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宁江门峡“曹公祠”后裔今何在

罗 树

旧时漕运遗迹很多,大江大河到能渡船的小河均有,至今保留完好,是很有意义的历史遗迹。

永宁的“曹公祠”(今叙永江门峡),是与明代皇帝朱元璋的同乡景川侯曹震及嘉靖状元杨慎、清代四川三大才子、合江瀚林董新策进士及近代学界泰斗王文才等知名历史人物有联系的历史遗迹,意义更不是一般。

燕泥堂师友考察“曹公祠”石刻    龙周富摄

曹震《开永宁河碑记》疑似遗址与“曹公祠”位置   罗树摄

明王朝景川侯曹震在川南疏凿永宁河,整治从纳溪到摩尼的道路,西南大学教授赵永康先生所著学术著作《古蔺史》(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载:

“郭子章《黔记》说:……..洪武二十三年(1390),根据永宁宣抚司的奏请,明王朝派景川侯曹震疏凿永宁河,整治从纳溪到摩尼的道路。洪武二十四年二月七日兴工,二十五年(1392)正月十五日工毕。永宁河从此通航,水陆交通条件极大改善。[①]

普市十亭而达永宁卫。蔺酋与卫夹江而居,水至纳溪县达于江。国初,景川侯曹震奉命庀(pǐ)工开之,其滩一百九十五,名滩八十二,石之大者凿之,水之陡者平之,舟楫通焉,刻石于江门大滩上。”[②]

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的第十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古蔺史》(学术专著)

寥寥几句,景川侯在川南事迹跃然纸上。

曹震是今安徽凤阳人,和朱元璋是同乡,随朱元璋起兵,是明朝开国名将。曹震官至指挥使,因征讨西番功封“景川侯”。与泸州、永宁[③]一带有联系的是永宁河疏治[④],战事结束后,曹震治理四川中,为川南一带作了极大的贡献。后来,朱元璋认定的同僚蓝玉谋反事件,曹震被牵涉其中,1393年与子曹炳同时被诛杀。

曹震在永宁兴修水利和陆路,通航通路后给永宁人极大方便,大大促进了地方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深受永宁人的敬重。

笔者知永宁范围今叙永、古蔺、兴文及黔地习水、仁怀、金沙一带的部分地区有曹姓,但不知是不是有曹震后代。偶然机会结识到湖南人曹宜和,他说他们家谱和他们所住的地方志有曹震后裔记载。

据道光《宝庆府志》[⑤]等载,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曹一夔,进士,擢监察御史,皇帝授权天巡授河北、山东、四川、浙江等地。曹一夔先世为高邮人,其八世祖是明代开国名将景川侯曹震。曹震因为蓝玉党案而被杀,他的另一个儿子曹祐随岷王来武冈,遂占籍守卫百户而为武冈(今湖南武冈市)人。

永宁“曹公祠”后裔今何在

《武冈州志》明确记载曹一夔始祖是景川侯

岷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八子朱楩(pián),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册封为岷王,封地于岷州(今甘肃省岷县)。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改镇云南。建文元年(1399年),朝廷实行削藩政策,收到西平侯沐晟告发不法,被废为庶人,流放于漳州。明成祖朱棣称帝后,恢复爵位,回到云南。永乐六年(1408年),削除护卫和官属。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迁居湖南武冈。

曹祐为什么没被诛杀?洪武七年(1374)颁发的《大明律》规定十五岁及以下幼者免罪。而曹震是1393被杀,此时曹祐还属幼童。

《大明律》规定诛灭九族中十五岁不治死罪以下为奴

据《武冈县志》:“曹一夔墓,在独山乡曹家山(今武冈州安乐乡辖),整体建筑由牌坊、通道、坟场三部分组成。牌坊竖立在一墓曹家山麓,青条石雕琢干砌,四柱三门,额书“风翔”两大字。进牌坊经石阶径通坟场,凡十六级,两旁林木萌蔚,蹲石兽八对,栩如生。坟场正中为墓,封土高3.33米,直径3米,为园盡拱形,墓前竖石碑,碑下筑石浮雕花祭一座,座下筑室,壁刊基志铭。以墓为圆心以3.33米为半径,砌圆形开口石护墙,高1.2米,面南开口,为进入坟场的礼门,两侧蹲石狮,昂首戏球。民国29年(1940)该基被武装强人盗挖,自此以迭遭破坏,现有铭文石一块,长1.5米,宽0.33米,残文300字,存封土堆长宽各1米,高0.6米。”

曹一夔是邵阳市历史文化名人,加之墓建规模大,事迹当然要载《县志》。而《曹氏续修家谱》中,则有全文,其中,关于始祖曹震的文字是:

“…….. 读《郡志》,都梁曹氏国初有景川侯讳震者,自高邮领兵滇南,过武流裔兹土,历传五世,生大父讳珊,生父讳朝阳,号金峰,稍厌书史。而其为子侍御择婚,倍加慎蜜。偶以世族张君两先祖,花封百里,先后布德,至今《州志》(民)载之。”…….

宣统三年《曹氏续修族谱》

武冈曹氏家族宣统三年《曹氏续修族谱》谱序,依然明确记载始祖是“曹震”,且有迁居武冈的前因和结果,与道光《宝庆府志》记载吻合。据武冈曹宜和先生提供,他们曹氏在武冈比较发达,康熙五十六年曾迁重庆大足,云南彝良、贵州等地,重庆大足的一支又前往泸州纳溪上马等地。他们家谱极为严谨,迁出的送谱书,在谱书上都有记录。

曹士葵继妻戈氏葬于四川重庆府大足县

记载四川、云南等地迁出的支系

今重庆大足、纳溪上马、泸州、云南彝良和贵州等地有康熙五十六年家谱的家族,至今世系清晰。

综合以上信息,结合地方志和家谱,曹震后裔遍及湖南武冈、贵州、重庆大足、四川泸州、云南彝良,其真实性不容置疑。(照片除有署名的外均为曹宜和提供)


[①] 赵永康著,古蔺史》,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48页。

[②] 赵永康著,古蔺史》,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60页。

[③] 明清地域名称,建置上相当于“市”,包括今叙永、兴文、古蔺、贵州、金沙、仁怀、习水等部分地区。

[④] 永宁河叙永县境段长57公里。

[⑤] 宝庆府,今湖南省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