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打碎了清朝“天朝上国”的美梦,战败后清廷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割地赔款开口岸,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实,早在乾隆年间,英国就“觊觎”上了清朝巨大的土地和市场。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借着给乾隆祝寿的名义,英国派出马嘎尔尼使团访华,带来了海量的礼物,船队从广州登陆,一路北上直至京城,见到了清朝皇帝。英使这次访问的最终目的是要促成贸易,因此提出了不少很过分的要求,如“将舟山附近海岛让给英国商人居住和收存货物”“在广州附近划出一块地方,任由英国人自由往来,不加禁止”等。

对于这些要求,乾隆断然拒绝。不过,马嘎尔尼使团没有白跑一趟,他们细致考察了中国的民情、地理、关卡等,回国各自出版了回忆录,在欧洲形成了一股“中国热”。马嘎尔尼使团中有一个11岁的小男孩,名为George Thomas Staunton,即小斯当东。

他在中国期间,得到了皇家的格外优待,回国以后,他用中文小楷,为乾隆写了一封感谢信,信件的原作就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信写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五月初一,当时他15岁。

英国使节写给乾隆的感谢信,小楷颇为精湛,后来他却挑起鸦片战争

小斯当东11岁时便通晓拉丁文、法文、希腊文等多种语言,之后又在船上学会汉语。1793年在避暑山庄万树园觐见乾隆皇帝时,他收到了乾隆亲赐的扇子与荷包,并一直珍藏。在信中,小斯当东写道:“我们更爱那个钦差,因为大皇帝喜欢他,他拿来了大皇上礼物,我们必定受那件礼物。”据学者考证,“那个钦差”指的很有可能是和珅。

信末还写道:“我们求大皇帝受几个小礼物,英咭唎亚国做的。在我们京里,在(伦敦)城。”这也能看出,清朝人对英国使团带来的战舰模型和其他礼物兴趣寥寥,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信末署名:“此呈系咤嘛士哆吗嘶当㖦亲手写”。

小斯当东能把非母语、又是繁体的汉字写得这么准确,看得出来很用心,字迹端庄秀整,对于15岁的小孩来说,的确很难得了。1800年起,小斯当东在东印度公司广州商馆任职,留华18年,是个地道的“中国通”。

1818年,小斯当东成为英国下议院的议员,1840年,他力主对清朝开战,影响了英国的决策,最终挑起了鸦片战争。现在当我们在看到这封信时,会感慨外交果然是“利益至上”,曾经的谦虚少年后来成了殖民者的幕后大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