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趣的现象:每年找心理医生咨询并且接受服务的人将近3000万人,其中有些病人本身也是心理医生!这次要分享的书籍很特别,作者以心理医生和病人的双重身份,带我们看见心理治疗背后的真实故事。无论你正经历困境,还是渴望了解自己的内心,这本书都能给你新的洞见与力量。

这本书在说什么?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的作者是洛莉.戈特利布,她是一位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医生,但是最让她能真正理解病人的原因,是因为她自己也是一个普通人。当她遇到人生的重大危机时,她找上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医生聊聊,开始了她自己的疗愈之旅。

除了作者自身的故事之外,书中充满了许多耐人寻味且难忘的生命故事:有自恋的好莱坞制片人,有刚结婚就被诊断出晚期癌症的新婚妻子,有威胁要在生日当天结束自己生命的七十多岁老妇,还有爱上不对的人、甚至在诊室也会试图搭讪他人的年轻人。

书中探讨了很多生命里的元素,爱与渴望、意义与死亡、罪恶与救赎、恐惧与勇气,希望与改变。通过这本书,作者透过智慧和幽默的笔触,帮助我们看清自己的盲点,并重新审视我们在面对挣扎时对自己和他人所说的那些真相和谎言。

心理医生也是人

很多人可能会把心理医生视为一个无所不知的心灵导师,能解开我们心中的一切困惑,甚至觉得对方要表现得像个「圣人」。但在这本书中,作者说出了一个很重要的真相:「心理医生也是普通人,也会有自己的痛苦、挣扎和需要疗愈的地方。

作者书中描述了她与她的心理医生温迪(Wendell)的互动。当她第一次作为病人坐在治疗室里时,感受到的是与她平时当心理医生时完全不同的压力和脆弱感。她开始察觉到自己在某些生活方面有很多盲点和不想面对的部分。这个经历让她反思,原来她和她的病人们一样,都在寻求理解和疗愈。

她的心理医生常常点出一些她不愿面对的事实。例如,当她陷入分手的痛苦中时,温德尔让她思考:「这让你难过的,会不会不只是分手?」这段对话让她意识到,比分手更让她痛苦的,是对未来不确定的恐惧。她也因此写下:「人最不想面对的事,往往就是他们最需要面对的事。

这些经历让我们了解到,心理医生的共鸣并不是来自于他们的专业知识,而是来自于对人性的理解与同理心。当病人感受到心理医生的真诚同情时,他们更愿意去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这种真诚的共鸣使得治疗更加有效,也让病人在面对自己时感到被理解和接纳。

改变的力量

「改变」是这本书的核心主题之一。很多时候,我们在生活中感到被困住,似乎无法改变现状。但作者通过与病人的互动,让我们看到改变是可能的,而改变往往来自于我们「最不愿面对」的地方。这需要勇气和对自我的真实认识。

其中一位病人约翰的故事让人印象深刻。约翰是一位成功的电视编剧,但在治疗初期,他对情感世界充满防御,拒绝深入谈论。然而,随着治疗的进行,他开始揭露自己失去儿子的深层悲伤。这段经历成为他重新定义自己生命的契机,让我们看到面对痛苦的勇气如何能成为改变的动力。

作者提到:「心理医生一开始就知道每个病人只是快照,你看见的只是他们某段时间的面貌。」接下来,她讲的这段话让我印象深刻:「你也许被拍过角度差表情怪的烂照片,但你应该也有拍得很好的照片,也许是拆礼物时兴高彩烈的样子,也许是和情人一起笑得很开。这两种照片都是你在某个片刻的样貌,但也都不能反映你的全部。」

这些快照代表我们在某一时刻的状态,但并不代表我们的全部。尽管再怎么沮丧,也别忘了自己也曾有过愉悦的日子。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去看待这些快照,是被它们困住,还是打破它们,重新塑造自己的人生。

改变的过程虽然艰难,但它提供了一个摆脱过去束缚、成为更真实自我的机会。

自我揭露与自我好奇

自我揭露是心理治疗中的一个关键要素,无论是病人还是心理医生都需要有意识地掌握这个过程。洛莉通过她自己的经历,说明了自我揭露不只是坦白自己的内心世界,更是一种自我理解和自我接纳的过程。

作者说:「自我揭露是一把双刃剑,它需要勇气,也会让人感到暴露和脆弱。但正是在这种脆弱中,我们才有机会真正理解自己,并从中找到力量去改变。」这个观念让她与病人之间的联结更加深刻和真实。只有当我们坦白自己的内心世界时,才能真正理解自己,并找到改变的力量。

书中还提到:「对自己要有好奇心。」因为很多人刚开始做心理咨询时,好奇的不是自己,而是别人(所以很想怪罪别人,或苦恼着别人到底在想什么)。但随着治疗的进行,这种好奇心会逐渐被唤醒,让我们开始探索那些隐藏在情感深处的感受,并逐步揭露那些阻碍我们成长的盲点。

自我揭露与自我好奇是很重要的两个元素,因为心理咨询帮不了对自己不好奇的人。

《也许你该找人聊聊》读后心得:诙谐幽默笔吻下的心灵疗愈

应对无法掌控的情绪

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让人无法掌控的情绪和突然的变化。这些情绪和变化可能让我们感到麻木、痛苦,甚至迷失方向。在书中,作者帮助我们理解:「大家常常误以为麻木是空虚,但麻木其实不是没有感受,而是被太多感受吞没的反应。

书中提到一个例子:如果一个人在短时间内经历失业、感情破裂、家庭冲突等压力,他可能会感到极度的悲伤、焦虑和愤怒,这些情绪混杂在一起,让他无法正常处理,最终变得麻木,对任何事情都不再有反应。这种麻木感是情绪过于强烈且无法处理的反应。

在这种情况下,接受情绪并寻找出口非常重要。我们需要承认自己的情绪是正常的,不要试图压抑或逃避,而是寻找合适的方式来表达和释放,例如写日记、与信任的人交谈或进行运动等。这些方法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变化,逐渐找到重新前进的方向。

作者也指出,心理医生能帮助病人找到「平静」,只不过这种平静可能跟他们寻求治疗时希望得到的不一样。 「平静不代表没噪音、没困扰、没难题,而是指身处这些干扰之中,心依然安宁。」不要害怕飘忽不定的情绪,而是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如何从痛苦中学到东西

书中探讨了「痛与苦的差异」。痛是生活中无可避免的一部分,但我们不一定需要一直苦下去。作者分享了一段温德尔说过的话:「痛跟苦不一样,人都有痛的时候,可是你不一定得那么苦。」

如果我们要从痛苦中学到东西,我们需要改变看待自己的方式,从「为什么这件事发生在我身上?」转变为「我可以从这件事中学到什么?

例如两位女士,A 和B,都是在长期稳定的感情中被伴侣劈腿,因而分手。这种被背叛的感觉带来了极大的「痛」,这是一种自然的情感反应。

A女士在分手后,经历了一段痛苦的时间,但她决定从这段关系中学到一些东西。她开始反思自己在关系中的行为和选择,并意识到自己忽略了很多红线。她也认识到,这段感情虽然带来了痛苦,但也让她更了解自己,更懂得未来如何选择更合适的伴侣。虽然这段经历很痛,但她并没有长期陷入「苦」,反而让自己变得更坚强和成熟。

B女士则不同。她无法放下这段背叛的感觉,不断地重复着对方如何伤害她的回忆,心中充满了愤怒和怨恨。她觉得自己被摧毁了,并开始对未来的感情生活感到绝望,认为自己再也不会相信任何人。这种持续的自责、愤怒和不信任,让她深陷于「苦」中,无法自拔。

很多时候,我们持续在痛苦中挣扎,是因为我们死抓着受苦的感觉不放。我们不断重复回忆受伤的过程,或者陷入对未来的恐惧中,这让我们无法真正从痛苦中解脱。

无条件的正向关怀

在心理治疗中,无条件正向关怀是非常重要的概念,指的是心理医生应该对病人保持尊重和接纳,而不是基于个人喜好或判断。

「无条件正向关怀」并不代表心理医生必须「喜欢」当事人,只是说心理医生应该和颜悦色、不做批判,最重要的是:真心相信当事人若能受到鼓励、获得接纳,一定有能力成长。这项原则的目的是尊重并珍惜人的「自主决定权」,即使当事人的选择与你不同也应如此。

无条件正向关怀是一种「态度」,而不是「感受」。

我认为,这个观念也可以被我们一般人拿来应用。以下是三种如何将这种观念应用在生活中的方式:

不带批判地倾听:在与他人交流时,我们可以学习像心理医生一样,真正用心去聆听,不急于下结论或批评。这样可以让对方感到被理解和被接纳,进而更愿意敞开心扉。

鼓励他人自主决定:无条件正向关怀强调的是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和决定,即使那些决定和我们的想法不同。我们可以在与朋友、家人或同事互动时,给予他们空间和自由,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决定,而不是试图控制或强加自己的观点。

保持开放的态度:无条件的正向关怀是一种态度,而不是感受。即便我们可能不认同对方的某些行为或选择,我们仍然可以保持友善和支持的态度,并相信对方有能力在适当的时候成长和改变。

这本书启发了我: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应用「无条件正向关怀」,学习不带批判地倾听他人,并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决定,这有助于让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加真诚和紧密。

结语:寻找自己的力量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通过作者与病人、与自己之间的对话,让我们看到心理治疗的真实样貌。它告诉我们,心理医生并不是无所不能的心灵导师,他们也和我们一样,面对自己的痛苦和挣扎。正是在这些脆弱中,我们找到了共鸣,也找到了理解自己的力量。

这本书启发我们去思考:在生活中,我们是否也能像作者和她的病人一样,勇敢面对那些让我们感到害怕和不安的部分?是否能够在面对痛苦时,选择从中学习,而不是陷入无尽的苦?

改变需要勇气,而这份勇气来自于对自我的真实理解和接纳。让我们学会在脆弱中找到力量,并在生活的挑战中找到前进的方向。如果你正在面对人生的困境,也许,你真的该找人聊聊。通过这样的过程,你可能会发现,一个更真实、更强大的自己,正在那里等待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