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提到过,我发现素描和应试有很多相似之处:
1. 都需要日复一日的基本功训练,熟能生巧
2. 同样需要经过标准化的审视
3. 要具备一定的抗压能力
4. 要成才,当中的培养费用是少不了的
5. 过程都是要吃苦的,没有绝对快乐
这篇来分享一下,我眼中的素描有什么不同,也会谈谈为什么多年后我又会想到应试这件事。
Part.1
01 工具的运用
常见的画具有:软硬程度不同的铅笔、橡皮,纸笔(擦笔)。当然,也有新时代工具:电动橡皮,美妆蛋等。

运用工具本质上考验的是你的控制力。最基本的就是我上文提到过的大臂发力画直线。无论是使用铅笔定形,还是使用擦笔或者橡皮,能否做出应有的效果,考量的无非就是对工具的控制力。在控制之前要与之进行良好的磨合。这一点除了向外学习以外,自己还应多思考和尝试,得到个性化的答案:你适合用什么样的工具,怎么发力更舒服有效?比如我之前以为用电动橡皮去提亮的话,会比用传统橡皮效果更好。买到手以后才发现,效果确实很好,但前提是你能控制住它,而不是被震动的橡皮带着满纸乱飞,该提的亮没提,反倒把其他部分擦糊了。
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并落实,这一点对我来说是极大难题,也是“痛”之根源,因为我天生对各种工具的控制能力都很弱(大概率与大脑功能发育不好有一定关系)。写这么多年字了我依然控制不住自己手中的笔,削铅笔不是削不成自己想要的效果就是削得太过直接断掉,还有上面提到的被电动橡皮带着在纸上乱擦,我每次都感到又好笑又略微挫败,因此这么多年来也一直在断断续续地练字,效果是有的(虽然我感觉很小)。在削铅笔时、使用电动橡皮时灵活控制力度,进步也是有的(虽然微乎其微)。希望这一点会给有相似困扰的小伙伴一些安慰和帮助😘。
想要运用好工具也没有捷径,无非就是多练。网上诸多发力训练视频都是换汤不换药,也就是最基本的最朴素的如何握笔如何发力,光学方法不落实去练是不可能有进步的。在此借用一下网红金惠敏和黄嘉杰与网友们分享运镜方法的例子,看起来没什么难的,有的网友说自己也是这么运的镜,为什么拍出来效果很差。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握住手机的手是不动的,动的是胳膊,如果发力点发力方法错了,或者动的力度不够,很难达到想用的效果,要问人家博主为什么拍得那么好,答案是人家已经混迹互联网多年了,很熟练,熟练归熟练,拍完视频也是很累的。
02 主观加工创造
我认为这一点很适合对应试学习模式很排斥的infp做脱敏训练。什么样的脱敏训练?前文也有提到,在素描中加入适当的主观加工,会给画面加分。无论是从素描本身来讲,还是从艺考的角度来讲,这都是好的。在基本功过关的前提下,你可以把你的主观思考和感受带到画面里,而不是机械地抄模范画里的调子,机械地给画面分成黑、白、灰,而是带着属于你自己的真实理解,去分析和体会画面中哪些是物体的固有色,哪些是环境色,光从哪里打过来,完成一幅带有你的理解的、富有生命的作品。那些你应该掌握的内容,前期学起来可能会有些排斥,反复练习的过程也难免乏味,甚至痛苦,但可以换一个角度去想:这些内容一旦学会了就可以为我所用,成为我的拐杖,成为我堆砌城堡的一砖一瓦,带着动力去学,直到可以自由使用它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把它们应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一年前画的精微彩铅)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这个博主讲的,很直白的主观感受的意思。其实大家都懂,就是很难做到。
http:///a/efHNAzc4arwdb
肯定会有自我怀疑的时刻,但任何学习都不是线性的。人生也是,一定是螺旋式上升的,暂时的原地踏步不代表无法继续前进,更不是后退,一定要相信自己
03 对生活的益处
在前两点的基础上来讲,能锻炼到的能力已经是学习素描的好处了,如果能把这些能力迁移到学习生活里就更好了。
此外,既然是艺术创作,也能在精神层面发挥作用,比如当你看到自己把型、透视、明暗关系处理得很好的画呈现在纸上时,心中不免会产生一种极度舒适的感觉,一方面是来源于又画完一幅质量不错的画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你画的较有质感,视觉效果上欣赏美的舒适无声中滋养了心灵。
Part.2
我是应试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非标准考生”。我之前一直觉得自己是很失败的,对我来说,这种“失败”主要不是体现在分数成绩上,而是我的学习能力上——二十几年的应试教育灌输下,而且未来的几十年还有可能面对无数通过应试的方式来获得“敲门砖”的可能,我并没有掌握应试本领。比如,最基本的,在考试前如何规划复习临时抱佛脚,这些看似应该会的,最基础的本领我都无法自如运用,甚至发自内心排斥,自然而然很多机会也被我绕开了。
其实我在高二下学期之前一直很努力,高二下学期开始发现自己实在学不会才逐渐破罐破摔——以前是打起十二分精神听课,下课也要看书或者做题,吃饭时间也要挤一挤用来做题,额外买练习册做,作业要认真完成,后来是状态比较好就听听课,作业随便做做,交不上就挨骂,觉得无所谓——可是此前我的努力也很难发挥效果。
高二时我的班主任午休时把我叫出去,拿着我的作业和我说:“你写的非常工整,可是你的答题过程是不对的,仔细一看全是错的,你不能字写得好但内容全错啊。”全错的过程就是我努力的结果,是我绞尽脑汁分析题干的收获。时而觉得,自己在人生的弯路上越走越远,就算回头也知道根本无法重新来过——但说这样丧气的话也为时尚早,至少在年龄上我还没有那个资质。
回过头来看,我不知道上学那些年我学过的内容还有成绩是什么、意味着什么,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有这样结果,我好像什么都没学会。我唯一清楚知道的就是:在努力的过程中,我一边非常不得劲儿地以非应试的方法学着应试的知识,一边痛苦地通过应试考试。高考成绩下来时,平时根本答不完卷纸的、只能考400来分的我,破天荒地考了595分,身边人都说我超常发挥,但我并没有觉得自己很幸运或者厉害——理论上讲,我认为自己理应是很难考上大学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那部分人中的一员,因为我根本不擅长考试。我花了十几年的时间想把自己捏成适合学习的样子,一直觉得自己不够努力就一直努力,但我的努力好像一直没有结果,我不知道我到底有没有学到东西,哪怕只是能用分数来证明——反而好奇为什么我这种人还能考上大学?
但从实际学习的角度来讲,我觉得这个考试结果是我应得的,当然它不算好,也不算差。我知道自己在哪些地方做过什么程度的努力,只不过这些努力是不被应试学习模式以及这种模式下刻板的老师认可的。高中时我并没有理解很多科目的做题思维,上了大学之后,我发现每天上课、上网、看学校里的事儿,没有一件不是站在高中时无意识积攒下来的思维模式和思考方式去看的。我也时常感叹,如果我不学文科,那我可能一辈子也看不明白这个世界上的人和事。
至于老师们对于“合格”的学生的看法,我清楚地记得,高三时的那个班主任因为我刚开学时考得微微靠前,就在没有通知我的情况下把我任命为数学课代表,直接在家长会前把每科课代表的名字写在了黑板上。我当时看到自己的名字很茫然,因为数学是我最不擅长的学科。她大概也是看中了这一点想要激励我,才给了一点“压力”。天知道我当时数学是有多么瘸腿,而且我由于精神压力过大,高三时已经处于一种时常出现阅读障碍的状态了。
除了上课不得不紧逼自己去看懂书上的字,自习课做作业时速度特别慢,每天只能独立完成两三科作业。高三下学期时,我因为交不上作业又一次让班主任觉得我在“忤逆”她。
//免费试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