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不能在历史长河留下自己的名字,我在这个世界也并非如同一个“不存在之物”,那么我们将何以存在?
于暗夜秉烛漫步,
以心灯照己照人

沙市中学 张轩玮
历史长河奔涌不息,无数个体如微尘般沉浮。面对“何以存在”的永恒叩问,材料启迪我们:纵然平凡如斯,亦非“不存在之物”。答案何在?窃以为,当如暗夜秉烛者,既以心灯照亮自身前路,亦以微光温暖同行之人。
为何这“照己照人”的心灯是存在的真谛? 因为人非孤岛,其价值必在关系中确认与彰显。存在主义先驱萨特言:“他人即地狱”,亦言“他人即救赎”,道破了人无法脱离他者定义自身的宿命。“照己”是确立主体性,避免在喧嚣中迷失;“照人”则是融入共在,在互动中赋予意义。
于暗夜秉烛漫步——人生的价值,始于照亮自我。
马斯洛所言“自我实现”,正是这内在光焰的点燃。古稀之年的“钢琴奶奶”尹松,十指在琴键上翩跹,为自己推开艺术新境之门;“厨师画家”刘涛,在锅碗瓢盆与雪白稿纸间切换,用斑斓色彩勾勒心中的伊甸园;身有顽疾却笔耕不辍的诗人余秀华,以墨色浸润诗行,执着追寻精神的丰盈。他们或许未登峰造极,却在充盈内心、超越庸常中,印证了生命最朴素的尊严——为自己而活,亦可光芒熠熠。
以心灯照己照人——人生的价值,成于照亮他人。
这“自我实现”的升华,在于将心灯的光芒,投射到他人生命的暗角。王振义院士舍弃专利,只为以科研之光驱散病魔阴霾;麻风病康复村中响起的悠扬琴声,是志愿者顾铮数十年坚守,以音乐之灯抚慰被遗忘的心灵; 山区里那清脆的摇鼓声,是邱艳芳十年如一日播撒的美育种子,她以艺术之灯点亮孩子们懵懂的世界——他们未必名震寰宇,但那温暖了具体生命的光亮,便是最真实的价值丰碑。
诚然,世上绝大多数人注定平凡,但这平凡之路,绝非虚无的迷途,亦非价值的荒原。是的,我们纵使不能“直挂云帆济沧海”,亦当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纵使无缘得闻“凤凰鸣矣,于彼高冈”,亦当心向“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身为普通人,正需以这份对生活的积极拥抱与从容热爱,以普通却不卑微的姿态,自豪地行走于天地之间,这本身便是对存在最铿锵的回应。
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萤烛末光,增辉日月。每一盏微弱却执着的心灯,都是这星河中不可或缺的光点;千万颗心灯汇聚,便能驱散最深沉的暗夜,照亮整个世界——历史或许不留姓名,但心灯所照之处,便是我辈存在最温暖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