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提问,是咨询师的“核心技术”

1.1 每句话都不是“随便说的”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兼精神科医生,我在临床中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一句话的分量。很多人以为我们咨询师无非是坐在那里“聊天”,但真相是:我们说的每一句话、问的每一个问题,都不是随便说出口的

有人曾打趣我:“你们咨询师不就说三句话吗?”我问他是哪三句?他说是:“嗯哼?然后呢?还有吗?”听起来简单,但背后的提问结构、情感把握、伦理立场,藏着深厚的功底。真正专业的咨询师,不是靠“能说”,而是靠“问得好”。

我常对年轻咨询师说:“你以为你在随口提问,其实你正在决定这段咨询关系往哪里走。”比如一句“你想从这次咨询中获得什么?”看似普通,实则蕴含着设定目标、激活动力、厘清期待的功能。

又比如你问:“你说’不想活了’,那具体是什么时候出现这样的想法?”这就是在进行风险评估,同时也是在释放一个信号:你说的每句话我都在认真听,我把你的话当回事。

心理咨询不是表演“善解人意”,而是带着清晰意图的专业对话。你的提问方式,决定了你是一个倾听者,还是一个介入者;你的提问质量,决定了来访者是否愿意继续信任你。

1.2 新手咨询师的最大困惑:不知道怎么问

我特别理解新手咨询师的焦虑,尤其是第一次坐进咨询室,面对面地看着来访者的那一刻。很多人事后会跟我说:“老师,那50分钟太长了,我感觉自己问一句就死一格电。”还有人说:“我根本不知道从哪里开始问,来访者又不说,我脑子里一片空白。”

我告诉他们,你不是不会说话,而是没有提问的“地图”。提问不是天赋,是结构。没有结构,你就容易陷入两个极端:要么追着来访者“打破沉默”,搞得对方防御更高;要么变成“劝说大师”,不停给建议、讲道理,忘了你其实是来倾听的。

一个新手咨询师最常见的问题是“我不知道该问什么”,而我会反问:“你知道你现在在哪个阶段吗?”是建立关系?还是澄清问题?是激发动机?还是规划行动?如果你连“此刻要干什么”都不清楚,那你当然不知道“该问什么”。

我常用的比喻是:你在森林里带路,来访者跟着你走。如果你心里没有地图,你带着对方转圈,对方就会越来越不信任你;但如果你知道前方是山、是河,是哪里要绕开、哪里要停下,你的每一个提问,才会有方向、有力量、有意义。

所以,我常说,提问,是一个咨询师进入专业的起点——你不需要问很多话,但你必须问得有层次、有结构、有温度。

提问的地图:心理咨询中11种提问方式

2.1 基础提问:从破冰到了解

提问的第一步,不是立刻“直奔主题”,而是先帮来访者放松下来。我们称之为“社交性会谈”——比如:“今天路上顺利吗?”“你是第一次来咨询吗?”这些轻松自然的问题,其实是在建立最初的信任感。

初次访谈中,开放式和封闭式提问要灵活搭配。封闭式提问(如“你最近睡眠怎么样?”)可以快速获取具体信息,开放式提问(如“你最近最困扰的是什么?”)则鼓励表达,帮助我们理解来访者的主观世界。

很多新手咨询师一开始就追着问:“你为什么抑郁?”其实来访者可能还没准备好。提问的顺序和节奏很关键——先破冰,再聚焦;先让对方说,再慢慢理出线索。

提问,是一场节奏的艺术。先破冰,再聚焦;先放松,再深入。你提问的方式,决定了来访者在你面前,能不能安心做自己。

2.2 澄清与假设性提问:走进问题的核心

当来访者开始讲述困扰,咨询师不能只听表面,还要学会“听里层”。很多时候,来访者一句话背后,其实隐藏着更多信息。这就需要我们用澄清性提问去细化、具体化,帮助对方也更看清自己在说什么

比如,来访者说:“我想离婚。”我们不能就停在这个表态上,而要进一步问:“最近让你起这个念头的,是哪一件事?”“你有对伴侣说过这些想法吗?”这些问题能帮助我们厘清事件的脉络、情绪的强度,以及关系的现状。

澄清,是把模糊的经验变得具体,是把抽象的情绪变成可以工作的线索。

假设性提问则是帮助来访者“提前体验可能性”。比如:“假设明天你老公忽然改变,对你温柔体贴,你会怎么做?”或者:“如果你不再焦虑,你最想尝试的第一件事是什么?”这样的设问方式,能够唤起新的联想,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势。

假设性提问的魅力在于,它不评判,也不指导,而是邀请对方进入“没发生过但值得想象”的空间。它能打开一个心理通道,让来访者看见自己对未来的渴望与恐惧,也让咨询师更快判断他的心理资源和阻力点。

所以,走进问题的深处,不靠“问得多”,而靠“问得准”——既能看清当下,也能照见可能性

2.3 焦点解决导向的提问:用未来引导当下

在心理咨询中,不是所有问题都需要追根溯源,有时,更重要的是:我们怎样帮来访者看见未来的可能性。这正是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BT)中提问的核心逻辑——通过语言,把注意力从“问题”引向“资源”、“例外”与“希望”。

比如,我们常用奇迹提问“假设你明天醒来,问题已经奇迹般地消失了,你觉得会有哪些变化?”这个问题不是幻想,而是在邀请对方去构建一种理想图景,激发对改变的渴望。

还有例外提问“有没有哪一次你其实没那么焦虑?”或“有没有哪个瞬间,你和孩子的相处是轻松的?”这种提问不是追着问题打转,而是在帮来访者找回那些已经存在但被忽略的积极经验。

量尺提问也是常用技巧:“如果现在你的焦虑程度是7分,什么样的变化会让你觉得降到5分?”这样的问题具体、可操作,能帮助对方从“卡住”中走出来,看到可以行动的一小步。

这些提问的共同点在于:它们不纠缠于问题本身,而是调动来访者的主动性与自我效能。你不是帮他“解决问题”,而是帮他发现:“原来我自己就有办法”。

焦点导向的提问,不只是技术,更是一种姿态:相信改变是可能的,相信对方内在已经拥有很多资源。你问得有希望,对方就有力量。

2.4 挑战性提问:认知重构的利器

挑战性提问,也被称为苏格拉底式提问,是认知行为疗法中极具力量的工具。它不是质疑,而是温和而坚定地邀请来访者去“看见自己的想法”——并进一步松动那些僵化、不合理甚至有害的信念。

比如,来访者说:“我老公从来不站在我这边。”我们可能会这样层层递进地问:

“你说他从来不站你这边,具体指的是哪些行为?”

“如果他站在你这边,对你意味着什么?”

“他不站你这边,你会觉得自己是个怎样的人?”

“有没有可能你对’支持’的定义非常苛刻?”

这些问题并不是为了反驳,而是帮助来访者意识到:他们的感受,可能是基于某种自动化的认知,而这种认知,并非绝对事实。

我常提醒咨询师:挑战性提问不是“拆穿”,更不是“教育”,而是一种“温和的怀疑”你不是去告诉来访者哪里错了,而是陪他一起探索:“还有没有别的可能性?”

当你问得足够细致,对方才会慢慢意识到——原来我一直以为“被拒绝”就等于“不被爱”;原来我对“失败”的定义是“不能犯一点错”。

认知的改变,不靠说教,而是靠好的提问。你问出一个点,对方看见一个角度,认知就开始松动,情绪也就跟着流动。

2.5 系统视角提问:洞察家庭与人际互动

在系统取向中,我们关注的不只是“你怎么了”,而是“你和谁之间发生了什么”。来访者的困扰,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某种关系模式的延续。而要看清这些模式,提问就是最有力的工具。

最常用的是循环提问比如:“你猜你老公看到你情绪崩溃的时候,会怎么反应?”这个问题的关键,不在答案,而在引导来访者跳出自己的角度,从别人的视角重新理解互动。

还有差异性提问“你觉得你爸爸怎么看你们的关系?妈妈怎么看?孩子怎么看?”这个提问帮助来访者看到,家人并不总是一致的,每个人在系统中扮演的角色不同,理解也不同。

悖论性提问也很有意思。例如:“如果你突然不再抑郁,你会不会担心家人反而不关心你了?”这个问题直指一个潜在但难以说出口的事实——有时,问题本身在关系中也“有用”。

我常说,系统提问不是为了搞清楚谁对谁错,而是让来访者“看见自己在其中的角色”,以及这个角色是如何被家庭关系共同塑造的。

系统视角的提问,把注意力从“你的问题”转移到“你和他人如何互动”;不是让来访者背负全部责任,而是帮助他在关系的回路中找回主动权。


一文说清11种提问技术(附实用话术)


关键提问的“使用说明书”

3.1 初次访谈五步结构:帮你不再慌张

很多新手咨询师一谈到“初次访谈”就紧张:怕冷场、怕问错、怕没方向。其实只要掌握基本结构,50分钟你完全能稳住场面、有条不紊地推进。

我常用“初访五步结构”来帮助年轻咨询师理清思路:

第一步,社交性寒暄 自我介绍。比如:“你好,我是沈家宏,是一名心理咨询师,今天的时间是50分钟。”这一句建立了基本边界,也缓解来访者紧张。

第二步,评估咨询经验 知情同意。了解对方是否有过咨询经历,并介绍保密原则、咨询流程等。

第三步,设定目标 澄清期待例如:“你希望通过这几次咨询,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状态?”这是锁定方向的关键一步。

第四步,评估问题。包括问题首次出现的时间、频率、影响范围等,帮助我们识别轻重缓急。

第五步,探索资源与已有尝试“你以前为这件事试过哪些方法?”“你身边有没有能支持你的人?”这一部分往往能激发来访者的自我效能感。

这个结构不是死板的流程,而是一个可灵活应用的“底层逻辑”。它既能帮助你“稳住自己”,也能让来访者感受到:你是专业的、有方向感的咨询师。

3.2 三个阶段,不同提问策略

提问不是一招打天下,而是随着咨询进程动态调整。通常我们把咨询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建立关系、探索问题、促进行动,每一阶段的提问重点都不同。

建立关系阶段,核心是营造安全感这时应多用开放式提问与共情式回应,比如:“你最近的状态怎么样?”“这段时间有没有特别让你挂心的事情?”这类问题能让来访者感觉被理解,愿意打开话匣子。

探索阶段,我们开始聚焦于问题本身及其形成背景。这时可用澄清性提问、系统提问或挑战性提问,帮助来访者从多个角度看待自己的处境。例如:“你觉得你和妈妈之间的张力,最早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有没有可能她的回应其实是一种保护方式?”

行动阶段,重点在于引导来访者从思考走向改变。可多用假设性提问、奇迹提问或量表提问:“如果你决定做出一个小小的改变,你想从哪开始?”“从0到10,你现在有多大信心可以试试看?”

每一种提问都不是孤立的,它们是咨询师工具箱里的“不同钥匙”,关键是要用在对的时机、对的门上。

换句话说:你怎么问,取决于你想引导对方往哪走。而一个有结构感的咨询师,永远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在哪个阶段、要问什么。

3.3 阻抗时的提问:不是技术,是态度

咨询中最让人焦虑的情境,莫过于来访者“卡住”:要么沉默不语,要么不停绕圈、讲道理,要么对你的回应不冷不热。这时很多新手咨询师第一反应是:“我要问点什么来打破僵局!”但其实,真正有用的,不是技术,而是态度。

来访者的“阻抗”,本质上是一种防御——可能是不信任你、不信任关系、也可能是长期以来不信任自己能被理解。在这种状态下,技术性的提问只会更激起防御。你越“想破局”,越容易掉入用力过猛的陷阱。

我通常会先稳住自己,给对方空间。有时候,我会用共情式提问作为过渡:“我感觉你有点迟疑,是不是不知道该怎么说?”或者:“你是不是在想,这些说出来也没用?”这样的提问,不是为了获取答案,而是为了传递一个信息:“你被看见了,我接得住你。”

这时候来访者往往会松一口气,哪怕只是点点头,都是一种重新连结的开始。

所以,当你遇到阻抗时,先不要急着问“什么问题能打开他”,而是问问自己:“我能不能先安住自己,接住这个沉默或抗拒?”你带着什么样的情绪提问,对方就会给出什么样的回应。

提问,不是拷问真相,而是邀请对话。阻抗不是敌意,而是“我还没准备好”。你的态度,决定了来访者是否愿意继续走下去。




我的经验:提问,必须练中学,学中练

4.1 框架在心中,语言才会有力量

很多咨询师一开始学提问,总觉得是“技巧活”——奇迹提问、量表提问、苏格拉底式提问,样样学,但上了现场还是“抓不住”。问题不在于你不会问,而是你没在心里建起框架。

一个没有框架的咨询师,问得再漂亮,也撑不起一场有效的咨询;但一个有结构感的咨询师,即使只问简单的“然后呢”“你怎么看”,也能把谈话引向清晰、深入、有方向的路径。

我常说,结构比技巧重要。框架是你内在的导航系统——你知道你在哪个阶段,要做什么,要往哪推进,这时候你提的每一个问题,才有意义、有逻辑、有“力”。

比如,当你清楚现在是初访阶段,你就知道此刻的目标是建立信任和了解主诉,而不是急着挑战核心信念;当你进入探索阶段,你就知道可以开始系统性地梳理情绪、关系和认知结构;而到了行动阶段,你自然会转向资源调动和行为支持。

咨询不是靠“聊”解决问题,而是靠有目的的语言引导,而提问,就是这套语言系统的骨架。

所以真正的提问力,不只是“学会很多种问法”,而是在心里建好一张地图:你知道自己在哪儿,也知道带来访者要往哪儿走。你的框架感越清晰,语言就越有方向,提问也就更有力量。

4.2 学会问问题,才算真正入了行

很多咨询师在入行初期,会不自觉地陷入“讲得对”“分析准”的执念,仿佛专业性来自我们能说多少、懂多深。但我越来越体会到:心理咨询真正的专业力,不是我们说了什么,而是我们能问出什么。

提问,是咨询师打开关系的钥匙,是深入理解的工具,是推动改变的启动器。你怎么问,决定了来访者怎么想、怎么说、甚至怎么看待自己。

会问问题的人,能用一句轻描淡写的“你刚才笑了一下,是不是想起什么了?”就带出一段压抑许久的记忆;也能用一句“如果你不再那么讨好别人,会发生什么?”直触一个人内在的深层冲突。

而一个不会提问的咨询师,即便满腹理论,也只能停留在解释与建议中,让来访者觉得“你说得都对,可我还是没办法”。

所以我常说:你什么时候学会提问了,才算真正入了这行。学会提问,不是背熟几种句型,而是练出一种思维方式——你习惯从问题背后看见结构、看见情绪、看见关系

提问不是为了解答,而是为了启发;不是为了掌控,而是为了连接。你问得越真诚、越深刻,对方就越可能在你面前卸下伪装,走进自己。

从“能听”到“能问”,是一个咨询师真正成长的标志。



结语:结构化提问,是专业化成长的第一步

心理咨询不是靠“说得多”,而是靠问得准。提问,是我们与来访者建立联系、进入内心的第一道桥梁。不是随口发问,而是带着结构、目的与尊重。

你越清楚此刻咨询的阶段与目标,就越知道该问什么、怎么问;你越理解提问背后的逻辑,就越能在混乱中带出清晰与希望。

真正的专业咨询师,不靠堆积知识点,而是靠一套稳定的提问框架,稳住自己,也能稳来访者。

所以,如果你还在咨询的路上摸索,不妨从最基础的事做起:建立提问结构,练习问得更有力量、更有温度。这一步,可能不快,但一定最稳。

愿你在一次次提问中,不只是帮助别人,也不断塑造一个更清晰、更扎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