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安全大体系是保障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校园稳定的系统性工程,通常涵盖管理体系、责任制度、教育宣传、技术保障及应急机制等多个维度。以下是主要构建方向及实践案例:
一、管理体系架构
1. “四经九纬”、“四管八理”网格化模式
以教务、学生、生活、后勤四大职能部门为“经线”,横向贯穿学科教师、班主任、值日教师等岗位形成“九纬”,通过首视责任制实现闭环管理。
2. “123611”体系
体系包括:守住安全底线、树牢“两个至上”理念、落实“三管三必须”、六项措施(制度预案、责任落实、教育培训、风险排查、考核措施、网格管理)、十项重点工作及平安校园目标。
二、责任制度与监督
1. 全员责任制
明确校长(园长)为第一责任人,签订《安全责任书》《一岗双责协议书》,细化值日教师、保安等岗位职责。
2. 多部门协同
教育部门联合公安、消防、卫健等部门开展专项检查,建立“护学岗”“四直两不”督查机制,强化校园周边综合治理。
三、教育宣传与培训
1. 课程化安全教育
将安全课纳入课程体系,每周不少于1课时,落实“1530”制度(每天放学前、每周五、节假日前提示),结合消防演练、防欺凌教育提升应急能力。
2. 沉浸式体验教学

通过地震体验馆、反恐演练等实践,增强学生安全技能。
四、技术保障与物防
1. 智慧安防系统
部署人脸识别、智能监控、欺凌预警、火灾预警、食品安全预警、风险评估、心理健康筛查等等系统,实现24小时实时监控与预警。
2. 标准化设施建设
配备消防器材、防坠楼设施、明厨亮灶系统等等等等,定期检查维护,确保符合国家标准。
五、应急机制与响应
1. 分级响应流程
划分重大、较大、一般事件响应等级,明确疏散路线、医疗救护、心理疏导等处置步骤,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综合演练。
2. 快速处置案例
如火灾时通过报警按钮联动安保与消防部门,地震中按预案有序疏散至操场,有效避免伤亡。
六、政策与长效机制
国务院明确要求建立学校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包括安全预警、风险评估、专业服务机制等,并强调依法处理事故责任,避免学校过度担责。
多地通过创建平安校园、纳入督导考核(如“一票否决制”)推动体系落地。
学校安全大体系需以制度为纲、科技为翼、教育为本,通过多方协作与持续优化构建全方位防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