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前指挥的山西运城战役、
临汾战役、晋中战役简介
一、运城战役
起始时间:1947年12月16日  
结束时间:1947年12月28日  
战役要点:
运城战役是解放战争中三次攻城的第三次战役。前两次分别发生于1947年5月和10月,但均因敌援兵逼近或战术困难而撤围。第三次战役由徐向前部署,最终通过坑道爆破突破城墙,历时12天攻克运城。  
二、临汾战役
起始时间:1948年3月7日  
结束时间:1948年5月17日  

战役要点:

临汾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对国民党军坚固设防城市的典型攻坚战。徐向前指挥晋冀鲁豫军区部队,通过长达72天的坑道作业与爆破,最终炸毁城墙并全歼守敌2.5万余人,解放晋南全境。  
补充说明
1. 运城战役的战略意义:
攻克运城切断了阎锡山南逃路线,并为后续临汾战役及陈谢兵团出击豫西扫除了后顾之忧。
2. 临汾战役的特殊性:
此战是解放军首次大规模采用坑道爆破战术,坑道总长度超过10公里,消耗炸药量达数万公斤,被中央军委授予“临汾旅”称号的第8纵队23旅在此战中表现尤为突出。  
如需更详细战役背景或战术细节,可参考相关历史文献或上述引用来源。
三、晋中战役
起始时间:1948年6月11日  
结束时间:1948年7月21日  
徐向前指挥的山西晋中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华北战场的关键战役之一,由徐向前领导的华北军区第一兵团(后改编为华北野战军第一兵团)实施。此役以少胜多,彻底摧毁了阎锡山在山西的统治基础,为后续解放太原奠定了基础。

背景

1. 战略形势  
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山西军阀阎锡山长期盘踞太原及晋中地区,依靠晋中平原的粮食和兵源负隅顽抗。
 
阎锡山在晋中部署约13万兵力(包括主力“亲训师”和“亲训炮兵团”),企图依托太原为中心,以晋中为屏障,固守华北。
 
解放军华北军区第一兵团仅6万余人,装备较差,但士气高昂,亟需打开山西战局。
我军向太谷县大常镇敌军据点冲锋

2. 战役目标

切断阎锡山集团的粮源和兵力补给(晋中是山西粮仓),孤立太原,为解放全山西创造条件。

战术运用

1. 运动战与诱敌深入
徐向前采取“调动敌人,集中歼击”的策略,以小部队佯攻汾阳、孝义,诱使阎锡山主力赵承绶集团离开太原南下救援。
 
利用晋中平原地形,以快速机动分割包围敌军,避免正面硬拼。

2. 分割包围与围点打援


徐向前指挥的山西运城战役、临汾战役、晋中战役简介
解放军在祁县、平遥、介休等地分割敌军,切断其退路。例如,在董村阻击战中,以少量兵力阻击敌军北逃太原的通道。

集中优势兵力歼灭孤立之敌,如全歼阎军精锐“亲训师”和“亲训炮兵团”。
3. 群众支援与情报优势
  
依托山西根据地群众基础,获得后勤补给和情报支持,使阎军陷入“盲战”。

兵力使用

解放军:华北军区第一兵团(第8、第13纵队及太岳军区部队),约6万人,装备以轻武器为主,缺乏重炮。

  
阎锡山军:约10万参战兵力(包括赵承绶、王靖国等部),装备精良,但指挥保守,士气低落。
 
关键部署:徐向前以少量兵力牵制敌军主力,集中兵力在局部形成优势,如以1个旅阻击敌军3个师,为主力围歼争取时间。

战果

1. 歼敌情况
  
歼灭阎锡山部 10万余人(含俘虏8万),击毙敌第7集团军总司令赵承绶,缴获火炮3700余门、枪支2万余支。
 
解放晋中14座县城,彻底孤立太原。

2. 战略收获

晋中粮仓被解放军控制,阎锡山集团丧失经济命脉,太原守军陷入绝境。

意义

1. 军事层面
创造“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展现徐向前灵活机动的指挥艺术。
 
为后续太原战役(1948年10月—1949年4月)扫清外围,加速华北解放进程。

2. 政治影响

阎锡山统治山西38年的根基被摧毁,国民党在华北的防御体系瓦解。
 
提振解放军士气,印证毛泽东“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战略思想的正确性。

3. 历史评价

毛泽东称此役“横扫晋中如卷席”;徐向前因此役被誉为“运动战大师”,奠定其开国元帅的军事地位。

1955年9月27日,毛主席给徐向前授勋

总结 

晋中战役是解放战争中以战术智慧弥补兵力劣势的典范。徐向前通过灵活调度、分割围歼,仅用40天便摧毁阎锡山主力,为解放山西全境铺平道路,成为解放战争战略转折的重要一环。

本文由看山还是山

使用[Deep seek写作]编辑出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