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的祈年殿、故宫的屋顶、北海的九龙壁…..金黄、翠绿、碧蓝,五彩缤纷的琉璃瓦,变化无穷。在全世界,不管到了哪里,看到琉璃瓦,就看到了中国建筑元素。琉璃瓦不仅装饰性极强,还具有实用性,不仅古代,如今仍被广泛使用在仿古建筑中。
一片琉璃瓦是如何制成的呢?
01—原料处理
烧制琉璃瓦的第一步,最重要的是选择合适的陶土。琉璃胎的原料陶土,北方称“坩子土”,性质和瓷土大概相同,矿物组成以高岭土为主。 不同地区的陶土,烧制出来的胚件,颜色性质也会有差异,一般根据成本和当地原料因地制宜选择陶土。陶土的原料呈块状,从矿山开采出来后需要先晾晒碾磨,过滤处理。之后将粉状的原料洒水闷料2-3天,反复搅拌,光华油润,容易成型后,方可使用。
02—胚件塑形
古代匠人只会绘制简略图,依据工匠间手口相传,用手工捏制或者实物翻模的做法,将陶土塑形。外形较为简单的瓦片,在古代通常使用”轮瓦法“,在转轮上制作泥筒,将泥筒切割一分为二,即可得到瓦片。当然如今,机械制作已经大大提高了效率。
较复杂的琉璃构件则需要手工捏制,先根据尺寸用泥做出造型骨架,阴干到适宜程度后再捏塑做出具体形象,最后进行局部调整。手工捏制的构件造型丰富,细节形象生动。 对于数量多,纹饰相同的的构件则可以使用模具,利用模具可以较快的制作出尺寸规格相同,花纹一致的胚件。如滴水瓦当琉璃构件,通常需要使用模具制作。
03—初窑素烧
与瓷器相比,琉璃烧制所需温度稍低,可以不用匣钵直接入窑。第一次入窑需要烧制11天左右,窑温是烧制的关键。经过第一次素烧后的胚件由黑色转变为白色。窑内胚件的摆放,燃料的种类、多少、干湿、添加时间,都会影响琉璃的烧制结果,需要由有经验的老匠人掌握控制。出窑后检测合格的胚件可进行上釉处理。
04—胚胎上釉
琉璃工艺中,釉料的配制是最重要的,不少釉料配比,在古代是工匠的独家秘方。给砖瓦表面敷上彩色外层,既能增加其防水效果和表层硬度,同时呈现靓丽色彩。着色则依赖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铜呈绿、氧化钴显蓝、氧化铁现红,通过配方调控实现多变的奇幻色彩。上釉的过程中要保证釉料厚薄一致,否则烧成后颜色不均匀,且釉料厚的地方容易开裂。有些构件不需要全身上釉,可用勺子将釉料倒在胚胎局部。

如黄色釉料配方比例为:“黄丹三百六斤,马牙石一百二斤,黛赭石八斤”,即黄丹、马牙石、黛赭石的重量比为38.25:12.75:1。黄丹的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铅,马牙石为一种富含二氧化硅的石料。黄丹与马牙石的主要用途为合成釉料。黛赭石是一种氧化物类矿石,主要成分为三氧化二铁,主要作用是使釉料呈黄色。
05—二次烧制
上釉晾干后,再次进窑,进行二次烧制。二次烧制需用时间较短,釉料容易烧透。经过二次烧制冷却后,检测其颜色、光泽、纹样后,一片合格的琉璃瓦便诞生了!
06—最美琉璃
▲九龙壁
黄琉璃专属皇家,绿琉璃用于王府,黑琉璃多见于文庙,而紫禁城文渊阁用黑琉璃瓦镶绿边,昭示“水克火”的藏书楼防火之道。天坛皇穹宇的蓝琉璃槛墙饰以“凤穿牡丹”,祈年殿藻井琉璃砖刻“祥云捧日”,皆暗合“天人感应”之道。这抹穿越千年的华彩,不仅闪耀在紫禁城的金顶、佛塔的飞檐,更镌刻着中华民族对自然之力的敬畏、对自然之美的追求。
▲故宫皇琉璃瓦
如果你对古建筑琉璃感兴趣,
这本书可以读一读!
【中国建筑陶艺】
作者:恩斯特·伯施曼(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