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闻自由是英国学者弥尔顿于1646年在《论出版自由》一书中最早提出的,他认为“言论出版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重要的自由”。新闻自由是指公民拥有出版权、采访权和发布权。它是确保公民拥有知晓权、参与公共事务的前提,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然而完全的、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新闻自由存在一定的边界,例如法律边界、伦理边界、价值边界。新闻自由的基本条件是保证新闻的真实客观,超出边界易产生虚假新闻、谣言泛滥等现象。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主体泛化,规范新闻自由边界重要性不言而喻。
2、根据《牛津英语词典》的定义,“后真相”(post-truth)是指诉诸情感与个人信仰比陈述客观事实更能影响公众的舆论。即观点在前,事实在后。“’情感’取代’事实’成为核心。”后真相时代的来临,预示着传统的理性主义在互联网空间中遭到了空前的解构,同时也代表着以追求客观性为准则的新闻专业主义在后真相时代的失落。
3、非故意性失实指的是在采、写、编新闻的过程中,作者并没有觉察到自己报道的事实与实际情况不符。这种失实主要是媒体从业者的专业能力不足造成的。有的记者采访不深入,以讹传讹,造成失实。也有编辑把关不慎、核对不严造成新闻失实的。
4、媒体的三种所有制是公营、私营、国营
5、新闻事业是新闻机构及业务活动的总称。从我国新闻生产实践来看,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主要有以下五点功能。
(1)沟通情况,提供信息
沟通情况、提供信息是新闻媒介的首要功能,新闻媒介的其他功能都依附在提供信息的基础之上。同样,人们接触新闻媒体,第一个目的也是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2)进行宣传,整合社会
新闻媒介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执行宣传的传声筒,通过对主流声音进行宣传,实现舆论的汇聚和社会共识的统一。三、实施舆论监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我国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面对社会上的贪污腐败和不法情况,新闻媒体可以代替人民进行舆论监督,但是要注意把握舆论监督和媒介审判的平衡。
(3)传播知识,提供娱乐
因为媒体提供的是精神产品,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传播知识的作用,同时,媒体也会发布供人民消遣娱乐的软新闻和娱乐信息。
(4)作为企业,赢得利润
我国媒体具有“上层建筑属性和信息产业属性”,因此从信息产业角度来说,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部分,需要自负盈亏、依法纳税,并赢得一定的合法利润维持其生存。
(5)实施舆论监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我国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面对社会上的贪污腐败和不法情况,新闻媒体可以代替人民进行舆论监督,但是要注意把握舆论监督和媒介审判的平衡。
6、新闻构建理论指的是受众头脑中的现实世界是大众传媒通过持续不断的新闻报道建构出来的。这种建构出来的现实世界并不是虚构的,在微观层面上,每一条新闻可能都是真实的或接近于真实,但新闻报道把某些事实凸显出来,遮蔽某些事实,从而来完成建构。新闻建构理论是从“拟态环境”的概念中转化过来。美国著名政论家李普曼在其 1922 年出版的名著《舆论学》中提出“拟态环境”,与“拟态环境”理论相比,新闻建构理论更强调新闻建构者的自觉意识。权力机构、资本力量以及各种意识形态都争夺新闻建构权,力争按他们的意图来建构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闻建构是各种力量和各种意识形态博弈的结果。
7、新闻与舆论的关系分为三点:
(一)新闻反映并代表舆论
分散的个人意见要公开表达、大范围地参与社会讨论,最终形成的一致意见也要公开表达,才能作用于社会形成具有实际意义的公众意见。在此过程中,媒体往往作为民意代表,公开反映公众意见,而公众也往往选择新闻媒介进行个人意见的评论表达,实现新闻对舆论的反映与代表。
(二)新闻引发舆论
舆论要形成,必须要有意见指向,即特定公共事务。公众必须首先了解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物的信息,才有可能发表意见。而新闻则是民众接受外界重要信息的主要来源,新闻议题往往衍生为舆论的源头。
(三)新闻引导舆论
新闻并非只是舆论的材料供应商和意见反映者,事实上新闻在很大程度上引导形塑着舆论。这种引导体现在两方面:第一,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第二,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
8、我国新闻媒体的作用和任务
(1)高举旗帜,引领导向。
(2)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3)团结人民,鼓舞士气。
(4)成风化人,凝心聚力。
(5)澄清谬误,明辨是非。
(6)联接中外,沟通世界。
9、新型主流媒体的基本目标–“四全”
(1) 全时段——监测社会环境的实时变动,在以秒为单位的竞争中,争取首发权、议程设置权;
(2) 全方位——涵盖国内外重要领域的重大事件,既有动态追踪,又有深度解读;
(3) 全媒体——采用最新的传播技术手段,结合多元传播形态,提升用户新闻体验;
(4) 全覆盖——覆盖全体公众,既有大众传播,又有小众化、个性化的分众化传播。
10、党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乃至整个国际无产阶级政党新闻事业一个根本性的原则,一个光荣传统。党性就是阶级性的集中表现。具体包括:①党的任何新闻媒介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党中央和上级党委的领导,无条件地执行党中央和上级党委的决议、决定。②党的任何新闻媒介必须把党的纲领作为自己总的宣传纲领,无条件地宣传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 ③在当今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党的新闻事业必须围绕着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去开展宣传报道。党性原则的具体表现。①政治上,必须和党中央保持一致;②思想上,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③组织上,必须无条件的支持党纲、党章,服从党的一切决议,遵守党的纪律。中国的党性原则制度。①对新闻媒体定性:所有新闻媒体都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必须在政治上和党保持一致。②主要任务。③组织原则:党管媒体。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主要领导任命权、重大事项的决策权、重要资产的配置权、新闻宣传面内容的终审权,都在党委领导机关。④坚持正面报道为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⑤为保证上述要求实施,国有资本拥有对所有新闻媒体的绝对控股权。⑥采取行政手段来扶植主流媒体,尤其是党委机关报。
11、20年代以后,有四位学者的研究和学术活动对传播学的建立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被称为“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他们分别是拉斯韦尔、卢因、霍夫兰和拉扎斯菲尔德。
12、拉斯韦尔 :政治学家、社会学家、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他的主要贡献有:对传播学的贡献有:1 他在《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中建立了5w的传播模式:谁(who),什么(what),告诉 谁(to whom),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s),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2.提出了大众传播的三种功能:监视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衍社会遗产。3.他开创了内容分析方法。4.他关于政治宣传和战时宣传的研究代表着一种重要的早期传播学类型。在《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中对宣传进行了全面分析,他还为宣传下过这样的定义:宣传就是运用象 征符号来控制(人们的)群体态度,广义的宣传,就是运用各种表态方式以影响人们的行 动的技术。
13、批判学派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开始兴盛,80年代成为传播学研究中的主流之一。起源于欧洲,是对欧、美等国持不同于美国实证分析、经验研究派别立场,坚持批判观和方法进行的研究的总称。主要组成部分是法兰克福学派、传播政治经济学、文化研究、社会文化研究、语义批评和当代女性主义批评。其核心是在社会和文化的境遇里分析与理解传媒的内容、运行机制及其效果。这一学术传统反对功能主义和自由多元的意识形态,强调现代社会的矛盾对抗性,批判现代社会的霸权统治,揭露传媒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和大众商业文化之骗人虚幻的实质,鼓吹激烈的反叛行为,在计划对抗冲突中解决社会矛盾。
14、人际传播:是在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是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人际传播作为一种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也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人际传播的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1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2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3双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4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人际传播的优势在于,人际传播基于高度共通的传播内容,传受双方可以根据对方的反馈和环境及时转变传播策略,因此人际传播往往具有更高效的传播速率。传播学对人际传播社会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人际传播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如库利的“镜中我”理论;二是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如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理论。选项B的“主我与客我”最早是从传播的角度对人的自我意识及其形成过程进行研究的理论,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提出。
15、“把关”与“把关人”(又称守门人)最早由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卢因提出,在1947年发表的《群体生活渠道》指出,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1950年,戴维·曼宁·怀特在《“把关人”:一个新闻选择的个案研究》中首次将该理论运用于大众传播领域,明确提出新闻筛选过程中的“把关”模式。自怀特开始,“把关人”逐渐成为传播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派别,衍生了诸如议程设置、意见领袖等新的传播学领域。后来的传播学者麦克内利、巴斯又对把关人理论进行了进一步完善,探讨了把关机制和不同把关人扮演的角色及其重要性。
16、巴斯在关于“把关”的研究上,提出了“双重行为模式”,即传播媒介的把关活动分为两个阶段,“新闻采集”和“新闻加工”,后一环节更具有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完善了把关人研究。
17、”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18、传播流”(communication flow),指的是由大众传播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扎拉菲尔德等人的《人民的选择》、卡兹等人的《个人影响》、罗杰斯等人的《创新与普及》即为传播流研究三部曲。
(1)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
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和卡兹在伊里县针对选民的投票结果受大众传媒的影响展开伊里调查,得出政治既有倾向即选民投票的结果受到本身所持的政治倾向所影响,并不一味地会受到大众传媒宣传的动摇;选择性接触假说即既有政治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媒介接触行为;活跃于人群中的意见领袖以及两级传播理论。
(2)卡兹《个人影响》
这是《人民的选择》的后续之作,政治既有倾向、选择性接触等假说不仅存在于政治领域,而且处于生活中的多个领域,并正式提出两级传播理论,其中一个重要的贡献是提出了“中介因素”的概念,包括选择性接触机制: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回避倾向影响传播效果;媒介本身的特性:渠道影响效果;讯息内容:表达技巧产生不同心理反应;受众性质:既有立场倾向,社会关系,意见领袖等。
(3)罗杰斯《创新及普及》
罗杰斯把“两级传播”模式发展为“多级传播”模式,传播流分为信息流和影响流两个方面,信息传递过程——“信息流”,传媒直接流向一般受众;效果或影响过程的产生和波及过程——“影响流”,信息流可以是一级的,影响流是多级的,是人际传播中的诸多环节。《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和《创新的扩散》作为“传播流”研究的三部曲,揭示了大众传播效果产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过程,其间存在着众多的中介环节和制约因素,进一步否定了强调简单的“刺激——反应”关系的“魔弹论”的观点。
19、受众商品论由加拿大传播政治经济学家斯麦兹提出的,其1977年发表的《传播: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盲点》一文标志着受众商品论的形成。 斯麦兹认为广播电视节目是“钓饵”性质的“免费午餐”,目的是引诱受众来到电视机前。此时,测量受众的公司便能够计算他们的数量多寡,并区分各色人等的类别,然后将这些数据出售给广告者。媒介则根据受众的多寡和质量的高低向广告客户收取费用。这便揭示了商业广播电视的真正商品——受众群体。 反映了传播政治经济学独特的研究视角,揭示了商业广播电视的真正商品——受众群体。然而,批评者说他的观点将意识形态降格为经济基础,同时,将能动的人降格为无生命的被动商品。
20、“能指”和“所指”提出概念由现代语言学的重要奠基者、结构语言学之父瑞士人索绪尔提出,索绪尔认为这一对概念是组成语言符号的两个因素。能指即组成该符号的音像和书写标志,也就是语言的声音和书写形式;所指即是该符号的概念、意思或意义。索绪尔认为,某个特定的能指和某个特定的所指的联系不是必然的,而是约定俗成的。例如,我们听到的语音“树木”就是能指,它在我们脑中引起“树木”的概念就是所指,但是“树”这个概念在中文、英文、法文等不同语言中的读音明显不同(能指),但却都可表达“树”的意思(所指),这就是符号的任意性原理。
21、网络传播的特点有去中心化、数字化、多媒体、互动性等。单向性不是网络传播的特点。
22、去中心化是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化关系形态,与中心化相对,是指在一个分布有众多节点的系统中,每个节点都有着高度的自主权,任何一个网络节点都能成为阶段性中心。去中心化传播具有较强的容错性、抗攻击性,是互联网技术与信息传播相结合的必然产物。去中心化意味着网络主体传播的平等性。
23、平台型媒体是平台和媒体的交叉融合,指的是既拥有媒体的专业编辑权威性,又拥有面向用户平台所特有的开放性的数字内容实体。其凭借开放性、连接性等特性对新闻业产生了多重影响。特点:(1)整合资源。平台型媒体能够整合多种资源,融汇多种传播渠道,可以满足新闻传播者、受传者多元化的需求。(2) 功能多元。平台型媒体不仅是媒介平台服务的参与者,还具备服务资源配置与服务运营管理功能。比如,微博、小红书等平台就设有专门的审查部门和审查机制。(3)连接关系。微信平台就是典型的一社交关系为主要底层逻辑的媒体平台。 平台型媒体对于现有的媒体形态是一种突破,但是我们在关注平台型媒体带来突破的同时,也应从资本、权力等多重维度思考其背后的运作逻辑以及鲜证地看待其影响。
24、用户在网络中的生存特点有数据化生存,表演化生存,节点化生存,并发式生存四个特点,全选。
25、网络用户的需求主要有三个:关系需求、内容需求、服务需求。
26、网络的传播媒介属性有传播复合性,传播联通性,传播开放性,传播多级性和网状化。
27、微信朋友圈与微博传播模式的比较主要有三个:(1)微博的大圈子,微信朋友圈的小圈子(2)微博的求异与微信朋友圈的求同(3)微博的开放与朋友圈的封闭。
28、社会化媒体运用的基本思维主要是(1)洞悉人性,促进参与(2)赢得认同,激活社交网络(3)强化关系,激发社群生产力
29、群体迷思也称群体盲思,这个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艾尔芬·詹尼斯首先提出,1972年,詹尼斯利用“群体盲思”一词形容团体作出不合理决定的决策过程。群体盲思是由于群体压力而导致的思考能力、事实和道德判断能力的退化,以及批判性的思维被代替的现象。在高凝聚力、具有强势领导或不太容易接触到不同意见的群体中经常出现。这源于个体成员从众以及达成一致性的压力,导致群体思维封闭、高估群体权力和力量,并进而产生对专家和不同意见的排斥、不对更多的方案作评估、对新信息的偏见等决策缺陷,是群体高凝聚力的一个消极后果。具体表现:尽管部分成员并不赞同团体的最终决定,但在群体盲思的影响下也没有人提出一些有争议、有创意的想法或观点,或是这些建议及意见遭到群体忽视或隔离,从而使群体顺从团体决定。这种现象有可能会导致团体作出不合理、甚至是危害组织的决定。
30、数据新闻特征
1.以服务公众利益为目的:这是数据新闻的出发点,所有数据的处理和呈现归根究底是为了让公众理解我们身处的大数据时代中数据变迁的内涵,了解宏观数据如何影响每个人;
2.以公开的数据为基础:这是数据新闻存在的前提,如果政府、社会其他组织不公开信息或者没有提供联网数据库,缺乏数据分析材料,数据新闻也不可能得以推行;
3.依靠特殊的软件程序对数据进行处理,开掘隐藏于宏观、抽象数据背后的新闻故事:这是数据新闻的技术保障,也是数据新闻得以和一般新闻相区别的核心特征;
4.以形象、互动的可视化方式呈现新闻:这是数据新闻的个性展现形式,得益于科学可视化的发展,数据新闻将复杂、抽象、难懂的数据转化为简单、具体、生动的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