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不是很理解一个逻辑,就是为什么大家会认为公募基金老将陆续离开=公募基金的主动权益跟不上了,大家都躺平不干活了。
公募基金历史上有过好几次新老迭代,每一次知名基金经理离开都会引发较为激烈的讨论,但公募基金并没有因为老将的离开就逐步沉沦,反倒有一些长江后浪推前,新人赶旧人的味儿。
我今年已经把视线转移到了对萌新基金经理的挖掘上,而陆杨,应该就是我观察比较久的一位。
一、一位价值观和业绩都比较“正”的基金经理
从今年2月发现陆杨至今,他的鑫元数字经济(018818)继续上涨了13%,而从这只基金2023年7月25日成立至今,基金收益率是32.76%,折合年化16.59%,最近净值已经新高了。
虽然陆杨属于萌新基金经理,但单从业绩来看,确实挺好的。
我统计的3762只偏股混合基金指数成份中(含所有份额),期间年化收益超过15%的只有92只,占比仅为2.44%,它已经属于前10%基金中的佼佼者。(数据来源:wind,统计时间:2023/7/25-2025/5/29)
其实陆杨最早被我发现,是因为季报。
当初看季报的时候,有被他说的“无论做金融还是其他行业,首要的就是本分,做资产管理,更多是要保值增值,而不是去做一夜暴富的事情”戳中。
后面陆续追了他的季报,觉得写的非常好。
他的季报是没有任何“炫技”成分的,每个字都非常的朴实,他会详详细细的将自己的操作、投资理念写在季报中,甚至还会认真的给大家介绍一些读物以及读后感。
比如25年一季度,他和大家交流了为什么会在今年大幅度减仓,并持仓结构调整为泛TMT、新能源和家电等。
而在24年年报的时候,他则系统性的回顾了一下整年的操作,老老实实交代了为什么自己的基金会在四季度阶段性跑输。
24年一季度则特别强调解释了为什么自己会选择小市值的个股做重点配置,因为担心大家觉得小市值公司可能出现较大的冲击成本,他还特意解释了自己是做过调研且偏左侧,并不存在过大的尾部风险。
而每一份季度看下来,你会比较放心,觉得这只基金不是黑盒,基金经理干了什么,打算怎么做,清清楚楚的告诉你。

说真的,季报是基金经理为数不多可以和基民做交流的地方了,然而现在真正值得看的却越来越少,所以看见陆杨季报的时候,还是觉得有点温暖的—他是和基民有同理心的,也是不愿意躺平的。
二、陆杨是怎么做投资的?
陆杨的诚恳不仅仅体现在季报中,实际上无论是看访谈还是他的投资方法论,基本都是围绕着“追求波动调整后超越客户无风险收益率,中长期相对稳定回报”的想法来做投资的。
这种理念是有绝对收益的理念在的,那么在操作上,他是会根据市场情况,做适度调仓,从而规避极端风险。
比如季报中,他说在2024年四季度调整为高仓位后,2025年3月份开始大幅减仓,并调整持仓结构为泛TMT,具体为电子,新能源,家电等。
根据这个特点,我先是拉了一下陆杨的整体持仓风格。
从持仓风格上来看,陆杨大部分时间是偏向小盘价值和小盘成长,但不会固守这一类风格,比如23年9月-11月,有做过比较大的风格切换。
数据来源:wind,统计时间,截至2025/4/30
同时也会对仓位进行适度的调整,比如去年三季度保持了防守状态,今年一季度也做了较大幅度的减仓,减仓的原因是此前持有的个股股价对应贴现率达到目标,可以理解为止盈。
我把陆杨加减仓的位置大概标了一下,很明显可以看出,他几乎是在下行期或者震荡期加仓,上行期趁市场走高克服贪婪减仓。
从结果上来看,陆杨是真的充分发挥了主动管理的效果,基金上涨能跟上,回撤有控制,也难怪基金持有体验还不错。
数据来源:wind
不过这种带有择时和择股的调仓,还是要看胜率的。
我统计了这基金成立以来的所有季报,发现其前五大重仓股重仓期间的表现,相对于沪深300来说,整体胜率超过了60%。
60%的胜率意味着什么呢?
在可统计的3762只偏股混合基金指数成份中(含所有份额),只有188只的胜率超过60%,占比仅为5.05%,所以说陆杨管的鑫元数字经济,属于前10%基金中的佼佼者。
数据来源:wind ,统计时间:截至25Q1
陆杨的换手率很低,因为他的投资理念中有一点就是“不做市场与政策的博弈”,主要还是专注于选股。
数据来源:基金定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