸常侍、小黄门都去向何进请罪,表示一切听从他的处置。
何进对他们说:“天下动荡不定,只是由于厌恨你们。如今董卓马上就要来了,你们为什么还不早日各自回到自己的封国去!”
袁绍劝何进乘此机会一网打尽,以至再三申明理由,但何进不许。
袁绍又用公文通知各州、郡官府,假借何进的名义,要各地逮捕宦官们的亲属。
何进的密谋因时间太长,泄露了不少。
宦官们感到恐惧,想改革局面。
张让的儿媳是何太后的妹妹,张让向她叩头请求说:“我现在犯下罪责,理应全家回到家乡。想到我家几代蒙受皇恩,如今要远离宫殿,心中恋恋不舍。我愿再入宫侍候一次,得以暂时见到太后,趋承颜色,然后退到沟壑,死也没有遗恨了!”
这位儿媳向母亲舞阳君说情,舞阳君又入宫向何太后说情。
于是何太后下诏,让诸常侍全都重新入宫服侍。
何进入长乐宫,奏告何太后,请求杀死全体中常侍。
中常侍张让、段珪商议说:“大将军何进自称有病,不参加先帝的丧礼,不送葬到墓地去,如今突然入宫,这是什么意图?难道窦武事件竟要重演吗?”
派人去窃听何进兄妹的谈话,获知全部谈话内容。
于是率领自己的党羽数十人,手持武器,偷偷从侧门进去,埋伏在殿门下。
等何进出来,就假传太后的旨意召他。
何进入宫,尚方监渠穆拔出剑来,在喜德殿前杀死何进。
张让、段等写下诏书,任命前太尉樊陵为司隶校尉,少府许相为河南尹。
尚书看到诏书,觉得可疑,说:“请大将军何进出来共同商议。”
中黄门将何进的人头扔给尚书,说:“何进谋反,已被处死了!”
何进部下的军官吴匡、张璋在皇宫外,听到何进被杀害,打算率军入宫,但宫门已关闭。
虎贲中郎将袁术与吴匡等共同进攻皇宫,用刀劈砍宫门,中黄门等则手持武器,防住宫门。
适逢黄昏,袁术于是纵火烧南宫的青琐门,想以此威胁宫中交出张让等人。
张让等人到后宫禀告何太后,说:“大将军何进的部下谋反,纵火烧宫,并进攻尚书门。”
他们裹胁着何太后、少帝、陈留王刘协,劫持宫内的其他官员从天桥阁道逃向北宫。
尚书卢植手持长戈站在阁道的窗下,仰头斥责段珪,段珪惊恐害怕,于是放开何太后,何太后从窗口跳下,得以幸免。
袁绍与他叔父袁隗假传圣旨,召来樊陵、许相,把他们处斩。
袁绍与何苗等率兵驻扎在朱誉门下,捉住赵忠等人处斩。
吴匡等人一向就怨恨何苗不与何进同心,而且怀疑他与宦官有勾结,于是号令军中说:“杀死大将军的人就是车骑将军何苗,将士们能为大将军报仇吗?
何进部下都流着泪说:“愿拼死为大将军报仇!”
于是吴匡就率兵与董卓的弟弟董旻一起攻杀何苗,把他的尸体扔在宫苑里。
于是袁绍关上北宫门,派兵捉拿宦官。
不论老少,一律杀死,共二千余人毙命,有人因为未长胡须而被误杀。
正是袁绍的这个馊主意,结果把日落黄昏的东汉帝国,彻底带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因为,历史臭名昭著的窃国大盗、乱世枭雄董卓来了。
李世民:赵高之殒二世,董卓之鸩弘农,人神所疾,异代同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