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史

 科幻春秋

2025年5月8日晚,“科幻文学与科技人文”学术集群于前沿院217开展了本学期第二次读书会,也是“博雅学院×建筑城规学院联合读书会”的第一次活动。两个学院的师生们结合各自的专业背景,围绕卡尔・阿博特的《未来之城:科幻小说中的城市》展开了分享与交流,中文系教授李广益,副教授刘洋、余昕,讲师张泰旗与建筑城规学院副教授罗丹、蒋文参与了对谈。中文系博士生童博轩与建筑城规学院硕士生郑琬蕾首先进行了领读,随后师生们根据各自感兴趣的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活动伊始,童博轩将本书分为彼此接续的四大部分进行理解。第一部分为第一章到第三章,这部分从城市规划设计出发,探讨了作为物质的有形体的未来城市。第二部分由第四章和第五章组成,这一部分中,尽管城市的物理性质依然重要,但作者已经逐渐转向了对城市的社会层面讨论。第三部分由第六章和第七章组成,探讨了灾难后和被遗弃的城市。第四部分为第八章,着重体现了作者对城市的乐观主义理解,认为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未来。童博轩结合1990年代的中国科幻文学进行了引申讨论。1990年代科幻作家想象城市的难度在于如何与城市的日常生活拉开距离,并进一步发展成为某种可以启发现实城市建设的想象力资源。童博轩认为,受制于现实都市体验的相对薄弱和美国科幻的渗透影响。90年代以城市空间为描述对象的中国科幻创作处于一个相对薄弱的状态。但在这种欠发达的状况之下,部分作家仍有建树,例如凌晨的《猫》和杨平的《千年虫》。城市书写的美学突围需要深入中国的文化语境,转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经验。

随后,郑琬蕾从书中两个富有启发性的城市类型展开分享。第一个是迁移城市,这类城市的核心是灵活性与顺应性,它的设计模型和当代景观技术中的模块化和自动化设计不谋而合,北京白塔寺地区就采用了这样的交互式配置模块。第二个是市场与马赛克之城。科幻小说中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展现出多元性与活力。不同种族群体、兴趣爱好群体在城市中形成各自的小世界,如同一个巨型的马赛克。重庆也是一个充满各类信息的马赛克空间,例如重庆大学旁的夜市,夜晚是热闹的夜市,白天就恢复成为街道,这种昼夜功能切换的空间本质上就是一个微型的市场型城市。自发性和生命力正是城市活力的重要来源,无论是迁移城市的模块化思维,还是马赛克之城的多元包容,都提醒我们城市的魅力在于它的可能性。从科幻想象到设计实践,这两类城市给我们带来了两个重要的启示,那就是城市规划需要灵活与包容。随后,郑琬蕾讨论了科幻城市理念与现实设计规划之间的彼此呼应,例如重庆滨江步道中的可移动浮桥栈道,市区景观设计中的可堆叠花盆与可拆卸凉亭等。郑琬蕾以自己实际参与过沙滨路桥下治理空间的“一米格子乐园”项目为例,展示了模块化与创意市井角落等设计理念的实践应用,指出未来的城市规划既需要应对变化的灵活性,也需要多元包容的烟火气。

研习 | 科幻文学与科技人文读书会(2025春·第二期)

建筑城规学院风景园林系副教授罗丹用三组关键词对本书进行了总结。第一组是城市形态的“延伸与折叠”:由于人类社会对于技术和效率的终极追求,在不加干预的前提下,城市的物质空间和社会阶层将或整体或局部地反复“折叠”,这契合科幻作品中对未来城市的普遍想象。第二组是“定居与迁徙”:科幻作品中人类生存就是在不断定居与迁徙中形成的,尽管科幻想象中的未来城市可能会无限地迁徙与变化,但经典城市的构造与定居方式仍会成为城市发展的基本逻辑。第三组是“观念与意志”:罗丹以新晋普利兹克奖得主刘家琨的作品举例,指出未来城市需要传达出一种自由的意志与平等的观念。

新晋普利兹克奖得主刘家琨

李广益指出,人的居住舒适感来源于对城市空间的熟悉。在城市中不断搬家,就会产生居无定所的流浪感。如果在某处长久定居,与周边的人事物发生紧密的联系,居住就会更加安心。在朝向未来的城市建设中,应当如何考虑居民的具体感受?城市公共生活的意义不断消解,对个体生存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罗丹指出,人与地方存在一种嵌套关系,地方的尺度在不断变化。在未来语境下,这种地方的嵌套感会扩大。对于更年轻一代的人而言,生活在一个熟人社会并非必要,其自身的地方感已经被网络世界不断延展。城市空间与个体生活的矛盾主要体现在机械城市与人本城市之间的冲突上,我们应该对城市进行持续性的未来思考与文化自省,以对抗城市折叠的趋势。余昕则将重庆理解为一个充满“褶皱”的城市,这种“褶皱”反而赋予了空间平等的可能。重庆内环高速中的危房就是一种“褶皱”与“缝隙”,给人们提供了容身的空间。相反,平原城市则可能因为不断向外延展,反而加剧了空间上的不平等。针对李广益提出的“地方感”,余昕认为应当打破将地方视为熟悉的空间和将非地方视为陌生的空间这样一种二元视角,地方恰恰是一种内外杂糅的、熟悉与危险并存的空间。

随后建筑城规学院副教授蒋文从能源危机、阶层引发的空间公平性问题、城市规划中的人文关怀的角度对本书进行了讨论。首先,能源危机是科幻想象与城市规划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科幻小说强调未来城市建设中的能源稀缺,而“海绵城市”等绿色低碳的城市规划实践正在致力于解决可能在未来发生的类似问题;其次,书中对城市阶层划分的探讨也与现实问题彼此呼应,例如美国面临的贫富阶层居住空间分布不均等问题。城市规划中通过分析居住空间中各类设施的分布情况等去探索阶层划分带来的居住不公平现象,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资源使用的公平性;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设计者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基于对居民实际生活需求与偏好的分析进行设计,优化城市空间。

张泰旗指出,阿博特对西方科幻作品进行了大量列举,“述”的部分较多,而“论”的部分还有所欠缺。对城市的讨论需要将城市问题化,需要理解城市在何种程度上能成为文学/文化研究者的研究对象。张泰旗将阿博特在“呼吸机器之城”中对“呼吸权利”的讨论与刘慈欣《赡养人类》中的阶级议题联系起来,并将城市视作一个社会关系相互交织的领域。张泰旗认为,刘慈欣通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角,经由对城市问题的想象,探讨了资产阶级法权在未来社会中的展开,有助于人们通过城市去思考更为合理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刘洋从科幻写作的角度指出,科幻设定往往站在城市规划的对立面。城市规划关注生态保护、阶层平等与人文关怀,科幻写作恰恰要激化这些问题。作者在构造一个科幻城市时需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城市形态,需要对城市构造的方方面面作出清晰的设定。二是城市功能,需要构想城市不同分区发挥的不同作用。三是城市中的人和生活状态,城市中人可能生存在封闭房间内,彼此毫无交流;也可能不同阶层的人之间由于利益发生各种冲突。

在交流讨论环节,建筑城规学院的博士生黄倩雅详细梳理了中西城市发展的历史,并展望了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一方面,未来城市可能会如《北京折叠》中密度不断增大。另一方面,未来城市会致力于消解城乡之间的对立与冲突。李广益就未来的城乡发展提出问题,在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下,“社会主义新县城”是否会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吸引人口,从而扩张成一个中等规模的城市?黄倩雅认为,这类城市的发展不仅需要依靠转移支付与政府支持,还需要依靠当地企业持续制造产能。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李书纾从儿时生活在重庆的个体经验出发,认为重庆的城市发展存在时空上的“褶皱”。伴随着旧城改造与景区规划,重庆的面貌也在不断更新。读书会最后,李广益与罗丹围绕城市的贫民窟改造展开讨论。李广益指出,棚户区搬迁与改造并非复制原有城镇的发展逻辑,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客观生活条件。罗丹认为,居住空间的改造的确需要提升物质条件,同时还需要强调居民与土地之间的精神结合。

通过此次跨学科交流,科幻文学领域的师生得以深入了解有关城市规划、空间设计以及不同类型城市构造的诸多专业知识,知晓了那些隐藏在城市实体背后的设计理念与逻辑。对于建筑专业的师生而言,科幻文学中那些脑洞大开的城市设想、对未来城市各种发展可能性的探讨,则提供了丰富多元的城市发展新思路。本次读书会为两个学科搭建了一个深度沟通的桥梁,增进了双方学科之间的了解与认同。进一步推动了学科间的彼此借鉴与相互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