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藏书报记者  果佳音

5月27日,由中贸圣佳拍卖公司策划推出的“寓古崇明——明代版刻特展”在北京中贸圣佳艺术空间开幕。来自北京、上海、浙江等地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展览对明刻本价值、市场现状与发展进行分析和深入探讨。


展览亮点:

孤本秘籍与名家旧藏同台


此次展览遴选67部代表性明代版刻珍品,如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太原崇善寺刻本《成道记》《补陀洛迦山传》《广清凉传》《续清凉传》四种,鸠摩罗什译、明成祖朱棣注、明永乐刻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姚秦),明宣德二年(1427年)刻袖珍本佛说大藏经总目录(周绍良旧藏),宋蔡正孙辑、明弘治十年(1497年)张鼐刻本《精选古今名贤丛话诗林广记》前集十卷、后集十卷,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秦藩刻本《史记》一百三十卷,魏曹植撰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吴郡郭云鹏宝善堂仿宋刻本《曹子建集十卷疑字音释一卷等善本,均为孤本秘籍与名家旧藏,且多数在《中国古籍善本总目》中有所著录。

明代刻本,在古籍收藏与研究领域始终占据着核心地位。作为中国古代典籍发展进程中的关键环节,明代刻本上承宋元雕版印刷之遗韵,下启清代学术考据之先河,既完整保留了前代典籍的珍贵文本,又以独特的时代风貌展现出明代文化的创新特质,明代版刻善本堪称古籍板块中经久不衰的收藏热点与学术研究焦点。

为更广泛地普及明代版刻艺术,引发收藏界对明版善本标准的思考,在学术研究与收藏鉴赏中探索藏品最本质的价值,中贸圣佳拍卖公司在展览开幕当天召开了主题研讨会。


学术定位:

明本具有“承前启后”价值


中贸圣佳拍卖古籍部总经理任国辉表示,从2011年至今近15年,明版古籍在市场中的表现还没有充分凸显其价值,希望以此次展览为契机,深化广大藏家对明版收藏的认识,重新审视明版古籍的独特魅力与价值。

藏书家、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韦力认为,此次展览对于引导更多藏家关注明版本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明正德年间对文物价值的重视,使得明版书的价格逐渐高涨起来,在当代,嘉靖本、白绵纸本在明版书市场上一度火热,价格比现在高出数倍,而后历经两极分化,价格大幅回落。韦力表示,明版书在市场上的表现,并没有达到其应有的水平。

“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明刻本”,古籍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古籍研究所原所长宋平生指出,明代出版规模和品种均呈现出空前面貌,明嘉靖以前出版的书,文献价值和文物价值更高,明永乐年间出版的内府刻本质量最为上乘。而在近些年拍场上,明嘉靖本不如清顺治内府刻本的拍卖成绩好,这是一个很不正常的现象。

明代在出版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古籍鉴定委员会副主任、民间收藏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翁连溪认为明代是中国出版史上的辉煌时期。明中期人口增加、士子读书需求增多,带动了印刷术的繁荣,同时受资本主义萌芽、西方印刷技术冲击等因素影响,出版形式呈现多元面貌。他认为,提到明代刻书,就不得不提少数民族印刷史,在印刷数量、出版质量和国际影响力上均不容忽视,如永乐时期的甘珠尔经刻本。不仅如此,明代的医学、科技、天文历法等实用类书籍也刻录众多,佛经更甚,如洪武南藏、永乐南藏、永乐北藏等,在印刷史、出版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因此还需进一步加强对明版书的宣传推广力度。
    


“寓古崇明”特展在京举办:67部明版珍品汇集,学界呼吁重估明本价值

市场困境:

价值认知存在三大落差


中国古籍保护协会民间收藏工作委员会委员、藏书家李希海从三方面深度解析了明刻本的市场表现。从市场上的版本序列与定位来讲,以《史记》的版本体系为例,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记载的“嘉靖三刻”版本(如晋藩刻本《唐文粹》)被视为市场顶尖藏品。从清殿版回溯至明万历、嘉靖乃至明初版本,收藏难度递增,其中嘉靖白绵纸初印本因存世稀少成为高端藏家的核心目标。2006年至2009年,明版书价格经历爆发式增长,嘉靖本从每册5000元飙升至二三十万元,白绵纸本因存世量少成为价格标杆。这一波动与资本流入、宋版稀缺性导致的替代效应密切相关。从工艺与审美价值上讲,经纸张特性对比可知,嘉靖白棉纸采用构皮纤维,质地莹洁如玉版,初印本纤维结构紧密,后期工艺衰退导致粗糙化;康熙开化纸的巅峰期(康熙中后期)纤维细腻洁白,乾隆后品质下降,现代复原研究显示其檀皮成分与独特抄造工艺。在装帧美学实践中,现存嘉靖本约5%保留原装包背装,完整书签、题字书法体现“古雅美”——王国维强调的“修养决定审美”特性在明代文人题签与版式设计中具象化。此次展览中展示20种原装本可直观呈现500年前书籍原貌。从市场推广策略上讲,版本稀缺性叙事突出“工匠断代”,如白绵纸工艺失传,与“文化溯源”,如王国维“追宋溯明”审美体系的双重价值。李希海认为,各相关机构都可以通过自身的资源,服务于明刻本的价值挖掘和宣传,苏州湾博物馆《园冶》展通过场景化陈列(园林式布景)、版本对比(崇祯原刻与后世翻刻)强化视觉认知,国家图书馆则通过纤维检测报告与开化纸研讨会为明刻本鉴定提供学术支撑。

中国古籍保护协会民间古籍收藏工作委员会委员、藏书家刘洪金认为,目前收藏界对明版书的价值认知存在分层顶级孤本如《永乐大典》、毛抄本已创天价,但仍大量品类亟待挖掘郑振铎先生在抢救嘉业堂藏书时,曾放弃百余部宋元版而选择千余部明版,因其包含众多孤本、稿抄本及重要文献。当前市场对嘉靖白、版画类已充分定价,但明代前期刻本、科技文献、西学东渐典籍、名人稿本等尚有挖掘空间。”他建议藏家动态审视古籍版本价值建议藏家突破唯品相论,关注三类明版文献孤本特殊历史文本刻印虽差但内容稀缺者,通过学术研究重塑其市场定位。

据长期关注明版佛经的藏书家张海军统计,他收藏了明代福建单刻佛经有80多种,宝卷40多种。他还收藏了北京、山西等多地的明代刻经,其中嘉靖崇祯本较多,其中最为珍贵的如北京刻印的“五部六册”,这也是郑振铎比较珍视和收藏过的版本。张海军同时认为,只要市场引导得当,明代佛经还有很大的收藏升值空间。


破局之道:

学者提出“四维策略”


提升明代版刻价值,要从提高普通民众的认知度做起。对此,中国古籍保护协会民间古籍收藏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首都图书馆研究馆员马文大提出几点举措。一是发挥社会活动家和收藏家的引领作用。二是要把明代出版业的发达对后世的影响准确表达出来,“明代在文化上的开拓对后世影响很明显,在学术上的成就不容小觑,尤其重考据,四大名著、《西厢记》的版画大都是明代出现的。我们在推广明代文化的时候,可以把当下的文化热点与之结合起来。”三是依托展览内容策划正式学术性出版物,在图录中明确内府刻、藩府刻、私刻等各类版本的特点,介绍套板、拱花等技术的奥妙,让读者了解明代版刻全貌,体会明代版刻之美。

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藏书家宗旨结合自己的收藏经历与观察,认为需要统筹对明版本进行系统梳理的工作。目前收藏界视宋刻本为高古版本,清刻本已有黄永年、黄裳、杨成凯等学者作过系统梳理,唯有明版本线索较为繁乱,且长期处于价值洼地,如此现状既不利于爱好者入门,也不利于行家进一步深入研究。

中国古籍保护协会民间古籍收藏工作委员会委员、藏书家张玉坤认为,不仅是明刻本,整个古籍收藏界都需要加强专业宣传和市场引导。许多珍本善本若不通过展览、学术解读等方式揭示其价值,很难被多数藏家真正认知。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懂行的藏家做到准确估值,而大多数收藏爱好者,往往还需要依靠拍卖公司对文物的挖掘与宣传”,他举例自己17年前53万元为朋友购得的明版书,两年后以175万再度成交,从侧面证实了精品明版的升值潜力。建议拍卖行加强学术资源运用,帮助藏家建立认知体系最终实现珍本价值的合理回归。

泰和嘉成拍卖公司负责人、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古籍鉴定委员会委员刘禹认为,此次明版书展览意义重大,为市场树立了双重标杆:一是展现明代版刻的工艺美学(纸张、墨色、装帧),二是揭示文献的学术价值(如《五鼠闹东京》虽刻工粗糙但文学史重要)。建议未来展览可增强系统性:一是补充套色印刷等代表性品类,二是设置初印本与后印本对比展,三是借展更多顶级藏品。

刘禹同时建议拍卖行承担市场引导责任“十年前明版价格虚高时出现邋遢本与精品同价的乱象,需通过专业展览重建价值标准。”特别指出当前拍卖图录的估价体系存在问题——无底价不等于无价值,应建立基于文献、文物、市场三维度的科学定价指引,这对新藏家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