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 期

新茶饮行业的马太效应正在显现。

2025年开年至今,已有4家头部新茶饮企业成功IPO,随着新茶饮品牌的上市业绩加速分化,行业进入存量竞争阶段。为在一片红海的市场中突围,拼茶基底的竞争日渐焦灼。

立足行业创新前沿,传统茶也加速迎合新茶饮的这股浪潮,如第七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首设“新茶食·新茶饮”主题展区;中茶联袂霸王茶姬等。随着消费者对健康、天然饮品的需求攀升,原叶茶市场呈现蓬勃的发展态势,这无疑是传统茶产业寻求突破的关键推动力。

为明晰传统茶在新茶饮的驱动下所呈现的现状,“说茶”特邀: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深加工与多元化利用团队”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杭州西湖茶食茶饮研究院院长 尹军峰

茶话弄品牌公关总监 翁俊杰

咖门创始人 路文兵

围绕新茶饮与传统茶之间的关系做进一步探讨。

问题一:

近几年,新茶饮行业的健康化趋势日益扩大,今年开年,从喜茶推“无抗奶”到霸王茶姬降咖啡因,新茶饮这场健康革命再度升级,将对原叶茶提出哪些新需求?

茶的饮用历史悠久,在中国人眼中茶就是一种健康的饮品。茶中富含延缓衰老、调节免疫、降糖降脂等方面的生物活性物质,但不同种类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如绿茶具有更好的抗衰老功效,黄大茶、红茶、黑茶等具有较好的调节血糖、血脂的效果,而白茶具有更好的消炎降火的作用,应根据实际人群和场景需求精准选择。

新茶饮产业经过近10年的快速发展已经进入了高质化、健康化发展新阶段,对原料茶健康性和安全性都提出了更多的需求。未来新茶饮的产品设计创新将趋向于根据不同消费者对新茶饮的差异化健康需求而选择和应用不同功能的原料茶。如低(高)咖啡因茶、高儿茶素(茶黄素)茶、高茶氨酸茶等特色原料以及具有降糖降脂的原料茶将会在新茶饮上被大量使用,引领整个行业向更加健康、个性化的方向迈进。

在新茶饮行业的健康化趋势下,原叶茶的标准化(规范化)正得到越来越多新茶饮品牌的关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定、获得产地保护证明等权威认定的原叶茶;经国家有关部门或权威组织审定,按感官品质或其他标准将原叶茶进行分级;通过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将原叶茶的采集、制作、包装、运输等各环节纳入到追溯流程中,实现原叶茶“端到端”可溯源。

以龙井茶为例,自2008年“龙井茶 Longjing Tea”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核准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以来,经历感官分级标准制定、国家标准实物样品研制,直至2024年以国家标准形式发布《龙井茶感官分级标准样品》,为新茶饮品牌获得高标准原叶茶提供充分保障。3月20日,茶话弄上新升级版“三月天”,就是使用产自核心产区、拥有“龙井茶”商标和国家权威标准认证的龙井茶,让消费者都能够喝到优质、放心的好龙井。

毫无疑问,健康升级是新茶饮行业近两年最大的确定性趋势。

茶,始终是新茶饮产品的“灵魂”。新茶饮上下游近些年围绕茶基底升级,已经做了很多努力,比如强化“原叶茶”的理念、引入名优茶等等。

新茶饮健康革命再度升级,对原叶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一,真正做到品质可追溯、健康有标准其二,健康必须“可感知”。当下的消费者非常注重健康知情权。一些头部茶饮品牌的产品,已经高度透明化,甚至做到了公开配方、热量、营养价值等。这就要求新茶饮产品体系中的原叶茶,要做到向上可追溯,也要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健康标准”,同时让健康表达更加可视化,让消费者更容易界定和感知

问题二:

从消费群体来看,今年,茶叶消费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淘宝天猫平台上,90后成为春茶消费主力,贡献超4成销量。而新茶饮的主流消费人群恰好为年轻消费者,这对原叶茶的发展有哪些推动作用?

中国5000年茶叶利用史逐步形成了基于“杯泡热饮”的原叶茶消费方式及其多样化产品结构,近10年来以年轻消费推动形成的茶饮料、新茶饮等新赛道创新了茶叶消费呈现形式,满足了多场景消费需求,在量、质量、结构上推动了传统原叶茶的发展。一方面,年轻群体的购买力较强,通过新茶饮和茶饮料消费了30-40万吨级茶叶产能,推动传统原叶茶发展的发展;另一方面,改变了原叶茶的产销形势。早期新茶饮主要围绕口感优化、设计美感和便捷性创新来满足年轻客群需求,以茉莉花茶为主的花茶产品以及鸭屎香、白叶奇兰、金牡丹等特种乌龙茶产品得到快速发展,龙井茶、恩施玉露等一些传统特色名优茶也逐渐开始成为茶饮用原料茶。

近年来年轻消费者更关注茶叶的健康功效和茶饮品的糖分、热量摄入状况,特种功能茶将会更多被选用,在配料上将会引入药食同源花、果、草等植物成分,在甜味解决方案上积极探索零卡糖等新型代糖材料。这些健康化创新要素正逐步渗透至产品研发、供应链管理等全链条环节,折射出新一代消费者“质””量”并重的消费理念。

当下都市快节奏生活下,年轻消费者也培养出快消费的习惯,难以兼容传统原叶茶讲求的精细泡制、闲饮慢品。新茶饮通过标准化管理和科技化赋能,将制作环节转移至门店“现制”的情况下,依然需要保证最大程度上还原茶饮出品的风味和体验,满足现代消费者的口味偏好,让茶饮获得更广泛的市场接受度。

例如茶话弄的“茯生半日闲”,使用陕西特色的“茯砖茶”为底,加入老盐糖调制独特甜咸口味,是业内首款甜咸滋味茯茶奶茶。去年全年,茶话弄采购茯茶近50吨,通过新茶饮业态,为推动陕西茯茶走向全国市场作出贡献。

可以说新茶饮是原叶茶与大众消费者之间的桥梁,让更多年轻人也能通过一杯平价、优质的茶饮,走上爱茶、懂茶的道路。

新茶饮的主流消费人群是年轻人,而这届年轻人,一方面“朋克养生”,关注健康,一方面有足够的民族自信,热爱传统文化。这就倒逼新茶饮企业必须挖掘原叶茶天然、健康的价值,而且要越来越多地和茶文化、茶产地做结合,讲好中国茶的故事。

比如4月9日喜茶上架一款名为“英红·芝士糯糯”的产品,浓郁醇厚,大受好评。这款产品以英德红茶为茶底。英德是著名的“红茶之乡”,而英德红茶作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1963年被英国选为“皇室用茶”,是代表中国走向世界的“外交红茶”。

喜茶在新品研发、推广的过程中,不仅找到一款风味有记忆点的茶底,更完整地讲述这款茶背后的文化故事。顾客拿到手中的也不止是一杯奶茶,更是一段茶文化的传承。

一杯“有故事”的产品,更容易“圈粉”当代消费者。这或许就是新茶饮和原叶茶在双向奔赴中的一次“彼此成就”——新茶饮从传统茶中找到更好的产品、更好的文化,把它们带给年轻人。

问题三:

众多新茶饮品牌参与茶叶上游供应链建设,或是自建茶园,或与产区深度绑定。这对原叶茶的传统格局、品质标准、消费模式将产生哪些影响?

原料茶供应情况一览:谁将主宰新茶饮的隐形战场?

过去,茶叶主要为传统的茶叶生产,这属于农副产品加工领域。而新茶饮往往采用规模化、工业化的生产模式。由此可见,传统茶业与新式茶饮这两个行业其实并不完全对等,传统茶叶生产注重特色与个性,面向的是相对小众的市场;而新式茶饮大多是工业化产品,更强调规模与标准。

需求点的不同,使得新式茶饮企业和传统茶叶加工业能够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以农夫山泉、霸王茶姬等品牌为例,其发展让上游的茶叶加工厂和茶叶基地发生变化,生产模式也随之改变。

以往,传统茶是按一杯一杯冲泡的方式来生产和销售的。但当需要大规模生产且要求产品高度一致时,上游的生产模式就必须做出改变,走向规模化,实现大量生产,以匹配市场需求。近年来,下游的新式茶饮和工业茶饮已经在深刻改变着传统茶叶的生产。这种改变不仅体现在生产标准上,还涉及生产模式的全方位变革,或将打破过去作坊式的茶叶生产模式,构建起庞大的工业化生产体系,形成稳定的原料供应基地。

新茶饮品牌深度进入C端大众消费市场,通过门店销售、社交媒体平台获取消费者反馈,对于当下消费趋势和偏好有更加清晰的感知。在此基础上,新茶饮品牌深入上游供应链建设,能够进一步打通用户需求与上游产品品质之间的通道,在原叶茶标准化、产品风味改良、销售模式革新等方面,有望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

问题四:

面对日益加剧的产品同质化问题,新式茶如何创新茶基底,突破同质化竞争?

茶饮料和新茶饮为代表的茶饮创新正在迅速推动我国传统茶叶实现时尚化和工业化,深刻影响着产业格局、品质标准和消费模式,正在促进我国茶叶从原叶茶冲泡消费走向原料茶多场景应用发展。

传统茶叶属于农副特色产业,而茶饮料和新茶饮属于规模化、工业化行业,属于二个不同的赛道,对茶叶品质标准要求差异巨大。传统茶叶生产注重特色与个性,面向的是相对小众的市场,而新式茶饮大多是工业化产品,对原料茶更强调规模与标准,更注重品质的统一性和稳定性。这种产业属性差异直接影响原叶茶品质标准和消费模式的变革,倒逼饮品用原料茶生产模式改变,打破过去作坊式茶叶生产模式,构建茶饮茶食用原料茶工业化加工技术体系,形成专用原料供应链基地

目前,各大品牌对于茶底的选择和供应链储备,已经进入到较为均衡的态势。新茶饮未来的创新方向或将在于发掘茶基底的风味潜力,探索更加多元化的风味组合。

以茶话弄为例,目前茶话弄使用的茶底既有龙井、铁观音、大红袍、锡兰红等经典茶基底,也有黄茶、茯茶等相对小众的茶底,以及茶汤与桂花米酿、肉桂等极具特色的风味组合,收获众多消费者的偏爱。

问题五:

新式茶饮从诞生伊始,就与传统茶饮相生相融。在您看来,现阶段新茶饮和原叶茶如何在“双向奔赴”中“彼此成就”?

新茶饮的兴起,彻底颠覆人们对传统茶的固有认知。过去,传统茶往往以单一、固定的方式被品饮,如今,茶可以与各式各样的食材搭配,创造出多样饮用方式。

传统茶与新茶饮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一方面,许多新茶饮品牌选用西湖龙井、铁观音等传统名茶或特色茶作为原料,推出特色茶饮产品。另一方面,传统茶也在新茶饮的带动下,不断探索新发展路径。以农夫山泉为例,其推出的“龙井新茶”限定产品,仅在短期时间销售,体现传统茶企在新茶饮浪潮中的积极尝试。

像金骏眉、黄大茶等小众茶,也被应用于新茶饮创新。这种趋势对茶行业的未来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让茶能触达更多不同年龄段和消费偏好的人群。

新茶饮作为原叶茶在当下消费市场中不可或缺的终端销售触点,能够为原叶茶打开更加广阔的销售市场。作为现制茶饮的直接出品方,新茶饮品牌需要在研发端最大限度发掘茶底的风味潜力、探索更优风味组合,从而推动优质的原叶茶能够得到更好的市场表现,从而受到年轻消费者的认知和认可。

原叶茶是新茶饮产品的底座,新茶饮品牌也需要更加稳定、标准化的原叶茶产品,以确保出品规范统一。同时,餐饮行业整体健康风尚的持续兴起,也要求原叶茶在上游环节做到更加严格的品质把控。

聚焦各自专业领域,专家们也分享传统茶如何借力新茶饮实现发展的建议:

“三茶”统筹发展理念导向下的价值跃升

在“三茶”统筹发展理念指引下,需以系统性思维构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新茶饮领域正成为产业创新的关键突破口。

从文化维度看,茶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可以打造更具有东方美学特质的茶饮品牌。这种文化赋能不仅能提升产品附加值,更是构建文化认同的重要路径。

科技赋能则是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当前新茶饮领域在健康化、功能化方向仍有创新空间,需要通过生物科技提升茶叶萃取效率,运用食品科技开发低糖低脂配方,借助智能设备实现个性化定制,让茶饮既保持传统风味又符合现代健康理念。

传统茶若想借助新茶饮实现价值提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传统茶企可以加强与新茶饮品牌的合作,共同研发创新产品。其次,借鉴新茶饮的营销模式,利用社交媒体等开展推广活动,提高传统茶的影响力,吸引更多年轻消费者关注传统茶。此外,传统茶企还可以借助新茶饮的消费场景,拓展传统茶的应用领域,如在餐饮、美容等行业开发以茶为原料的产品,进一步提升传统茶的市场竞争力。

全品类产品体系升级

当下消费者对新茶饮的需求偏好,从过去“好喝”向如今“健康”+“颜值”+“情绪价值”的综合立体需求转变。在原叶茶品类选择方面,应季、具有产地认证、非遗制茶技艺加持的原叶茶更受年轻消费者的欢迎。

2024年,茶话弄采购各品类原叶茶总量近千吨,采购量持续上涨。在寻访知名产地、联络优质茶厂,持续迭代升级茶底品质的基础上,茶话弄于2025年全面推动茶饮全品类研发和上市进程,在以往轻乳茶为主的产品体系中,加入更多水果风味和纯茶品类,以满足消费者更加多元化需求。茶话弄的全品类产品体系升级,既是响应年轻消费者当下的消费偏好,也是发掘原叶茶风味潜力、探索产品创新形态的主动尝试。

此外,在作为茶基底的原叶茶方面,咖啡因含量、茶多酚含量以及农残指标等数值监测是消费者关注的重点。目前主流新茶饮品牌均会通过与第三方检测机构合作,定期送检产品并发布报告,有机茶、生态茶园也更受消费市场青睐。

新茶饮茶底细分化

咖门每年都会持续监测50多个现制饮品品牌、2000余款新品的上新动作。在近3年的行业推新中,发现,新茶饮所使用的茶底,正在向产地/品种不断细分。

例如,过往很多产品的茶底叫“茉莉绿茶”,近一两年配料表中出现了大量的“五窨茉莉”“七窨茉莉”“毛尖茉莉”“白毫茉莉”;恩施玉露、安溪铁观音等带有明显产地标签的传统名茶,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

这正是品牌打破同质化的一种方式。一方面茶饮品牌深耕上游,不断在茶的工艺、品种、产地等方面做出价值感;另一方面,经过几年的市场教育,新茶饮的消费者越来越懂茶,越来越在意“茶”本身的价值。

纵观专家的解答内容,健康化、标准化、多元化等新茶饮市场趋势逐步成为消费主流。近几年,原叶轻乳茶、纯茶等席卷新茶饮行业,无糖茶也在市场上崭露头角。这意味着,传统茶将持续占领新茶饮行业需求高地。一片红海的新茶饮江湖,在内卷革命中开始追求茶叶品质、香气、小众品种茶等力求凭借差异化杀出重围。

回归茶本位成为除扩张市场版图、价格战外的另一种突围可能,原叶茶的供应需求量也将逐步扩大,并催生出产业链的深度变革,中国茶产业也将由此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显而易见,新茶饮行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茶叶或成最后赢家。

责编  / 姚艺玲

编委 / 王妙容

尹军峰:新茶饮原料日益高质化,供应端如何把握市场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