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画家叶浅予先生曾说:“对于绘画来说,光靠速写不行,那会被速写拘束住,约束了想象力。速写的同时,一定要讲感受。”在讨论此观点时,我们不可避免地要深入艺术的本质与创作过程的核心,理解速写与感受在艺术创作中的辩证关系。叶浅予先生的这番话,不仅是对他个人艺术实践的总结,也是对所有从事艺术创作人士的一种深刻启示。

速写,作为一种快速捕捉对象形态、动态与氛围的绘画方式,历来被视为艺术家锤炼基本功、积累创作素材的重要手段。它强调对瞬间的敏感捕捉与即时表达,要求艺术家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熟练的表现技巧。在速写的过程中,艺术家往往能够迅速提炼出对象的本质特征,以简练而有力的线条勾勒出形态,再以色彩或明暗加以丰富,使画面生动而富有生命力。然而,正如叶浅予先生所言,若仅仅满足于速写的技巧训练,而忽略了艺术创作中更为重要的“感受”环节,那么速写就可能成为一种机械性地重复,束缚了艺术家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感受,是艺术创作的灵魂。它超越了形式与技巧的束缚,是艺术家内心情感与外界事物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艺术创作中,感受是激发灵感的源泉,是赋予作品独特气质与深刻内涵的关键。艺术家通过感受,将个人的情感体验融入到作品中,使作品成为连接艺术家与观众情感的桥梁。正如梵高笔下的星空,不仅仅是色彩的堆砌与形式的组合,更是他内心深处孤独与渴望的宣泄;又如徐悲鸿的马,不仅仅是形态上的准确描绘,更是他对于自由、力量与不屈精神的颂扬。这些作品之所以能够触动人心,正是因为它们超越了速写的表面,触及了感受的深层。

叶浅予先生的观点,实际上是在强调艺术创作中技巧与感受的平衡。速写作为一种技巧训练,无疑对艺术家提升表现力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真正的艺术创作,还需要艺术家将个人的感受融入到作品中,使作品具有独特的生命力与感染力。这就要求艺术家在速写的同时,不仅要关注对象的形态与结构,更要关注自己的内心体验与情感变化,将速写作为感受世界、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而不是目的。

叶浅予:对于绘画来说,光靠速写不行,速写的同时,一定要讲感受

在实际创作中,艺术家往往需要在速写与感受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一方面,他们需要通过速写来积累素材、锤炼技巧,为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他们又需要在速写的过程中保持对世界的敏感与好奇,用心去感受每一个细节、每一种情感,将这些感受转化为作品中的独特元素。这种平衡的实现,需要艺术家具备深厚的艺术修养、敏锐的观察力与丰富的情感体验。

以叶浅予先生自身的艺术创作为例,他的画作无论是人物还是山水,都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与真挚的情感表达。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速写的精准与生动,更能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他的画作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正是因为他将速写的技巧与个人的感受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作品既具有形式上的美感,又具有情感上的深度。

此外,叶浅予先生的观点还启示我们,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与敏锐的洞察力,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与感受范围。他们应该勇于尝试新的表现手法与创作题材,敢于突破传统的束缚与既定的框架,以更加自由、更加多元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见解。这种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正是艺术创作中最宝贵的品质之一。

当然,艺术创作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它需要艺术家付出艰辛的努力与不懈的追求,需要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在这个过程中,速写与感受将成为艺术家最忠实的伙伴与最宝贵的财富。通过速写,艺术家可以不断锤炼自己的技巧与表现力;通过感受,艺术家可以不断挖掘内心的情感与世界的奥秘。当这两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时,艺术家的创作之路将变得更加宽广而光明。

综上所述,叶浅予先生的观点不仅揭示了速写与感受在艺术创作中的辩证关系,更为我们指明了艺术创作的正确方向。在速写的同时讲感受,不仅是对艺术家个人修养与创作能力的考验,更是对艺术创作本质与价值的深刻领悟。愿每一位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士都能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前行,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出更加美好、更加深刻的艺术世界。(徐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