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音乐人该不该为了迎合短视频流量时代,做市场歌?还是做艺人歌质感的音乐??很多时候考虑赚钱,好像又不得不去像短视频流量市场歌曲低头,虽然这个过程中可以保证卖歌比较有稳定。但是那些音乐貌似都不是自己喜欢的,也没有太多自己的个性在。长久以往对自己的音乐创作是利还是弊呢?可是如果不靠这个赚钱,很多时候好像我能想到的就是去做其他非音乐行业,赚钱养自己,业余有更多时间做自己喜欢的音乐。这样可取吗?有没有音乐方面的前辈可以给我些建议?或者留下您的看法

感谢两位网友邀请,只能添加一位邀请人,别介意!我觉得这个问题其实并不矛盾,因为有人就做到了迎合时代的市场歌也做到了艺人歌的质感!其实最怕的是不够用心,做的歌曲太过网络化。只有一些合成、东拼西凑的味道,那即使迎合流量,也会因为短暂的流量而逝去!

例如刀郎就是做到了既迎合了短视频流量时代的歌曲《罗刹海市》,但他却很高级,因为是蒲松龄的写的聊斋故事,最关键的是编曲和伴奏真的很绝妙!当然的确《罗刹海市》随着流量红利消失,下滑趋势还是很明显的,但刀郎却一口气带来了十几首歌,和罗刹海市放在一起成为了《山歌寥哉》。有几首歌传唱度非常高,没有个人特别强烈的情绪感、冲击力那么大。而且带来的是像白酒一样“入口绵柔回味甘甜的白酒”的味道!

音乐人是迎合短视频流量时代做市场歌好,还是坚持做质感的音乐?

那就是《花妖》、《翩翩》、《珠儿》等系列的歌曲!

流量时代,有很多歌手做新歌也火不了。“还记得我吗”抖音最近非常火的话题,也没有办法带动恩多歌手和经典歌曲的火热!但刀郎演唱会还是做到了他新歌的火热,曾经的老歌也火热!是因为人家没有“炒冷饭”,现在去听《情人》、《2002年的第一场雪》、《西海情歌》等等系列歌曲,我们能听出岁月带来的不同韵味,最关键的是伴奏的乐器更加丰富了,早期就是几种,现在有十几种。那这种音乐质感是在提升的,是给用户带来的岁月沉淀,姜还是老的辣的感觉。

50多岁了这个年纪,还在给我们带来新歌的创新,老歌新唱的创新!特别特别是现在新歌还是老歌,不仅仅是伴奏的乐器丰富,还加入了合唱,一下子让歌曲的层次丰富起来了。之前我对于《德令哈一夜》没有听完整过,但演唱会现场版的,我就特别喜欢,有了和声加入,有了丰富的乐器融入,而且很多丰富的乐器并不是用电子合成的,而是现场演奏的,那么声音的视听盛宴肯定不一样!

你是否用心,你一个作品花费多久时间,是否精心打磨了,是否融入了创新。从作品中能看出来的,精心打磨的作品在音乐中能听出来是细心、耐心、给人的是一种享受!而短视频流量时代很多歌曲其实就是快节奏,给人带来顶多是短期的情绪共鸣、要么深情要么搞笑、要么直接就是鬼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