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2055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医生说我这毛病是’淤血’,可到底什么是淤血?怎么来的?该怎么治?”“是不是一上年纪,血液就不通畅了?”“我听说活血化瘀的药吃多了会伤身体,是真的吗?”

很多人到了一定年纪,或者遇到慢性疼痛、月经不调、皮肤发暗等问题时,常常会听医生说是“淤血”在作怪。但这个“淤血”,到底是什么?是血液真的堵住了吗?还是老百姓理解上的“血瘀”?今天我们就用一篇文章,把这个古老又复杂的问题,用科学又通俗的方式讲透。

一、淤血是什么?不是“血块”,而是“血行不畅”

在中医理论中,“淤血”并不是单纯的血块,也不是外伤流血后留下的瘀斑,而是指血液运行不畅、局部滞留、气血不调所造成的一种病理状态。

它可能表现在身体的某个局部,比如女性的子宫、老年人的关节、甚至是头部、心脏,也可能是全身性的循环障碍。现代医学则从微循环障碍、血液黏稠度升高、血管收缩功能异常等角度来理解和解释“淤血”。换句话说:“淤血”不是看得见的东西,而是功能上的问题。

二、淤血怎么来的?四类人最容易“中招”

不是所有人的血都容易“淤”,但有些人天生或后天更容易形成淤血体质。

  1. 久坐不动的人。长时间坐办公室、开车、缺乏运动,血液流动变慢,容易形成局部瘀堵。下肢静脉曲张、痔疮就是典型表现。
  2. 气虚体质、年纪偏大的人。中医讲“气行则血行”,气不足,推动血液的“动力”就减弱。尤其是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血液黏稠,常常出现慢性疼痛、皮肤发黑等血瘀表现。
  3. 情绪不畅、压力大的人。情绪抑郁、长期焦虑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肝气郁结,血行不畅,久则成瘀。女性尤为常见,表现为月经不调、乳房胀痛等。
  4. 有慢性疾病的人。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患者,血液系统和微循环本身就存在障碍。“淤血”成为这些病的“土壤”,更容易导致中风、心梗等严重后果。

一句话总结:淤血不是某一时刻形成的,而是长期“积”出来的。

三、淤血的表现有哪些?别等到身体“喊疼”才警觉

淤血的表现多种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疼、硬、暗

疼得固定、刺痛、夜间加重:比如老寒腿、心绞痛、痛经,常常是血瘀作祟。

局部硬块或结节:如子宫肌瘤、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有研究指出,这类病灶的形成和局部微循环障碍密切相关。

肤色暗沉、唇色发紫、眼圈黑:血淤导致供血不足,皮肤表现最直接。尤其是舌头呈紫暗、舌下静脉怒张,是中医判断“血瘀体质”的常见依据。

这些信号,一旦出现,就要引起重视,别再等“动不了”才去医院。

四、化瘀真的有效吗?中西医联手,疗效更好

很多人担心化瘀药吃多了会伤身体,尤其是女性朋友使用活血化瘀中药调经时,常有顾虑。其实,只要对症、合理使用,化瘀是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式。

中医角度:“活血”不是“破血”,调的是整体。中医讲究辨证论治,不是所有淤血都靠“攻”。比如:

淤血从何来?为何会淤血?又该如何化瘀?老中医一次给你讲明白!

血瘀夹寒:用温经散寒类,如桂枝茯苓丸;

血瘀夹热:用清热凉血类,如丹参酮;

气滞血瘀:则用疏肝理气活血类,如血府逐瘀汤。

现代研究证实,丹参、川芎、红花等中药确实具有改善微循环、抗血栓形成的作用。

西医角度:从“血流动力学”入手。现代医学通过调脂、抗凝、扩血管等手段实现“化瘀”:

阿司匹林:防止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栓风险,是冠心病患者的常用药;

他汀类药物:改善血脂,延缓动脉硬化;

丹参注射液等中成药制剂:多项临床研究表明,其在改善心脑血管微循环方面具有辅助疗效。

中西医结合,往往能取得1+1>2的效果,尤其适用于慢性疾病患者。

五、如何在生活中“化瘀”?三招让血流起来

不靠吃药,也能化瘀?当然可以!关键在于“动、暖、心”。

  1. 勤动不懒,哪怕是原地抬腿。每天30分钟快走、打太极、游泳等有氧运动,能有效促进血液循环。久坐工作者每小时站起来活动5分钟,也能预防静脉瘀堵。
  2. 饮食温养,别再贪凉。中医认为寒凝血瘀,尤其女性和老年人,切忌生冷饮食。可以适当喝些红枣姜茶、玫瑰花茶,帮助暖宫、疏肝、活血。
  3. 情绪顺畅,气血才通。常年压抑、愤怒,对身体的伤害远超你的想象。保持乐观、适当宣泄情绪,比如写日记、倾诉,是“化瘀”的心理良方。

六、一定要看医生,别自己乱“化瘀”

虽然“活血化瘀”是常见治疗手段,但不是人人都适合使用活血药,更不能长期自己瞎吃药。

孕妇忌用活血药,容易导致流产;

刚做完手术的人,不宜立即活血,以免影响止血;

有出血倾向或凝血功能异常的人,使用活血药可能加重病情。

最重要的是,判断是否“血瘀”,需要医生望闻问切,不是网上查几个症状就能下结论。

结语:让血流起来,身体才有活力

“淤血”不是中医的专利,也不是虚无缥缈的“玄学”。它是中医学几千年来对人体血液运行障碍的精确观察,也是现代医学对微循环障碍、慢性疾病病程的真实描述。

别再等到疼得受不了,才想起“调血”。从现在开始,动起来、暖起来、放松起来,让血流顺畅,才是对抗老化、慢病的根本之道。

参考文献:
[1] 张建林, 陈志强. 血瘀体质与慢性病相关性研究进展[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23, 30(4):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