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李学明先生的画总是让人耳目一新,画作中笔墨清净、淡雅,线条遒劲、畅逸,简约而不简单,都说字如其人,在李学明先生身上印证了画如其人,醇厚质朴,天真烂漫

——乙巳谷雨後 · 石成於【倚松看雲歸岫草堂】

名 家 介 绍———

李学明

1954年生于山东莘县,

1978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艺术系,

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顾问,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山东大学荣聘教授。李学明是当代中国人物画领域极具文化品格和艺术个性的代表性画家。

作品欣赏:

① 林泉坐忘

“林泉坐忘”部分以高士题材绘画为主,寄寓了李学明深厚的文人情怀。李学明笔下的高士或于山林间抚琴独奏,或在清泉旁静坐沉思,远离尘世喧嚣,沉浸于精神的逍遥之境。这些作品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精髓,以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笔墨,勾勒出高士们超逸的神韵和高洁的品格。

《大明湖泛舟图》

《湖上行乐图》局部

《大涤子观画图》

《波上得自由》

《且听吾琴之所言》

《柳堤清吟图》

《孤山归来》

林泉,天地间一面寂静之镜。

林泉,澄明孤迥的存在。照见天地,照见万物,

照见你我,照见我们的心。

林泉,存在着这个世界的本相。但林泉不语,除非你放下你的肉身,以一颗澄然之心走进林泉。

此时,林泉也走进你。双向奔赴,相逢笔墨路上。抵达林泉,正是坐忘时候。空潭谢春,古镜照神;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今夕何夕?何必一问?

相看不厌,林泉坐忘。

② 湖山放怀

“湖山放怀”部分以山水题材绘画为主,是李学明对祖国山水的深情礼赞。他笔下的山水,既有雄伟壮阔的山川大河,也有宁静清幽的山间小景。画家巧妙地运用笔墨的浓淡、干湿、疏密变化,营造出深远的意境。在这些作品中,山水不再仅仅是自然景观的呈现,更是画家心灵的寄托。

《江山开画图》

《十里青山远》

《岱顶待日图》

《十分春色潍州》

《天下西湖》

《边陲印象》

《中天独立》

水光月光,潋滟渺茫。阴晴圆缺,四时更迭。

湖山绿了,黄了;热了,冷了;满了,空了。如是,循环往复。

湖山,天地盆景,在圆融的宇宙里轮回。

披一身阳光出发,载一船星辉归来,揣在怀里的那支笔,已被湖山洗礼,已被心灵捂热。因为真诚,所以疼。那管神奇的狼毫,在日光潋滟星辉斑斓里,来一曲笔墨的放歌。

人生须臾,天地永恒。湖山放怀,人间值得。不亦快哉?不亦快哉!

③ 念兹乡土

“念兹乡土”部分的乡土人物题材绘画,是李学明对故乡的深情回望。他用画笔描绘童年记忆,鲁西平原上那些质朴憨厚的农民、天真烂漫的孩童,在田间地头演绎着平凡而又生动的生活故事。这些作品能够唤起人们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根脉的追寻,让观众感受到那份中国人共有的乡愁。

《醉太平》

《丰年图》

《故乡良辰》

《太平天下福》

《七梅山馆臆造》

《天下乐》

乡土,我们的原始乡愁。它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精神概念。落到笔墨里,则化身为一种美学存在。这存在,深厚而绵长,醇厚而芬芳。

一派笔墨的乡土,呈现我们内心对儿时、归属、慈悲、喜悦、幸福的想象。

从某种意义上说,笔墨绘事是一种回忆。一种关于现实故土和精神故土的回忆。它们共同发端于画家对文化故土的眷恋与回望。笔墨,何尝不是漂泊游子返乡路上的倾吐?

乡土物事,曾经永恒。念兹在兹,乡土心上。

④ 既耕春圃

“既耕春圃”部分的蔬果题材绘画,展现了生活中平凡事物的美好。李学明笔下的蔬果,形态各异、生机盎然。无论是鲜嫩欲滴的蔬菜,还是饱满诱人的水果,都被以笔墨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在传统文化中,蔬果常常寓意着丰收、吉祥,李学明的这些作品,正是对美好生活的生动诠释。

《感子故意长》

《西庐木瓜图》

意 無 盡——李学明国画

《潇潇一夜春雨足》

《人间岁月长》

《山居图》

《食者永寿》

《杜工部诗意》

纸上东园,墨里春圃。砚田耕耘,笔墨灌溉。

纸上春圃、现实春圃,何尝不是同一个春圃?

在大地上耕耘撒播,在素宣上耕耘撒播,皆是种德收福、吉庆有余的行动。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每年,每个春天,第一缕春风,总是起于东园春圃,起于纸上春圃。

笔墨氤氲,春风化雨。

于是,有了“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于是,有了“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于是,又有了“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文/沈凤国

李学明中国画作品展及研讨会在中国美术馆举办

4月26日上午,由中国美术馆、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山东大学、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主办,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承办的“意无尽——李学明中国画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


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文化和旅游部原党组成员、原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原局长李群,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理事长左中一,山东大学党委书记任友群,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等领导参加了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潘义奎主持。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潘义奎主持开幕式

山东大学党委书记任友群致辞

此次展览展出著名画家李学明的代表性作品100余幅,是迄今为止李学明艺术世界最全面的一次呈现。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潘义奎主持开幕式时介绍,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专门题写了展名,对画展给予高度评价。吴为山认为,李学明的作品,通过独特的艺术视角,将乡土记忆、山水哲思、文人风雅,升华为一种人文精神,既延续了文人画写意传统,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李翔致辞

作为山东同乡和画坛同道,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李翔在致辞中表示,看一个画家成熟与否,第一要看其是否有独特的语言,再看功夫和修养。李学明形成了个人独特的绘画面貌,找到了“自我”。同时,他的笔墨、造型、书法以及章法、构图、概括能力等非同一般。从他的杂记、随笔包括题画诗句中,则可以看出他扎实下过了功夫,有深厚的文化修养。李翔即席赋诗一首:“山东才俊李学明,笔墨精研技最行。琐事萦怀神不倦,观君妙品意自清”。


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张望致辞

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张望致辞时表示,他跟李学明先生认识已有五十多年,几十年里他不断取得新的艺术成就,不断让人眼前一亮。特别是这次画展,不仅代表了他个人的艺术成就,也代表了山东人物画的新高度。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刘巨德致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刘巨德致辞时表示,观李学明的画,能真切感受到他有一颗慈悲之心,他爱家乡、父老乡亲,爱大自然,爱万物。不管是瓜果蔬菜,大树小鸟,老翁小童,在他眼里和笔下无高下分别。从这一点来看,他具备艺术家的纯真天性和情怀。另外,李学明的画简约、简括、简微,线条和书法充满张力,营造的意境可游、可望、可居。他心态清澄,把自己的心灵安放在与古人、古意相汇的地方,深深扎根传统,这是十分值得学习的。


李学明致答谢词

李学明致答谢词时表示:“画了半个多世纪的画,一直想在中国美术馆办个展览,原本只是一种向往,有幸的是近几年里得到了师长前辈们的鼓励,大家的鼓励,给了我一种力量,从而才有了这个画展。”



4月27日上午,“意无尽——李学明中国画作品展研讨会”在中国美术馆召开。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尚辉,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郑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丁宁,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所长陈明,中国美术馆党委委员、展览部主任邵晓峰,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浙江传媒学院教授杨大伟,大众报业集团原监事会主席支英琦参加研讨会。研讨会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科研处处长于洋主持。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围绕李学明先生作品的艺术性、民间性、思想性和人文精神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大家认为,李学明的作品兼有民间趣味、文人精神,是中国式现代艺术的范例。他的绘画表达了一种农耕诗意的现代景观,他惯用“一条线”“一个圆”“一片空”“一群人”“一间屋”这种简约的创新图式,流露出浓郁的乡愁,从中能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诗意情境。从李学明的作品里能发现一种渐变中的闪光,他用一种非现代的方式表达了古为今用的“时间观”、家乡无尽的“空间观”和此处清凉的“心性观”。他的作品虽然看似平和,却充满了探索的意味,蕴含着一种雅俗相映、情意绵绵的品质。李学明非常善于构图,画面中的留白运用得堪称一绝。在绘画技艺之外,李学明绘画更大的个性来自内在的气息,这种气息就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元气。

李学明最后致答谢词,感谢各位专家学者的点评,并阐述了自己在几十年创作生涯中的心得,以及对中国画中说不清道不明的“意”的不懈追求。

专家学者表示,参观李学明的画展,就像进入了一个清凉的世界,“与外面的世界隔了一层”。4月26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的“意无尽——李学明中国画作品展”,展览作品为画家从艺经年的精品力作,分为“林泉坐忘”“湖山放怀”“念兹乡土”“既耕春圃”四个部分,呈现出画家在中国画创作中的履痕和成就。这场展览不仅是一次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探寻。观众通过欣赏这些作品,走进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领略到文人的襟怀、山水的壮阔、万物的生机、乡土的温暖,展览将持续至5月6日。

展览现场集锦























(照片:侯昱佑 摄)

撰文编辑 / 金石書畵小舘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