铰  脸

文/范俊来

铰脸又叫绞面,还有叫开面、开脸的,是过去民间美容的一种方法。古法绞这门手艺自古有之,是闺房手艺,母女代代相传,在没有现代美容技术的时候,这项手艺几乎遍布全国。

小时候,听上一辈人说,闺女出嫁都要绞脸。绞脸是闺女变成女人的一道必不可少的仪式。那时担当绞脸重任的,多半是闺女家的左邻右舍,或沾亲带故、心灵手巧、能说会道的婶子、嫂子,只有这些人才有资格给出嫁的闺女绞脸。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据上一辈人闲谈,过去每年大年初一,不光是少妇们,就连上了年岁的妇女,她们也会扎堆在一起,一边相互铰脸,一边谈天说地,给她们枯燥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同时也让每个人的人生有了一段美好的回忆。

本文所说的铰脸,时间局限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地域在坝上。在我的生活中,只见过一次铰脸。那是姐姐出嫁的前几天,我的一个远方亲戚,我管她叫二嫂,她自告奋勇给我姐姐铰脸。

只见二嫂让母亲找出一根二尺多长的白棉线,她把这根线对折,捏住一头放在裤腿上搓了几下,让缠绕部分占到对折线的三分之一左右,使整条线一头呈现一个活套状,另一头让两股线分开。

二嫂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撑着活套,用左手捏住两股线的其中一根端头,将另一股线的端头用嘴叼住。当右手拇指一开一合的时候,嘴叼的线和左手捏的线一紧一松地配合,让缠绕部分来回运动。

缠绕部分像一个螺旋,当其接触到毛发时,就会把毛发也缠绕在一起。只见二嫂将缠绕部分紧贴在姐姐的脸上,随着双手和嘴娴熟地操作,绞线经过之处的汗毛立刻被连根拔起,因此,与其说是铰,倒不如说是拔。

“汗毛生生地被拔下来会不疼吗?”我这样问二嫂。可二嫂却轻松地说:“这要看你手上的功夫了,一要快,二要用力均匀,掌握好了自然就不疼了。”事后又问姐姐,姐姐平静地说:“哪有不疼的道理,只不过可以忍受罢了。”

后来我也经常用指甲拔自己的胡子,刚开始觉得很疼,后来就习惯了,因为用手摸拔掉胡子的下巴特别光滑,手感特别好。再后来,我的胡子越长越密,这时我看到了一篇科普文章,说是拔胡子会带来很多问题,于是,我就改掉了这个不良习惯。

【郁氏文化】铰  脸(文/范俊来)

姐姐是个汗毛比较重的人,被铰完脸后,可能是毛孔充了血,脸色红里透着白,人也显得格外精神。自古“面子天大”,经过这次铰脸后,姐姐就以新的容颜示人了,整个人显得成熟了很多,这标志着以后不再是一个姑娘,真正地进入了大人们的行列。

关于姑娘绞脸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说隋炀帝滥抢民女,于是有一家人就把出嫁的女儿脸上的汗毛全部绞去,涂脂抹粉假扮城隍娘娘抬到新郎家,以躲避官兵的检查。后来大家跟着学,成了风俗,延续了下来。

我自从亲历了姐姐的铰脸过程后,再也没见过铰脸的场景,就连听也没听说过,我想,这与后来发达的美容业出现有关。技术先进的美容业,让女性不用承受任何痛苦就能达到比铰脸还好的效果,只是需要支付一定的金钱。

如今,随着妇女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不断提高,不同层次的美容店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大街小巷,女性朋友对自己的美容趋之若鹜。如同裹脚习俗一样,铰脸习俗早被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作者简介



范俊来(15710169010),汉族,内蒙古化德县人。生于1955年,高级工程师,毕业于内蒙古电视大学,曾在《守望故乡》平台上发表三十万字的自传《复盘》。包钢设计院和上海梅山设计院工作,现退休定居上海。

《郁氏文化编审部成员组成

顾问:郁美兰  匪 石

审稿组主管 : 郁志发

         组长 : 范俊来

审稿组成员:郁光涛

                   郁祖槃

审稿组成员:刘高田

编辑组主管 : 郁

审稿组组长 : 张爱梅

         组员:陈玉峰

推广组主管:郁旦斌

         组长:陈玉峰

         组员:郁德忍 郁光涛 丁秀萍 郁秋萍 郁洪军  郁家社 杜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