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 毽 子

/


踢毽子历史悠久,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和隋唐,古称抛足戏具。现代人们踢毽子五花八门,技术达到了顶峰,尤其是作为体育比赛项目动作,一般人是无法企及的。

我所说的踢毽子,既不是古代,也不是现代,而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地域在坝上的农村。

那个时候,生活极其贫困。小孩子虽然没有玩具可玩,但都会自己制作玩具,其中毽子算是难度最大的。

那时,档次最高的毽子当属鸡毛毽,制作这种毽子需要三个铜钱,还需要公鸡脖子上的软长毛。制作时将鸡毛塞入铜钱的方孔里,并让毛尖均匀地朝外,用菜刀加工一截木楔子,在鸡毛的另一侧将楔子入铜钱孔内,当然楔子的形状要与方孔吻合。当确信木楔把鸡毛固定牢后,用火钳将露出外面的木楔头连同鸡毛露出的头一起烫平。

鸡毛毽虽然方向感最好,但寿命短是一个致命的缺点,踢不了多长时间鸡毛就被磨损得七零八落,再踢的走向无法把控。那个年月,尽管家家养鸡,但从来不舍得吃鸡,都把活鸡换了零钱。再说一只公鸡只有少量的毛可以做毽子的原材料,更何况铜钱也是稀缺的东西。

我小时候只见过一次鸡毛毽子,那是比我大几岁的孩子的独享物,我只有看的份,踢它连想都不敢想。不过用羊毛做的毽子就可以共享。

最好的羊毛毽子是用山羊皮做的,选一块毛比较长的皮子,毛不能倾斜,把它剪成比铜板略大一圈的圆,再软皮铜板包着缝住,有搐口一面贴紧山羊皮缝合,用梳子将绒毛梳掉,一个仅次于鸡毛毽的毽子就做成了。

当然,这种羊毛毽不是谁都能做,尤其是铜板,那可是曾经的硬币,很难得到。山羊皮也只能从和毛毛匠有关系的家里找到,还有包裹铜板的那块软皮,没有大人的帮助,也很难得到。

那个年月,家长都忙于生计,很少顾及到家里孩子玩耍的需求,孩子们要想玩得尽兴,做玩具只好自力更生。我家既没有做鸡毛毽子的材料,又没有制作山羊毛毽子的条件,只好去做皮衣的人家,要一块毛稍微长一点的边角料绵羊皮,照着别人的样子做毽子:剪几块铁皮代替铜板,从母亲包裹里找一块结实一点的布条替代软皮。

我自己制作的毽子尽管没有鸡毛毽那样方向感好,也没有山羊毛毽子那样漂亮,但铁皮的重量与铜板相当,踢起来效果很不错。看别人踢毽子那样游刃有余,我心里痒痒的,可轮到我踢却不是那么回事,毽子根本不听我的话。

不过小孩子初学踢毽子有一个好办法,用一根细线拴住毽子,最好将线的一端缝在包裹皮上,用一只手捏住线的另一端,长短调到合适位置。这样做省去了捡毽子的麻烦,可以一心一意地练习踢毽子,尽管毽子的走向不是自己所要的,但总体范围是可控的,兴趣丝毫不减。体育是肌肉的记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踢毽子就有了感觉,也可以参加伙伴们的比赛了。

在我的家乡,踢毽子比赛的动作,分别是:“缭”、“踢”、“叉”、“绷”和“剪子股”。每个动作踢的数量或五个或十个亦或二十个,具体数量由参加人共同商定,参加人的数量至少两人,最多不超过六人,人太多了持续的时间太长,参赛者极有可能被家长叫走,让大伙扫兴。

经过“猜咚猜”(石头剪子布)决定上场顺序后,第一个参赛者首先做的动作是缭,姿势与图中的“盘”差不多,但踢毽子的那只脚不能落地,连续踢够规定的次数才能换下一个动作。如果次数不够或毽子就落地了,等下一轮重新做一次。这个动作考验的是单腿的平衡力和支承力,所踢毽子的高度应该尽量低,单腿跳跃幅度尽量小,以减少体能的消耗。

按照游戏规则完成了缭的动作就接着做下一个动作踢姿势如图中的”。这个动作是基本功因为最轻松平时练习就采纳这个动作

如果毽子不落地的话,就可以做下一个动作叉,姿势类似图中的“盘”,不同的是两脚交替进行。我左右脚不协调,右脚的内侧可以抬平,可左脚怎么抬也抬不平,经常在这个环节坏了(失败了)。

可有的玩伴在叉这个环节特有优势,两只脚的动作一模一样,说着风凉话“两条腿都能得到休闲”就转入绷的环节。高手在这个环节的姿势如图“绷”一样,可对于大多数玩伴来说,不会用脚尖踢,规则很人性化,可以把小腿伸展用裤腿踢。

【郁氏文化】踢 毽 子(文/范俊来)

最后一个动作是剪子股,这个动作难度很大,姿势如下图。

先用踢的方式将毽子高高踢起,人调整身体,毽子从身体侧落下去,快落地一刹那,身子起跳的同时,辫个麻花腿,右脚猛地踢上来,毽子击打高高飞起,方向笔直,速度悠然

我因为左右不协调,只能用右脚将毽子踢高,让其在右侧落下,然后两脚跳起来,右脚向左跨一步,给左脚让度一个击打毽子的空间。这个动作很难看,虽然不标准,但也能被认可。

那个年代,如果穿一双实纳高帮的家做鞋踢毽子,那可是最好的装备了,因为这种高帮鞋不但接触面大,而且富有弹性,穿上这样的鞋参加踢毽比赛,即使当不了第一,也不至于打狼。

不过,我从来没得过第一,经常得第一的玩伴比我大三岁,有时候,他能一口气能完成所有的规定动作,而其他人不是在这个环节坏了,就是在另一个环节上让毽子落地,尤其是在剪子股那个环节,做好几次才能做够数,最后一名(打狼者)就是输在这一环节上。

游戏的高潮阶段叫“拉毛”:由输者给赢者投喂毽子,当位置和角度合适的时候,赢者抬起一脚将毽子踢得又高又远,姿势如图“踹”。踢后一副洋洋得意的样子,对输者一点也没有尊重的意思。可输者如果投喂得不好,赢者是不会踢的,在这种情况下,规则规定必须重新投喂。

在拉毛这个环节中,有一个非常吸引人参与的规定,看热闹的人也可以抢接被踢在空中的毽子,一旦接到手,就可以享受一次赢者的特权,让输者给自己投喂毽子。为此,旁观起哄的人故意推搡输者不让其抢到毽子。

输者一旦在混乱中抢到了空中的毽子,游戏就算结束了,这也是众人千方百计阻挠输者抢到毽子的原因。游戏结束的另一种方式是踢空,所以,输者在投喂毽子的时候需要斗智,做出各种假动作诱导赢者上当。我曾见过赢者一脚也没踢着,就被输者的假动作给欺骗了。当输者的智力和个头都不占优势的时候,赢者也会出于同情,故意把毽子踢到输者的怀里。

–  –

 作者简介



范俊来(15710169010),汉族,内蒙古化德县人。生于1955年,高级工程师,毕业于内蒙古电视大学,曾在《守望故乡》平台上发表三十万字的自传《复盘》。包钢设计院和上海梅山设计院工作,现退休定居上海。

《郁氏文化编审部成员组成

顾问:郁美兰  匪 石

审稿组主管 : 郁志发

         组长 : 范俊来

审稿组成员:郁光涛

                   郁祖槃

审稿组成员:刘高田

编辑组主管 : 郁

审稿组组长 : 张爱梅

         组员:陈玉峰

推广组主管:郁旦斌

         组长:陈玉峰

         组员:郁德忍 郁光涛 丁秀萍 郁秋萍 郁洪军  郁家社 杜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