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旅游学开拓者,一生中游历山水,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国人称之为中华游圣,留下了60余万字游记资料,《徐霞客游记》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旅游界天花板。
▲徐霞客
江苏省江阴市是中华游圣徐霞客故里,它地处江南水乡的中心,太湖平原的腹地,长江下游的江阴市是贯穿南北的重要接点,江阴长江大桥促进江南江北旅游发展作用巨大。京杭大运河从徐霞客故里由北向东南流过,运河两岸绿水青山,湖光山色,人杰地灵,自古就是人们游览休闲品赏美食的好地方。2011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通过以《徐霞客游记》5月19日开篇日为中国旅游日,意味着徐霞客及其《游记》将引领中华旅游,正式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史册,徐霞客成为中华游圣,它的文化旅游价值让世人关注与触目,徐霞客故里的旅游文化资源价值连城,任何城市无法与之媲美。
▲考江溯源
一、徐圣故里与无锡旅游大环境的资源优势
游圣故里文运亨通,《徐霞客游记》开篇日贴标为中国旅游日,这是我国旅游界的大喜事。1983年国家实施“市管县”体制,把徐霞客故里融入无锡地区共同发展。行政区划的变更,有利于徐霞客故里经济文化科教生活的提升和变化。1987年纪念徐霞客诞生400周年的首次全国性纪念会在无锡举行,时任国家主席李先念为徐霞客精神题写了”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尊重实践”12个金字,号召国人学习徐霞客精神,发展社会主义事业。
近年来,关于锡澄两地融合发展和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提升创新发展的建议呼声,越加高涨。无锡江阴市把创新发展、融合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当然也包括发展文化旅游事业。无锡轨道交通与江阴外滩接通以来,锡澄两地群众打心眼里感谢政府的正确决策。锡澄融合发展旅游生态文化创新成为常态,不久的将来,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徐霞客故里旅游文化圈与世人见面。知名度传播五湖四海,徐霞客故里开发和完善旅游产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已成为可能。
锡澄融合发展,交通无缝接轨,旅游生态文化创新是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在惠山区与江阴市马镇地段有一条文化厚重、生态良好的黄金水道——“界河”。界河全长约10公里,宽30至40米,河道东西走向,河水较为清澈。东有无锡太湖翠竹茶乡——斗山,锡北镇崇村荡有水面1000余亩,四季碧波荡漾,风光秀丽,水质清澈无污染,天然水域,为斗山润天湖生态优质保护区。西经堰桥港联通京杭大运河,河道两岸文化遗产丰富。当年徐霞客从家中外出行游考察的客船,就停靠在这条河上。马镇东边有个现成的江南水乡古镇——湖塘古镇,几乎原汁原味地保留着。南岸是惠山区长安街道斥巨资打造的古庄文化生态园,上舍村是顾宪成的故里,西边有惠山区湿地公园和吴文化公园。这条河的两岸名人众多,生态文化价值极高,具有开发空间。开发水乡旅游,发展当地生产,生活意义和作用巨大。
千年古河道,当代正雅名。惠澄“界河”旧称,已不适应融合发展的内涵,去“界”字为“公”字,重新命名为“徐霞客公河”,简称“徐公河”。徐霞客为世界名人,以此命名河道,文雅通俗,名副其实,具有旅游文化价值。
举《游记》品牌,弘扬主旋律。发展水乡人文旅游,命名后的“徐公河”两岸文化遗存,作为锡澄打造人文旅游、生态文明、振兴乡村战略的一个重要载体。轨道交通一号线延伸至江阴外滩,徐霞客镇、长安街道、堰桥街道、锡北镇斗山茶乡将成为世人瞩目的全域旅游重要品牌。
记住古驿马镇,美化千年古河。为当代旅游服务,记住悠久历史的徐霞客故里一一马镇。马镇位于江阴南端,与惠山区为邻,境内低田芦荡散处,河浜水塘错杂,是典型的水乡泽国,鱼米之乡,科教新市。马镇是宋、元时期江阴南通无锡的邮递必经之地,宋代东路往常熟的急递铺在马镇境内有后马、杜店(杜典)两个;元明两代东路在马镇地区的有后马、寺庄二铺。马镇老街,并不在现有的马镇镇区街上,而是在如今镇区东南角的马镇村。宋代时这里是江阴、常熟两邑驿马交接之处,马匹驻歇地,江阴、无锡交界且有大河相隔即界河,河上有马镇桥。
古时河边设有马镇渡口,必须由士兵用汛船摆渡,为此在大河北侧建立了驿站,供急递铺人员住宿休息,明初形成小市集称为“马镇”集市。马镇集市濒临大河而建,占地数十公顷,旧时商贸繁华,明时毁于倭。明景泰丙子年,大河上建造了马镇大桥,随即马镇成了江阴和邻邑间的水陆交通要镇。马镇地名沿用至今已经有800多年历史。开设有副食店、日用商店、饭店、茶馆、药店、理发、肉铺、茧行等商铺。马镇大桥为明景泰丙子年(1456)明朝江阴解元徐泰建造的石拱桥。马镇大桥横跨江阴与无锡惠山区的界河上,全长32.5米,高5.5米,桥顶宽3.1米,桥堍宽5.3米,桥北坡有23阶石阶,南坡19阶石阶,拱券为青石,桥面和桥身为青石和花岗岩。马镇大桥东西两侧石柱上有石刻对联。西联为:“蟹爪浪汹银,万斛水流巡北渚;虹腰波映玉,一举山势接西胶。”东联为:“砥柱锁鲸波,百须绿将芦荡远;咽喉呼鸭浪,一泓碧傍竹村流。”界河河面开阔,水面有五六十米宽。现存于马镇大桥北堍的一幢三间的房子便是当时的驿站遗址,亦称邮铺,往来邮差过驿站在此换马交邮。宋、元、明、清官府在马镇设邮铺。现存的驿站也是江阴唯一锁存。据了解,马镇大桥桥北驿站墙壁下有石碑一块,上面记载着此桥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一1487),系冠带义民徐景南(徐霞客第十世祖)和同室孔氏出资重新修造,1997年江阴市人民政府对马镇大桥修整保护,列为江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改革开放40年来,当地经济发达,人口急增,交通顺畅,市民文明程度高雅,是旅游重点城市。
二、徐霞客故里旅游资源建设提升发展的初步思考

发挥地域优势、扩大《游记》影响,提升徐霞客故里的水乡文化特色,是我们吴越城乡旅游发展绕不过去的一个主题。徐霞客故里的旅游环境和地理优势是水乡特色,南近太湖,北依长江,以京杭大运河、京沪高铁、沿江高铁,特别是无锡地铁开通江阴外滩之创举,引来了市民蜂拥而至徐圣故里和江阴外滩旅游的热潮,势头良好。
徐霞客故里处于长三角城市群中心,是经济社会发达地区。江阴长江口岸可以直上巴蜀,环太湖可以周游浙皖,沿运河贯通京杭,水文化作为灵魂。水有风光,山有风骨。惠山与灵山是无锡古代与现代旅游的两块招牌,具有很好的旅游文化价值。徐霞客故里应把旅游资源点提升到旅游打卡地,成为地区乃至全国的旅游圣地。徐霞客故里避开古镇思路,走向文体科创思路作为水乡文化特色游的中心地,产生如下旅游产业思路:
1、徐霞客故里与京杭大运河文化精品游。
2、徐霞客故里与长江游轮海外游延伸。
3、徐霞客故里与地铁合作开通青年新婚游、市民旅游专列或徐霞客游圣专列号。把沿线的旅游景点串起来,带动上海与苏锡常市民游的新亮点。南游太湖,北游长江,成为无锡名片,推动徐霞客故里游和锡澄观光旅游发展。
4、徐霞客公河(简称徐公河)命名工作加速,两岸人文旅游资源调查挖掘整理使用,成为新的旅游核心圈。如陆羽与斗山太湖翠竹茶、东林顾宪成(长安)故事游。锡澄地区新四军传统教育游(锡北烈士陵园、新四军旧址)。
5、徐霞客与太湖山水游。
6、徐霞客镇民俗风情游。
7、徐霞客故里与青少年《游记》文学创作与研学游。
8、试办徐霞客旅游大学(与江南大学合作办)。
9、徐霞客家传大菜(招商江阴和江南古代名菜馆或商铺)。
10、让当地农民投资参与徐霞客故里旅游产业发展,让锡澄老百姓致富才有希望。打破文旅集权制,建立社会投资主体。让徐霞客故里的人们书写当代的《游记》。
11、打造“徐公庙”,创新发展市民朝圣游项目。引导国民信仰自己的人文历史,增加民族文化信仰,造福后代。(注:本条资料摘录2020年6月第二期《徐霞客与当代旅游》第九页《略论徐霞客故里的朝圣旅游》作者金易。)
徐霞客故里旅游资源提升发展,关键是指导思想与长远规划,水源水质优化,切忌大拆大建,抓住中华游圣这个主题,抓住“食住行玩购娱”与游客需求,抓住锡澄二地融合发展的机遇,抓好全域旅游主题。
(作者为无锡吴文化公园管委会原副主任)