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武宗
学
天下武功
筋髓功 易筋经刚体·洗髓经重生
以武学打开世界·智者不匹夫 武者无懦夫
《易筋经》的内功心法,跟明代一个特别火的修炼流派内丹术有很深的关系,尤其是跟一本叫《性命圭旨》的书。
要说这内丹术,那可是明朝时候的顶流。那时候大家觉得人活着不光是吃喝拉撒,还得琢磨怎么活得更久更牛。所以就搞出了这么一套理论,他们借用了炼丹术的一些词儿,又把咱们老祖宗的易经里那些阴阳五行八卦的东西搬进来,还特别喜欢跟佛教大佬们聊哲学,核心思想就是:“不顺其自然,生老病死,逆天改命才能成仙”。他们坚信只要通过修炼,就能对抗衰老,甚至超越天命。这口号喊得最响亮的就是“我命在我不在天”,听着就霸气。
在这么多内丹书里,有一本特别牛,叫《性命圭旨》。这本书是谁写的没人知道,反正署名是“隐真人高徒”,挺神秘的,但它绝对是明代内丹术的扛把子,地位非常高。

这本书有啥特点呢?第一,它特别爱用图说话,整本书54张图,画得明明白白,告诉你怎么练。第二,它强调性命双修,就是说你得同时修炼心性和身体能量,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第三,它特别开放,把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都揉在一起,告诉你这三门学问其实殊途同归,都是为了修心养性。
《性命圭旨》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呢?就是性命双修。它认为光修心性不行,光练身体也不行,得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才是最高境界。你看它怎么解释这三家的,儒家讲“存心养性”,道家讲“修心炼性”,佛家讲“明心见性”,听着是不是有点像绕口令?其实《性命圭旨》的意思是,这仨说的都是一个事儿,都是在讲那个本体,也就是你最根本的心性。怎么修呢?通过“守中抱一”这些方法,让身心发生质变,最终达到“得一归一”的境界。简单说,就是跟宇宙大道融为一体。
那具体怎么练呢?《性命圭旨》总结了几个阶段,就像打怪升级一样。第一关叫“炼精化气”,就是把你身体里那些精华的东西转化成能量。第二关“炼气化神”,把能量再提升,变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第三关“炼神还虚”,把这种精神力量再升华,回归到一种空灵的状态。虽然各家说法细节不一样,但目标都是一样的,追求内在的质变。所以你看内丹术里“炼、化、还、复、怀胎、养胎”这些词儿,都带着一种变化转化的意思。
刚才说了,内丹家有个特别牛的口号,叫“我命在我不在天”,就是说我不认命,我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命运,战胜自然规律。这可不是瞎说,他们有一堆词儿都体现这种精神,比如“颠倒、逆流、逆行”,听着就很有画面感。更有意思的是,《易筋经》里也用了这句话,它说通过锻炼能把弱变强,短变长,柔变刚,平庸变健康,这都是《易筋经》的好处。你看,《易筋经》也强调,通过人的努力,身体是可以发生积极变化的,这跟内丹家追求内在变化的思路是一脉相承的。
说了这么多,那《易筋经》和《性命圭旨》到底有没有直接关系呢?还真有。首先它们都是明朝末年的东西,时间差不多,作者都神秘兮兮的,不知道是谁。内容上都体现了当时三教合一的风气,儒释道的元素都有,目标也都是追求身体或精神上的提升,一个是炼丹成仙,一个是炼筋强身。方法上也都离不开冥想、调息这些内功心法。最关键的是咱们仔细看看《易筋经》的原文,会发现里面用了很多《性命圭旨》里的专业术语,简直是照搬。不信咱们来看一段《易筋经》里的话。这段讲的是怎么练“内壮”,里面提到了“守中积气存气”,还有“合其眼光,凝其耳韵,匀其鼻息,缄其舌气,四肢不动,冥心存想,先存后忘,积气与神俱注”等等一堆词儿,是不是看着有点眼熟?没错,这些词儿在《性命圭旨》里都能找到对应的解释,这说明什么?说明《易筋经》的作者很可能就是看了《性命圭旨》,然后把这些内丹术语给借来了。
咱们先挑两个重点词儿来拆解一下。第一个是“守中”,这个词儿最早出自老子,意思是说话多不如沉默,不如守住那个中心。后来内丹家就把它解释成守住身体的中和状态、元气丹田或者某个神秘的窍门。但在《易筋经》里,“守中”主要是指“积气”的关键步骤,不过要注意,一般的内丹书里,“守中”和“积气”这两件事好像没那么直接的关系,但是《性命圭旨》这本书很特别,它把“守中”和“积气”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这在其他书中不多见。那《性命圭旨》是怎么解释“守中”的呢?它在“泰道说”里说,儒家讲“存心养性”,道家讲“修心炼性”,佛家讲“明心见性”。它认为这三者说的都是同一个东西,心性,也就是本体。所以“守中”就是守住这个本体。它还说,“中和一”是分不开的,“中”是“一”的体现,“一”是“中”的功用。这里的“一”可以理解为大道或者元气。这其实是在说通过“守中”,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二归一”,也就是把神和气合二为一,产生“圣胎”。
第二个重点词是“积气”或“聚气”,这俩词儿在《性命圭旨》里意思差不多,都是指把气聚拢起来。这个词儿第一次出现是在“和合四象说”这一章,这一章讲的是内丹修炼的一个重要功法,叫“和合四象”。啥叫“四象”?就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代表了人体内的四种基本能量或状态,目标是啥?通过意念“戊己真土”的作用,把这些“四象”给整合到一起,形成一种精华物质,叫“真炁”,也就是传说中的“圣胎”。《性命圭旨》是怎么描述这个过程的呢?它说,心要是不动了,就像龙吟风起,朱雀收敛翅膀,元气就开始聚集了。身体要是不动了,就像虎啸风生,玄龟潜伏,元精就开始凝结了,等到精气都凝聚了,金木水火四种能量就在意念的“土”里混融了,精神魂魄也都聚在了意念里,最后意念要是不动了,真阴真阳就交合了,精气神三宝就结成了,四象和合,五行攒簇,全都进入中宫,大丹就成功了。你看,这里面反复提到“精、气、神”,这正是“积气”在“炼气化神”阶段的关键作用。为了更形象地说明这个“和合四象”的过程,《性命圭旨》还配了图,旁边还有口诀。右边的口诀说,眼睛不看东西,魂就在肝;耳朵不听声音,精就在肾;舌头不动,神就在心;鼻子不闻气味,魄就在肺。这四样感官要是收敛好了,就不会泄露能量,精气、神、魂魄这些内在的东西就会回到意念的中心,这就是“和合四象”。左边的口诀更具体,教你怎么做,“含住眼光,凝住耳韵,调匀鼻息,闭住舌气,让身体四大不动”。这样五脏的五行之气就能汇聚到中宫,也就是丹田。你看,这不就是具体的修炼方法吗?
现在我们知道了,“积气”在《性命圭旨》里是“炼气化神”阶段的关键,而且跟“守中”有关。但具体怎么个有关法呢?《性命圭旨》里还有更细致的描述。比如在“蛰藏气穴 众妙归根”这一章,它提到了两个词,“翕聚”和“蛰藏”。“翕聚”就是“守中抱一”的功夫,属于“性功”,也就是炼心神。“蛰藏”是“深根固蒂”的口诀,属于“命功”,也就是炼气。它强调,要完成“炼气化神”,必须把“性功”和“命功”结合起来,也就是性命双修。具体怎么做,就是要把上丹田“祖窍”凝聚的“阳神”,通过呼吸的功夫,下藏到下丹田“气穴”里去,所以凝神是基础,再配合呼吸,才能让神和气真正融合。
了解了《性命圭旨》的这些概念,我们再回头看《易筋经》,它在“内壮论”里说,“守中此道,练法专于积气”。这句话直接就把《性命圭旨》里“守中”和“积气”的关系给点明出来了,而且它后面那段关于“合其眼光,凝其耳韵,匀其鼻息,缄其舌气,四肢不动,一意冥心存想中处,先存后忘”的描述,几乎就是抄了《性命圭旨》左侧面口诀的内容,只是把“四大不动”改成了“四肢不动”,它还强调“积气与神俱注”,说明它也认同“积气”和“神、气凝聚”的关系。在“初月行功法”里,又出现了“明心内观,守中存想,勿忘勿助,亦不他驰,精气悉皆附注”这样的话,意思都差不多,还是在讲冥想、呼吸和能量凝聚,所以《易筋经》确实受到了《性命圭旨》很大的影响,借鉴了很多内丹术的理论和方法。
但是《易筋经》也不是完全照搬,它有自己的创新和差异,最大的不同在于目标。《性命圭旨》追求的是炼丹成仙,走的是内丹的路子。而《易筋经》呢,它的目标是“炼筋”,追求的是“内壮”,也就是让身体更强壮。方法上,它既有借鉴《性命圭旨》的内练方法,比如“守中”“积气”、冥想、调息,也有自己独特的外练方法,比如按摩、泡药、吃药、晒太阳、采月华等等,所以《易筋经》可以说是站在了《性命圭旨》的肩膀上,但把它从追求神仙境界转化成了追求凡人强健的目标,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
说到《易筋经》,很多人一看开头提到了达摩祖师,就觉得它是佛教的,但奇怪的是,书里的内容又很多是道教内丹术的,这就有矛盾了。其实这得放到明朝那个三教合一的大背景下看,那时候达摩的故事已经很流行了,甚至被神话了。《性命圭旨》这本书里,达摩就不是一般人,而是神仙级别的存在。它说,达摩能“折芦过江”,跟传说中能御风飞行的列子一样,都是通过修炼获得了超凡能力。它还把达摩面壁九年解读为修炼内丹的“九年关”,甚至还有专门的《达摩祖师胎息经》。所以在《性命圭旨》看来,达摩传内丹术是很正常的。
《性命圭旨》里还描绘了神仙的各种超能力,乘云驾雾,骑龙飞天,隐身遁形,变化无穷,能在水火里泡澡,不怕烫,能在日月间行走不留影,刀枪不入,老虎都伤不了他,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玄幻,但这也反映了古代人对超能力的向往,特别是“刀兵不能害”这一点,后来清朝就有了“金钟罩”“铁布衫”这样的功夫,而《易筋经》里讲的“内壮神勇,止渴贯牛腹”,不也是在追求一种身体强健到极致,甚至刀枪不入的能力吗?所以说,《易筋经》提“内壮”这个概念很可能就是受到了内丹术追求超能力这种思想的启发。
还有一个重要的线索就是《易经》,内丹术离不开《易经》,用八卦、阴阳、五行来解释修炼过程。《性命圭旨》里也经常引用《易经》的话,《易筋经》这个名字本身就来自《易经》的“易”字,所以很可能《易筋经》的作者,也受到了《性命圭旨》这种引用《易经》讲述达摩故事的方式的影响。当然,他们最终的目的不一样,《性命圭旨》是想炼丹成仙,而《易筋经》是想炼筋强身,《性命圭旨》主要讲的是内丹,不太涉及筋膜的锻炼,但《易筋经》就不一样了。它专门发展出了一套锻炼筋膜的方法,包括怎么锻炼手指,甚至还提到了怎么锻炼阳具。这在当时可是个敏感话题,有学者批评说,这是不好的丹法,“泥水丹法”不适合普通人练。但我们要知道,房中术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中医和道教都吸收过它,并且发展出了内丹术里“采阴补阳”的功夫,而且明代已经有女性修炼内丹的记载了,说明这类修炼并非禁区,《易筋经》的目标是“内壮”,不是成仙,所以它这些方法放在当时的语境下,可能并没有那么离经叛道。
所以,可以说《性命圭旨》是《易筋经》学习内丹术的主要老师。《易筋经》大量借鉴了《性命圭旨》的术语、修炼理念,比如性命双修、守中、积气、冥想、调息,还有对达摩的神仙化解读,但同时《易筋经》又不是简单复制,它把这些内丹原理用到了追求“内壮”的目标上,还加入了按摩、吃药、采精华这些外练方法,以及对筋膜的特殊锻炼,这体现了《易筋经》作者的创造力,也让我们看到了古代养生智慧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