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老黄啊,你咋出这么多汗呢?”小区花园的长椅上,刘阿姨一边扇着蒲扇,一边瞅着坐在对面的黄大叔。

“唉,说来你都不信,我干坐着不动,汗还是往外冒,连后背都湿了……”黄大叔无奈地叹了口气。

“我老伴说你肯定是阳虚,让我劝你去看看中医。”刘阿姨皱着眉,“我家老头以前也是一动不动就出汗,后来调理了一阵子就好多了。”

“阳虚?我媳妇说我脾虚。我看那,我是老了,没劲儿,出汗正常。”

俩人你一句我一句,旁边扫地的李师傅也凑了过来,“我年轻时是干装修的,那才叫出汗啊,满头都在滴水,中医说我是湿热体质,夏天最遭罪。还是要分清楚为好。”

三个人你一言我一语,谁都说不清楚原因,汗还是照样出,衣服换一件湿一件。

难道出汗还分这么多种?怎么调理才对症见效呢?

一、怎么看待不同的出汗类型?

很多中老年人都有“出汗多”的困扰,但出汗并不是一件单一的事情,中医认为,出汗的部位、时间、伴随的症状不同,其背后的身体状态也不一样。

搞清楚“汗从哪儿来”,才能对症下药。

1.阳虚体质——出全身汗、容易怕冷

如果你是坐着不动都容易出汗,尤其是背心、胸口、背部出汗多又容易觉得冷,手脚冰凉,白天乏力,晚上还睡得不实,那很可能是阳虚。

中医认为“阳主温煦”,阳虚的人身体像个火不旺的炉子,不够热,自然“水汽”就往外跑,也就是出汗。

特别是天气稍凉时,这种人反而更容易出汗,一动或者情绪波动就更明显。

2.脾虚体质——手脚汗、乏力易倦

有些人不怎么出大汗,就是手心脚心老是出汗,特别是饭后或一紧张时更明显。

这类人通常还伴有消化不好、肚子胀、容易拉肚子、舌头淡、口不渴等问题,那大概率是脾虚。

脾主运化,脾虚的人身体水湿代谢功能差,汗液就从四肢毛孔偷偷“溜出来”。这类人多见于久坐少动、饮食不规律或长期吃冷饮、寒凉食物的人。

3.湿热体质——满头汗、容易烦躁、口苦

这类人一出汗,主要是出在头部和面部,甚至一着急一动就像洗了把脸,头发、额头都湿了。

他们常常会感觉口干口苦、大便黏腻、小便黄、舌苔黄腻,还容易心烦、上火、睡眠不好。

这是典型的湿热体质,体内有湿气但又被“热”激发,汗腺口开泄不正常,就造成局部出汗严重。

湿热体质在夏天尤其常见,油腻、辛辣吃多了、作息不规律、压力大都可能让湿热加重。

二、中医:教你几招,快速止汗,调好体质才是根本

止汗不等于“堵汗”,关键是调理体质,让身体的“汗闸门”正常工作。不同体质,用的调理方法也不一样。

【阳虚型出汗】——重在温补阳气

推荐食材:羊肉、生姜、大枣、桂圆、核桃、黄芪

阳虚全身汗,脾虚手脚汗,湿热满头汗!中医:教你几招,快速止汗

推荐茶饮:黄芪红枣姜茶

泡法:黄芪10克,生姜3片,红枣3颗,热水煮10分钟后代茶饮用

日常建议:

·不要吃寒凉的食物,夏天也别贪冷饮

·注意保暖,尤其是背部和脚

·每天晒晒太阳,补补阳气

·可以艾灸命门、足三里,每次15分钟左右,有助于温阳止汗

调理建议:黄芪、附子类的中药可在中医指导下使用,对阳虚出汗效果不错。

【脾虚型出汗】——重点在健脾祛湿

推荐食材:山药、白扁豆、莲子、薏米、红枣、陈皮

推荐粥方:山药莲子粥

做法:山药30克、莲子20克、大米适量,加水熬粥,早晚食用

日常建议:

·吃饭规律,少吃冷的、生的、油腻的

·保证睡眠,不熬夜

·饭后可以轻轻按摩脾俞穴、足三里,促进运化

小妙招:每天起床后空腹喝一杯温热的薏米水,有助健脾化湿,减少手脚出汗。

【湿热型出汗】——清热利湿是关键

推荐食材:绿豆、苦瓜、冬瓜、茯苓、荷叶、金银花

推荐茶饮:金银花绿豆汤

做法:绿豆30克,金银花10克,加水煮15分钟,每天一次

日常建议:

·少吃油炸、辛辣、烧烤类食物

·注意通风,多出汗但要及时擦干

·保持心情平稳,不急不躁

·避免熬夜,保持肠道通畅

穴位调理:可以每天按揉合谷、大椎穴,有助于祛湿降火。

结语

出汗不光是天气热这么简单,它反映的是身体内部的小失衡。分清体质,找到原因,对症调理,才能真正从源头上“止汗”。

别再拿毛巾擦个不停,不如花点时间调一调身体,汗就不会总跟着你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